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调查职业中学与重点中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选取职业中学和重点中学各一所,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所学校问题学生检出率分别为22.5%和14.49%,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重点中学学生,其中,高一年级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恐怖及精神病性等方面。而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相对较好,但女生的多个因子分高于男生。结论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重点中学学生差,但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职业中学和重点中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抽取职业中学和重点中学各一所,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所学校问题学生检出率分别为22.5%和14.49%,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重点中学学生,高一年级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恐怖及精神病性等方面,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但女生的多个因子分高于男生。结论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结果令人担忧,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但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制约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高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我们对河北省某县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综合方法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城市、农村两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选取8个班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4个班(城乡各2个班)为实验组,4个班(城乡各2个班)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3年的心理社会干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干预前后分别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PQ儿童版进行测查。结果实验组经过3年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而对照组则明显下降。从心理健康总体来看,城乡间学生无差异。结论心理社会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初中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应用症状自抨量表(SCL-90)封唐山市三所城市中学初中三年级137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重点中学58人,非重点中学48人。企业中学41人,分别统计出总体阳性发生率,同时将重点、非重点、SCL-90结果进行比较,并将总体与全国青少年组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总体的阳性个体检出率为33%(≥2)。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均显着高于全国青少年组常模;重点初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方面显着高于非重点初中。结论初中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重。尤其重点中学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宁波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宁波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儿童青少年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宁波市区1175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约为45%,但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之间,男女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表明,学习成绩、住校与否、父母关系、家庭创伤等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结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363名。问卷评定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SCL-90,16PF,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压力感量表。结果研究组在躯体化、强迫、敏感、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样本(t=-2.065~-5.39,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挫折感是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保护因子,心理健康危险因子按照影响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压力、健康压力、学业压力、学生干部、紧张个性因子、怀疑个性因子。结论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优于非毕业班学生及全国大学生样本,学生干部是心理问题的危险人群;高紧张、高怀疑个性是心理问题的基础。困扰择业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健康及学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重点中学初一学生925名,分别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评定,对其孤独感及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925名学生中,有孤独感的学生142名,占15.35%。两组间在父母状况、就读形式、性别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学生的同学关系、健康状况、老师惩罚严厉、学习成绩、父母教育方式一致性、父母婚姻关系、学生年龄、经济状况。结论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孤独感受自身素质、家庭状况及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大专学生焦虑心理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根据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教育已成为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目前我国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我们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焦虑心理状况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学生焦虑心理实际发生情况,分析引起焦虑的社会及个人因素,针对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整群调查方法,对479名职校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41.5%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8.9%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抑郁。除躯体化、人际敏感和抑郁三项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吸烟学生较不吸烟心理状况差。提示职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卫生和教育工作必须予以重视,尽早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群体分层抽样法,共抽取受试样本2066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自编),对宝鸡市12所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六个年级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约9%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焦虑等。偏相关分析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神经质、精神质、年级、学习任务、性别等呈正相关。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值得高度重视;神经质与精神质的个性倾向、年级、学习任务等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女子中学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方法抽取寄宿制女子中学和普通中学各一所,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所学校女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均较差,问题学生检出率分别为15.45%和13.83%,以初一和初四多见而严重.表现形式亦不尽相同,女子中学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意、恐怖及精神病性等方面,普通中学女生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及焦虑等因子方面,这些在初中三年级时差别开始明显.结论两所学校学生总体心理卫生状况均较差,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总检出率相当,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却不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并比较上海初中生与高中生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情况。方法 采用儿童心理卫生知晓问卷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737名中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 初中生在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方面问题多于高中生组。高中生在情绪、注意力上问题多于初中生。高中生对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力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对服药和与人谈论来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都不认可,尤其是高中生。都认为家庭对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很大,初中生更相信他们的父母能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而高中组中则相反。结论 上海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情况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及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防御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中学生463名,实施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防御方式量表(DSQ)测量。结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6、78%,男女检出率分别为22.01%,和33.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x^2=7.37,P〈0.01);男女学生各因子分比较,女学生在躯体症状、焦虑、恐怖症状因子、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精神质、神经质得分均高于男性;对防御方式、人格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SCL-90各因子与防御方式各因子、EPQ神经质、精神质因子呈正相关。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防御方式的关系在0.10水平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不成熟防御方式、神经质因子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学生差,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焦虑、恐怖症状,防御方式、个性类型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不成熟防御方式、神经质个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牡丹江市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PSQ)对6994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0.66%,其中冲动—多动4.29%、多动指数9.04%、焦虑7.28%、品行问题9.48%、心身障碍21.13%、学习问题23.41%;其中心理行为问题主要以学习障碍和心身障碍最为突出。结论牡丹江市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同期国内其它城市,其中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状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研究胜利油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方法 应用SCL 90作为评定工具抽样调查了 2 2 2名胜利油田中学生。结果 油田中学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 ,轻度适应不良反应检出率为男 6 5 .14 % ,女 5 3.10 % ;心理障碍检出率男 2 9.36 % ,女 2 5 .6 6 %。SCL 90抑郁因子分女生显著大于男生 ,未发现SCL 90因子分存在年级间差异。结论 胜利油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调查四川省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初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实现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思路.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对2 03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不同性别、地域和年龄的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德阳市中小学生中学习焦虑(46.8%)、过敏倾向(19.8%)、身体症状(16.8%)、自责倾向(12.9%)等问题表现突出.其中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倾向,而女生也比男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倾向.结论 中小学生对学习焦虑的心理较普遍,其中地域、性别、年龄对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维护和引导,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江门市新会区三所高中的103名独生子女和464名非独生子女进行心理卫生评定。结果约20.39%的高中独生子女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其阳性检出率同非独生子女(15.3%)无明显差异。单亲家庭独生子女阳性检出率高于核心家庭及大家庭(P〈0.05)。独生子女Scl-90中8个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尤以强迫、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差异显著(P〈0.05),女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敌对及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结论高中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与非独生子女相近,单亲家庭及女生心理问题较多。  相似文献   

19.
万州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网络成瘾在重庆万州中学生之中的发生率;研究网络成瘾者情绪问题、心理卫生问题和人格特征。方法:采用网络一般使用问卷、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选表(SCAEED)、并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4703名重庆万州9所学校内初一、高一、职业学校一年级中学生进行评估。结果:网络成瘾比例3.5%,网络成瘾者存在特定的人格特征,其焦虑情绪明显高于非成瘾者;男性成瘾比例高于女性。结论:网络成瘾行为与情绪状态和性别密切相关,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会功能,网络成瘾者存在特定的人格特征,需要社会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We surveyed 62 school administrators from three midatlantic (MD, VA, WV) and one northeastern (CT) state on factors relevant to developing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programs. Administrators were from schools that varied on education level (elementary, middle, and high)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with equivalent numbers in each subgroup. Administrators provided ratings to questions grouped in five categories: (a) Stressful Conditions, (b) Internalizing Behavioral Problems, (c) Externalizing Behavioral Problems, (d) Substance Abuse, and (e) Barriers to Mental Health Care, and provided open-ended comments on needs of youth and mental health programs for them. They rated behavioral and substance abuse problems as progressively more serious as students advanced in school level. Urban youth were reported to encounter higher stress and present more severe internalizing problems than suburban or rural youth. Suburban and rural schools provided more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than urban schools. Across geographic locales, physical health services far outnumber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indings related to barriers to mental health care, and the viability of schools as delivery sites for comprehensiv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