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兔早期后循环缺血模型的评价。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和三血管结扎组。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5min、30min、1h、1.5h、2h行磁共振DWI检查,并测量ADC值。于最后一次检查完后,每组各取6只动物分别取相同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2只行病理检查,2只行电子显微镜检查,2只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结果两组动物DWI均无异常高信号,但三血管结扎组ADC值与对照假手术组相比在2h时降低(P〈0.01)。病理检查无异常,电镜检查:细胞器发生异常改变,细胞轻度水肿,但无神经元坏死的结构改变,TTC染色正常。结论利用DWI之ADC值可以评价三血管结扎法是否造成兔早期后循环缺血,是进行活体评价后循环缺血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在DWI阴性的临床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后循环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DWI阴性的临床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后循环缺血的46例患者,均在发病48 h内行3D-ASL扫描,行双时相扫描(PLD:l.5 s,2.5 s)ASL检查,评估不同时相双侧小脑CBF的差异,并计算双侧不对称指数(AI)。结果标记后延迟时间(PLD)为1.5 s时,小脑区低灌注检出42例,PLD为2.5 s时,低灌注检出为40例,其中32例行MRA分析时相应供血区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有病变,不对称指数均在10%以上(P0.05)。结论对疑似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推荐早期常规行3D-ASL序列检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5例后循环缺血病人头颈部CTA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45例后循环缺血头颈部CTA检测结果,提高临床医师对后循环缺血病因的认识,减少诊断和治疗的混乱.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患者,行16排螺旋CT头颈部的检测,观察前循环、后循环系统及颈椎CT的检测结果有无血管的先天变异,血管扭曲受压,血管狭窄、斑块的形成,横突孔有无狭窄及骨赘形成.结果 45例后循环缺血病人头颈部CTA血管病变阳性率88.9%,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11例(24.4%),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3例(6.7%),前后循环均有病变26例(57.8%);单侧横突孔先天狭窄11例,仅2例因为骨赘的形成导致椎动脉受压扭曲变形. 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为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病因,前循环缺血也可能是导致病人发生后循环缺血症状的病因,颈椎病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适应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4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13例为后循环缺血,1例为前循环缺血卒中,但通过后循环侧枝代偿;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椎动脉V1段狭窄7例,V3~V4段结合部狭窄2例,V4段狭窄5例,狭窄率在50~69%4例、70~89例。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行脑DSA,影像学所见8例狭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4例血管残余狭窄<10%,2例血管残余狭窄<20%;术后采用Malek评定法评分,30d时14例均为1分;3个月时随访9例均为1分;1年时随访6例,1分5例,2分1例。结论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通过头颅MRI、MRA、TCD、心电图、颈部多普勒超声、心脏超声等检查,分析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类型、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3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274例有不同程度血管狭窄,215例患者有梗死病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分别是眩晕、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构音或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结论头颅MRI、MRA是检查后循环缺血简便有效的方法,后循环缺血同前循环缺血一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后循环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01—2012-12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神经内科收治62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分别进行BAEP和TCD检查观察是否有相应改变,进而明确该两项检查应用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6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BAEP异常58例,异常率95.5%;TCD异常54例,异常率87%。结论 BAEP和TCD的异常对早期诊断后循环缺血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年来诊治的后循环缺血病例64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33)和对照组(3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静滴,每天1次。2组疗程均为7~10d。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可产生严重后果,预后不良,积极治疗、预防后循环缺血意义重大.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4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探讨其病灶分布特点及血管形态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例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行头MR(包括T1WI、T2WI、DWI、MRA)、TCD、BAEP检查。结果 3例患者均为后循环多灶性梗死,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小脑、脑桥,均有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双侧内听动脉均受累。结论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均符合多灶性后循环缺血的特点,血管形态异常是其重要病理基础和致病因素,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etion angiography,DSA)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患者115例行CTA检查,筛查出65例椎动脉狭窄患者,均行DSA检查,以数字(V1-V4)顺血流方向标记椎动脉全程,评价2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结果 (1)糖尿病后循环缺血患者以椎动脉V1段狭窄率发生最高,占73.07%,其次是V2和V4段,V3段狭窄最少见;(2)合并糖尿病的后循环缺血患者以轻度狭窄最常见,占41.54%,其次是重度和中度狭窄。结论 2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PCI)患者以椎动脉V1段狭窄最常见。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最常见,重度和中度狭窄次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对7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结果本组7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1例(82.4%)被CTA证实有血管病变。其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8例(10.8%),血管狭窄38例(51.4%),血管纤细22例(29.7%),血管发育不良12例(16.2%)。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9.5%),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21例(28.4%),前后循环均有血管病变例33例(44.6%);前循环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为主,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颅外段和大脑后动脉病变最为多见;前、后循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均以重度为主。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颅外段和大脑后动脉,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的病变性质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且以重度狭窄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基底动脉不显影的临床特点和神经影像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MRA上基底动脉不显影的1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所见以及临床结局。男11例,女7例,年龄43~80岁,平均64.8岁。结果 18例患者中,高血压病14例(77.8%),脑梗死13例(72.2%),心脏病9例(50.0%)。入院时:NIHSS评分(12.11±6.92)分,GCS评分(9.44±4.80)分,其中10例呈昏迷状态(GCS评分≤8分),梗死评分(3.75±1.38)分。18例患者MRA上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几乎不显影。出院时:结局较好者2例(11.1%);结局不良者16例(88.9%),其中住院期间死亡6例(1/3患者死亡)。结论 MRA基底动脉不显影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系后循环多个血管支配区梗死,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SA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形态和代偿侧支循环评价价值。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均接受DSA检查,观察后循环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数量。并观察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78例(78.0%)检查动脉狭窄,共检出狭窄220处。其中35例(70.0%)TIA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共89处;43例(86.0%)后循环梗死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共131处。2组动脉狭窄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最多,其次为椎动脉V5段、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后交通动脉开放患者32例,甲状颈干增粗24例,脉络膜前动脉增粗15例,颈外动脉软脑膜吻合支15例,颈深动脉肌支增粗12例。结论 DSA可清晰显示后循环缺血动脉病变情况,并可对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摘要】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概念逐渐被临床医师接受,其治疗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后循环缺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可使后循环缺血患者明显受益,但手术治疗方面未见有更多研究报道。我们结合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后循环缺血名称的演变,总结了后循环缺血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识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颅脑MRI表现和预后。结果本组60岁以上患者45例(80.2%),合并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51例(91.1%);主要体征为眼震、视力障碍、共济失调、轻偏瘫、面瘫、言语障碍及感觉障碍等;MRI示急性期病灶位于脑干和小脑;预后大多预后良好,而大面积小脑梗死病死率较高。结论对于60岁以上以眩晕为主诉患者,尤其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男性患者是后循环缺血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内高信号(FVH)在急性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2例,其中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8例,单发脑梗死患者34例。均行头部MRI检查,包括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T_1加权像和FLAIR序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FVH的产生机制。结果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组与单发脑梗死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律失常、吸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循环单发脑梗死比较,多发性脑梗死组FVH更多见、严重程度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为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结论 FLAIR序列血管内高信号可作为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的参考征象,预示后循环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7.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程。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病理机制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单一某种检查很难确诊,常常需要联合多种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4250IU/次,q12h,腹壁皮下注射,10d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对后循环缺血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0例,予拜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组5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静滴,1次/d;2组均以治疗前、治疗后2周检测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TCD检查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hs-CRP明显降低,TCD检查VA、BA血流好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90.7%,优于常规治疗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能降低血黏度和hs-CRP,改善VA、BA血流,是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 126例后循环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前列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组和单一药物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10μg加入到5%葡萄糖液250mL静滴,天麻素0.6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对照一组单用前列地尔,对照二组单用天麻素,14d为1个疗程。7d、14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一组71.4%,对照二组70.0%。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可靠,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