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4月~2011年9月因面肌痉挛就诊于我院的1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97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97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1%,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尹龙  张可帅   《中国医学工程》2012,(9):157-157
目的探究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1年12月因高血压性脑出血就诊于我院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行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治疗52例,对照组行大骨窗开颅术48例,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以及术后患者自理能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复杂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结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与结果 3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4例)、眼动脉段(3例)、脉络膜前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2例)和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颈宽/体宽平均为0.80±0.21(0.53~1.33)、体宽/高度为1.12±0.37(0.55~2.12)和高度/颈宽为1.26±0.41(0.65~2.96);瘤颈直径≥4mm者7例、颈宽≥高度者9例、颈宽≥体宽者8例;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9例,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发出者13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施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并且获得成功,其中动脉瘤致密填塞19例、瘤颈残留14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弹簧圈襻突出于瘤颈之外,但均不影响血流。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3例、0~1分者30例;仅1例患者术后1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瘤颈微弹簧圈少许压缩,且动脉瘤瘤颈呈"狗耳朵"样再通显影。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国产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天津环湖医疗器械厂研制生产的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sunruifa electrical detachable coil,SEDC)和美国Micro Therapeutics,Inc公司生产的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sapphire detachable coil,S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91例,30例使用SEDC行颅内动脉瘤栓塞(SEDC组);61例采用SDC栓塞(SDC组)。两组患者在同一时间段.由同一术者使用同种微导管进行治疗。术中观察两种弹簧圈在X线下的可视性、在推送中的顺滑程度、解旋情况、软硬程度、成篮效果、致密填塞情况及解脱时间。采用电话、门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SEDC组共用SEDC 108枚,SDC组用SDC 271枚。在X线透视下SEDC与SDC同样清晰可见,在微导管中推送弹簧圈时,SEDC组有2枚欠顺滑,SDC组有9枚欠顺滑;在反复推拉弹簧圈时,SEDC组有5枚发生解旋,SDC组有8枚解旋;SEDC组电解脱时间有6枚超过5min,SDC组有10枚超过5min。经统计学分析,各项观察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EDC组动脉瘤致密填塞25例,SDC组49例,SEDC组瘤颈残留2例,SDC组5例,SEDC组非致密填塞3例,SDC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随访3~22个月,无再出血,两组中各有2例术后获得DS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SEDC可以替代SDC栓塞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昆仙胶囊相关治疗方案对狼疮肾炎(LN)的有效性,以期为LN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BM、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昆仙胶囊治疗LN的相关研究,限定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4月6日,对符合标准的研究使用R 4.0.2软件与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随机对照研究与1个队列研究,包括3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4 h尿蛋白与SLEDAI评分方面,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昆仙胶囊治疗后效果最优;在Scr、IgE与IgG方面,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昆仙胶囊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5种方案在治疗L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以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昆仙胶囊的效果最佳。因纳入研究的质量与数量限制,还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乙二胺急性毒性研究表明,小鼠和大鼠LD_(50)分别为950和840mg/kg;大鼠吸入致死浓度为607ppm,其靶器官为肺、肝、肾。亚急性吸入实验高浓度组(112ppm)动物出现肺、肝、肾病理改变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其阈浓度为2.5ppm。致敏实验豚鼠皮肤发生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改变,属迟发型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7.
钨丝弹簧圈是血管内栓塞治疗多种血管性疾病的主要材料之一。我们在对使用钨丝弹簧圈栓塞病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使用钨丝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后的钨丝溶解现象。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3年11月至2001年3月我院共行动脉瘤血管内治疗304例。其中应用钨丝弹簧圈103例,共114个动脉瘤。男性54例,女性49例。年龄2~78岁,平均46岁。部位:ACoA29例,PCoA35例,MCA15例,BA12例,OA17例,LA2例,CS2例,大脑后动脉1例,小脑上动脉1例。均使用国产钨丝游离弹簧圈栓塞,每枚弹簧圈长度3cm,单个病人使用总长度3~180cm。  相似文献   
8.
尹龙 《中外医疗》2008,27(32):115-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就怎样才算健康,怎样才能健康,广大群众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积极开展好城乡居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对人民群众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促进全社会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脑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动脉瘤的病因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脑动脉瘤标本18例,将3例尸检的Willis动脉环血管标本作为对照,切片做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记录染色部位,并对染色的强度进行分级,计算阳性指数。结合病变特点和临床特征,统计分析VEGF在动脉瘤中的表达与动脉瘤的大小、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以及和bFGF表达的关系。结果 3例Willis动脉环均无VEGF和bFGF染色,而动脉瘤的VEGF和bFGF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和55.5%(10/18)。经统计学分析,动脉瘤壁的中膜和外膜VEGF表达阳性率较内膜阳性率高(X2=9.94,P<0.05);VEGF在动脉瘤壁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动脉瘤的大小、Hunt-Hess分级无关(P>0.05)。VEGF较bFGF的表达阳性率高(X2=4.985,P<0.05)。结论 VEGF可能与动脉瘤的增长和结构的维持有关。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和破裂是个复杂的过程,VEGF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多发动脉瘤是临床中较少遇到的一类动脉瘤,约占到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5%~35%[1,2],动脉瘤的治疗包括常规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两种,国内一些单位对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介入和手术治疗均可行[3].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14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共30枚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