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胸部X线、CT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对17例(男9例,女8例)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行胸部X线摄片和薄层CT扫描检查,由2名影像学专家对其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早期病变位于一侧肺下叶15例,位于上肺叶者2例。进展期病变累及双侧肺16例(16/17,94.1%),累及一侧肺叶1例(1/17,5.9%),病变累及4~6个肺叶共16例(94.1%)。②早期和进展期影像学表现见磨玻璃样影和/或肺实变影17例(17/17,100%);13例患者出现胸膜腔积液(13/17,76.5%)。③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14例)、片状磨玻璃影(9例)、条索状影(16例)及肺气囊(3例)。出院前胸部CT检查以网格状及胸膜下线影(6例)间隔旁肺气肿、瘢痕型肺气肿及纵隔旁胸膜下肺大疱等(4例)为主。2例合并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其中1例还合并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有15例符合最早出现的病灶晚吸收,较晚出现的病灶最早吸收的特点。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明显磨玻璃样影及肺实变表现,病灶以两下叶及背部为著,变化快且广泛,病灶吸收缓慢,恢复期见肺纤维化等特点。影像学的动态观察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甲型H1N1流感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胸部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3例临床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172次胸部HRCT扫描(复查9例)资料,采用标准肺窗和纵隔窗观察图像,分析胸部HRCT影像表现.结果 97例胸部HRCT未见异常,其余66例HRCT主要表现为:(1)肺实质和间质同时受累,磨玻璃密度影35例(53.0%),小叶中心结节30例(45.5%),小叶内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31例(47.0%),网状结节影8例(12.1%),单小叶炎症19例(28.8%),实变15例(22.7%),肺不张3例(4.5%),条索影2例(3.0%).(2)胸膜炎症:右侧胸膜炎症8例,左侧胸膜炎症5例,双侧胸膜炎症19例.(3)纵隔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肿大7例.(4)抗病毒治疗后病灶吸收快.结论 甲型H1N1流感患者胸部HRCT影像表现多样,类似病毒性肺炎表现,可见肺实质和肺间质炎症、胸膜炎症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日至25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106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06例COVID-19患者首次肺部HRCT均发现病灶,单侧肺分布11例(10.4%),双侧肺分布95例(89.6%);肺外周分布65例(61.3%),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41例(38.7%);1个病灶8例(7.5%),2个病灶5例(4.7%),多发病灶93例(87.8%);结节状病灶12例(11.3%),磨玻璃状病灶94例(88.7%),条索状病灶7例(6.6%),2种及以上形态共存病灶15例(14.2%);累及一个肺叶10例(9.4%),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96例(90.6%);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22.6%)(>60岁患者19例,占79.2%),胸腔积液3例(2.8%),心包积液1例(0.9%),胸膜受累/增厚2例(1.9%)。>60岁患者多表现为多病灶,多形态,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累及多个肺叶,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 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检查能发现肺部病灶,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HRCT扫描检查在NCP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期与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HRCT图像,HR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实变、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等。结果 COVID-19胸部HRCT主要表现可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恢复期:1)早期双肺散在、多发斑片状、节段或亚段性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增粗穿行;2)进展期病灶范围融合增大,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呈"反蝶翼"征,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少数出现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或小空洞;3)重症期:双肺弥漫GGO合并实变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可至"白肺";4)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实变灶逐渐消失,部分残留纤维条索影。结论 COVID-19患者胸部HRCT具有特征性表现,其中以双肺外周、胸膜下散在磨玻璃影(GGO)最具特征,可进展至双肺实变或"白肺",治疗后病灶可吸收或残留条索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5岁以下患儿14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 22例患儿中,3例(3/22)肺部CT正常,19例(19/22)肺部HRCT见病灶浸润,其中单侧肺病变7例,双侧肺病变12例。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6例,其中淡磨玻璃影4例、典型铺路石征磨玻璃影2例;4例呈肺实变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条索影、斑片状高密度影;6例表现为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呈斑片状致密影夹杂周围磨玻璃影改变,其中1例呈右侧白肺表现;3例呈类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肺叶内散在点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高密度影。下叶病灶较上叶为重,肺外后带较肺尖部、中央区多见。全部患儿均未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胸膜增厚。结论 儿童COVID-19的HRCT表现多样化,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但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CT对焊工肺尘埃沉着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CT(HRCT)探讨早期焊工肺尘埃沉着病的影像表现,并评估不同病程阶段的影像表现.方法 对76例X线胸片疑似焊工肺尘埃沉着病的工人(工龄1~18年,平均14年)进行常规胸部CT平扫和HRCT检查,分析其HRCT表现,并对不同影像表现的年龄、工龄进行t检验.结果 18例(18/76,23.7%)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央磨玻璃密度微结节,20例(20/76,26.3%)表现为分支状细线影,磨玻璃密度结节组的平均年龄[(34±7)岁]小于分支状细线影组[(39±9)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8,P>0.05);磨玻璃密度结节组的平均工龄[(10±5)年]低于分支状细线影组[(15±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8,P<0.05).结论 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央磨玻璃密度微结节和分支状细线影是焊工肺尘埃沉着病常见的表现.其中磨玻璃密度的微结节可能是焊工肺尘埃沉着病的早期表现.HRCT有助于焊工肺尘埃沉着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的HRCT表现及其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50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的HRCT资料,并对随访的2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HRCT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个肺叶及以上受累占94%(47/50),上叶受累占98%(49/50)。HRCT上所有病例均能检出结节病灶及树芽征,显示有斑片状影47例,空洞29例,纤维条索影29例,支气管扩张43例。病变通常以多种形态混杂存在。23例随访患者HRCT表现:10例病灶影像学变化不明显,5例好转,8例缓慢进展,其中6例由原来的斑片影、磨玻璃影及结节影演变为空洞。结论:胸部HRCT对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的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及高分辨率CT表现与肺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及其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肺泡蛋白沉着症患者的X线胸片、胸部HRCT及肺功能检查[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及一秒率(FEV1/FVC)],根据肺部阴影的程度、范围、严重程度及网格阴影范围进行影像学评分,将X线胸片及HRCT的影像评分与肺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X线胸片以双侧对称的自肺门向外放射的"蝶翼征"表现为主,胸部HRCT特征性的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样气腔实变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及网格影,这种"铺路石"样病变呈地图样分布.19例患者的肺功能结果 为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54.49±16.78)%;FEV1/FVC:(86.00±6.70)%.X线胸片的范围评分及严重度评分与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661,P<0.01;r=-0.475,P<0.05).HRCT严重度评分为(16.47±5.26)分,在HRCT的各项评分中严重度评分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FVC升高)及弥散功能障碍(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的相关性最好(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r=-0.809,P<0.01;FEV1/FVC r=0.573,P<0.05);HRCT的范围评分比程度评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更好,而HRCT的网格范围评分只与弥散功能障碍相关.结论 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胸部HRCT与肺功能相关性良好,HRCT比X线胸片更能准确反映肺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胸部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分析肺内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外影像表现。结果:2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中,15例肺内病变表现为大叶性肺炎,5例表现为斑片结节,2例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常见伴随征象包括:小叶间隔增厚(12例)、小叶内网状影(11例)、铺路石征(6例),少数可见晕征(3例)、反晕征(1例)、小叶中心性结节(1例)、支气管壁增厚(2例)、支气管牵引性扩张(1例)。所有病变均未见坏死或空洞。肺内病变分布:累及单肺19例,双肺3例;累及上肺区6例,下肺区13例,上、下肺区同时受累3例;外周分布12例,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4例,弥漫分布6例。10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伴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影像表现以大叶性肺炎最多见,典型者表现为斑片状实变伴空气支气管征,多合并磨玻璃密度影,常伴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网状影及铺路石征等间质受累表现,可见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影像学征象及治疗前后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MS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前后动态变化。结果胸部MS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1)18例患者中胸部影像表现阴性2例;2)双肺分布12例(67%),累及多个肺叶9例(50%),呈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8例(44%),病灶多处13例(72%);3)病灶形态多样磨玻璃影15例(83%),实变影5例(28%),网格影5例(28%),两者以上5例(28%);4)病灶内部形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例(17%),血管穿行6例(33%),空气支气管征5例(28%);5)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确诊患者治疗后3天内复查实变影变淡8例(44%),磨玻璃影局部密度变实9例(50%),单发磨玻璃结节影边界变清晰、密度增高1例(6%),多发磨玻璃结节影范围增大、呈簇状改变1例(6%),网格影密度增高、范围略减小5例(28%),另有新发斑片影2例(11%);6天内复查,实变影进一步吸收、可见反晕征8例(44%),实变区域增多10例(56%),单发实性结节形成1例(6%),磨玻璃影密度进一步减低、其内血管影明显9例(50%),网格影范围减小、呈条状改变,边界清晰5例(28%),部分新发斑片影融合2例(11%),胸腔积液较前减少1例(6%);10天以上复查,肺内斑片影完全吸收18例(100%),实变影范围减小,呈纤维化改变16例(89%),实变结节密度变淡,周围见晕征1例(6%)。结论COVID-19胸部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仍是其临床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分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表现特征。方法对54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观察胸部CT影像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病灶呈磨玻璃样密度影38例(70.37%),网格状阴影16例(29.63%),实变10例(18.52%),纤维索条灶15例(27.78%),支气管壁增厚伴支扩11例(20.37%),局限胸膜增厚4例(7.40%),胸腔积液3例(5.56%),反晕征1例(1.85%)。患者胸部CT无异常发现14例(25.93%)。结论新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表现为早期最多见的两下肺外带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多发磨玻璃影;进展期部分病灶实变,GGO、索条影及局限胸膜反应并存;重症期病灶广泛变实呈“白肺”,多伴有索条影及空气支气管征,少数可见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常规CT以及HR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差异,分析HRCT的特异性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7例,先采用常规CT进行扫描,其中将肺部有渗出病变为CT阳性组,肺部无渗出病变患者为CT阴性组2例。然后针对CT阳性患者对病灶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得出所有病灶HRCT图像。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放射学诊断》1,推荐将CT影像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和转归期,对不同期的HRCT及常规胸部CT的影像表现分别比较分析,找出影像表现差异。结果HRCT及常规CT影像学均表现为单侧肺或者双侧肺中外带肺野或胸膜下磨玻璃样病灶,分析常规CT及HRCT所有病灶中,病灶分布情况如下右肺上叶17例,右肺中叶18例,右肺下叶23例,左肺上叶19例,左肺下叶19例,其中双下肺分布25例(占71.4%),背侧分布26例(占74.3%)。形态特征磨玻璃,部分性或全实性,细网格、铺路石征,结节伴晕征,长轴与胸膜平行,空气支气管征,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增粗血管”征象。其中磨玻璃影、“细网格、铺路石”征象、结节伴晕征、“增粗血管”征象虽然在常规CT中可以显示,但HRCT通过薄层及三维重建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这种征象,其P值分别为0.006、0.008、0.042、0.035(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RCT较常规CT扫描更能精确的显示出NCP的影像学细微特征,HR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确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胸部HRCT资料。结果:2组的刺激性干咳症状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肺炎多沿胸膜下分布,多累及双侧、多个肺叶,与支原体肺炎病变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磨玻璃+细网格影(铺路石征)、磨玻璃内斑点状实变影、树雾征、支气管管壁增厚、血管增粗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CT多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支气管充气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临床及胸部HRCT可提高对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初诊临床特征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男77例,女64例,中位年龄49(9, 87)岁。分析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41例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降低38例(26.95%)、淋巴细胞比率降低71例(50.35%)。141例COVID-19患者中发热(>37.5 ℃) 139例(98.58%)、咳嗽106例(75.18%)、头痛11例(7.80%)、咳痰41例(29.08%)、胸闷93例(65.96%)、呼吸道以外症状主要有腹泻等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和斑片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象;7例(4.96%)小结节影;5例(3.55%)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7例(4.96%)双侧胸腔积液,4例(2.84%)纵隔或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COVID-19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应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对疾病做出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 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DCT)多平面重建(MPR)对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7例经临床确诊表现为肺内弥漫性病变的病例进行MDCT扫描和薄层冠状位MPR,并与轴位高分辨率CT(HRCT)比较。图像分析共分3组,2人3次完成阅片。结果轴位HRCT和冠状位MPR评价磨玻璃密度影、气腔样实变和小结节等高密度病灶和含气病灶的敏感度分别是100%和87%~100%,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100%,差别无显著性。HRCT和MPR图像在显示肺内细网状影、线样影和牵张性细支气管扩张的敏感度分别为92%~100%和71%~100%,特异性分别为88%~100%和90%~100%,差别无显著性。HRCT和MPR图像在评价肺弥漫性病变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观察者对MPR评价磨玻璃密度影、气腔样实变和蜂窝影、肺气肿、肺大泡的满意度较高(95%~100%);对线样影、细网状影、小结节或微结节、牵张性支气管扩张等的满意度较低(10%~68%),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目前采用1.25mm准直的MDCT扫描所得的MPR图像在评价磨玻璃密度影、肺实变、蜂窝影和肺气肿、肺大泡等病变的能力等同于轴位HRCT;评价线样影、细网状影及牵张性支气管扩张和微结节等病变的能力不及轴位HR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HRCT在儿童百日咳肺炎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HRCT检查的儿童百日咳肺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有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患儿出现磨玻璃密度影,其中5例磨玻璃密度影单独存在,此5例患者4例临床上未合并其他感染,1例合并细菌感染.4例磨玻璃密度影与斑片影伴发,临床合并细菌感染.7例患儿HRCT表现为肺内散在斑片影及亚段性实变,临床提示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病变分布广泛,6例可见支气管气像,累及≥3个肺叶6例,2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HRCT在儿童百日咳肺炎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枝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 10例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均行胸部X线检查,其中7例行胸部HRCT检查.结果 10例患者X线胸片显示:9例有明显病变,1例只有轻微病变;6例为双肺受累,4例为单肺受累(其中右肺3例,左肺1例);其中5例为大面积实变并空洞形成(4例伴对侧肺野散发病灶).在病变形态上有斑片状渗出实变(6例)、大片状(叶、段分布)实变(5例)、空洞(5例)、小结节病灶(3例)、粟粒病灶(2例)、纤维索条(1例).7例患者HRCT显示:斑片状渗出实变(7例)、小结节病灶(6例)、大面积(肺叶、段)实变(5例)及随实变吸收消散而出现的空洞、支气管扩张(各5例),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磨玻璃密度影(3例),粟粒病灶及树芽征(各2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纤维索条(各1例).结论 大面积实变合并空洞、结节病灶、支气管扩张及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是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枝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征,以帮助诊断,评估疗效以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我院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影像资料,动态观察患者的早期、进展期和转归期胸部CT表现,并对病变分布、形态、密度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肺叶受累程度在三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初次就诊时):病变多位于外周或者胸膜下,以双侧肺受累多灶性磨玻璃影为主。进展期(入院4~6天):病变多以外周向中央进展,以双肺受累为主,病变形态多呈多叶多灶性,密度主要为磨玻璃影合并实变的混合型。转归期(入院≥10天):肺部病变范围均较前缩小,形态上仍以多叶多灶为主,实变明显减少,索条影明显增多。肺部病灶范围占全部肺叶比重进行评分显示各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中均无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胸部CT表现为分布多发、胸膜下多见,磨玻璃影、实变影为主,各期的病变分布、形态和密度会有不同变化,不同分期的肺部病变范围占肺叶比重评分有差异。CT能够帮助COVID-19的诊断、观察肺内病变的动态变化,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甲型H1N1流感患者胸部CT首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MSCT首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实验室检测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患者的首诊胸部MSCT影像资料.由3名副教授影像医师独立阅读并最终讨论达成一致.影像的异常表现包括实变、磨玻璃密度影、结节影,网格影.病变的分布包括单侧或双侧.病变部位按病变累及肺叶的解剖划分,同时评估胸腔积液单双侧及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增大、心包积液及胸膜异常.用自建半定量甲型H1N1病变评分表评价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影.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半定量磨玻璃样变和实变CT评分与患者的发热时间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结果 19例患者中18例胸部CT首诊为阳性,肺内见实变影3例、磨玻璃密度影3例、实变影+磨玻璃密度影12例.病变全部为双侧分布,并且主要为弥漫分布(14例),多灶病变均分布在中下叶(4例).2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发现心脏增大,其中1例合并心包积液.5例胸腔积液患者中,2例为双侧,3例为单侧.2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胸膜增厚.半定量磨玻璃密度影CT评分有2例4.25分,1例3.75分,1例2.25分,1例1.75分,6例1.00分,2例0.75分,2例0.50分,4例0分.半定量实变影CT评分有1例4.25分,1例4.00分,1例3.75分,1例2.75分,3例1.25分,2例1.00分,2例0.75分,1例0.50分,3例0.25分,4例0分.半定量磨玻璃密度影CT评分与发热时间存在正相关性(r=0.776,P<0.01),半定量实变影CT评分与发热时间无相关性(r=0.322,P>0.01).结论 甲型H1N1患者胸部CT首诊表现多以双侧磨玻璃密度病变伴或不伴实变影为主,主要为弥漫分布.甲型H1N1肺炎在发病初期病程进展以磨玻璃密度影范围扩大为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