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静脉穿刺插管,先行下腔静脉造影.狭窄病例直接用导丝通过狭窄部位;闭塞病例同时作右侧颈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闭塞段上下端会师造影,再采用导丝硬头破膜或用TIPS穿刺针或房间隔穿刺针穿过闭塞段.膜性狭窄或膜性闭塞病例,单纯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节段狭窄或节段闭塞病例,采用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收治2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其中肝静脉膜性闭塞1例,膜性狭窄1例;下腔静脉节段狭窄合并肝静脉膜性狭窄1例;下腔静脉膜性狭窄3例,节段狭窄2例;下腔静脉膜性闭塞6例,节段闭塞7例.19例手术成功,其中单纯球囊扩张12例,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7例.2例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手术失败,其中1例用房间隔穿刺针穿刺入心包引起心包积血,处理好转后患者拒绝再次手术;1例患者单纯行下腔静脉造影10 d后再次造影见下腔静脉内充满血栓,行溶栓治疗后出院.结论布-加综合征类型复杂,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行介入治疗,操作方便、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肝癌致下腔静脉梗阻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56例下腔静脉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梗阻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置入179枚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1±2.2)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kPa降为(0.5±0.11)kPa.狭窄段直径由(0.33±0.11)cm扩张至(1.6±0.4)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6.7%.结论 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采用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治疗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78例晚期肝癌伴有下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原发性肝癌 6 6例、转移性肝癌 12例 ,患者中男 6 6例、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0 45± 11 81)岁 (年龄范围 2 0~ 78岁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MRI或彩色超声 (以下简称彩超 )检查 ,提示下腔静脉梗阻存在 ,同时对患者的梗阻症状进行记分。经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狭窄及其程度 ,并在狭窄段放置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患者的梗阻症状积分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术后每 2个月采用CT、彩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对患者下腔静脉的通畅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8例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长度为 1 5~ 18 5cm(中位值为 7 2cm) ,共 94个支架放置于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 ,体内支架长度为7 5~ 2 0 0cm(中位值为 10 0cm)。支架释放成功率为 98%。除 1例患者于术后第 2天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外 ,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由术前 0~ 0 5cm(中位值为 0 2cm)扩张至术后 0 3~ 1 6cm(中位值为 1 0cm) (Z =- 5 4 36 5 ,P <0 0 0 0 1)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术前的 4~ 5分 (中位值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管并发症介入治疗初探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诊治肝移植术后血管及胆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46例原位肝移植术后B超提示血流速度不畅或频谱异常,下肢水肿或黄疸的患者16例,进行腹腔动脉造影10例次,下腔静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6例次,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并支架置入2例次,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并引流4例次。结果: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例经溶栓治疗后部分开通;肝动脉狭窄4例,1例球囊扩张后狭窄减轻;所有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塞或狭窄行球囊扩张及置放支撑架后临床症状好转,4例胆管狭窄和吻合口瘘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PTCD)治疗后黄疸减轻。结论;对肝移植术后出现的血管和胆管并发症,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不仅可明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工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单纯膜状狭窄闭塞的布加氏综合征国内外已有报告,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介入治疗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及合并肝静脉狭窄闭塞的布加氏综合征的技术难度大,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就显的非常重要,现将我院1993年初以来治疗的12例配合与护理工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主要介入操作技术包括下腔静脉肝静脉闭塞段穿通术,球囊扩张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本组12例,10例下腔静脉节段性  相似文献   

6.
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HVBCS)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误治分析.方法 13例误治的HVBCS患者,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8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分析13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经DSA造影进一步证实后予肝静脉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无明显下腔静脉阻塞症状.CT或(和)MRI示肝尾状叶明显增大,DSA示下腔静脉呈外压性狭窄.13例均成功实施肝静脉成形术;其中4例行单纯PTA,9例行PTA 支架,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HVBCS的下腔静脉狭窄不是其本身病变,而是肝尾状叶代偿性增大压迫所致.肝静脉成形术是一种正确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方法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289例BCS患者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下腔静脉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术,经颈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肝静脉扩张和支架植处术,结果 按照下腔静脉造影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表现,在下腔静脉3种基本病变类型的基础上,依据肝静脉阻塞和回流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支架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经股静脉造影确诊32例肿瘤患者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然后在上腔静脉、无名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治疗。结果:32例造影均显示静脉血流恢复,术后患者上腔静脉梗阻症状缓解。结论:支架植入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附89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各型Budd-chiari综合征疗效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97例Budd-chiari综合征病人采用经股静脉、左颈静脉或经皮经肝途径施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的球囊扩张或内支架置入。结果:96例病人治疗获得成功。89例经平均2年7个月(3个月-5年)的随访,采用彩超或重复下腔静脉造影评价内支架开通情况,显示87例的下腔静脉内径保持在18.0-22.mm(平均19.5mm)。2例病人下腔静脉内径小于12.0mm且伴有轻微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疗效显著,支架可保持长期开通。  相似文献   

10.
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的疗效及术后处理。方法5 3例肿瘤性下腔静脉狭窄病人 ,有完整随访资料。先用导丝通过狭窄段或潜在的缝隙行球囊扩张后 ,置入支架 ,造影并测量下腔静脉压。结果  5 3例中 5 0例开通成功 ,3例因导丝无法通过完全阻塞的下腔静脉而失败。 2例因狭窄段超过 10cm而置入 2个支架 ,其余病人均置入 1个支架。开通后下腔静脉压由术前 (2 8 6 6± 4 0 8)cmH2 O (1cmH2 O =0 0 98kPa)降至 (17 6 5± 4 18)cmH2 O ,经t检验 ,开通前后下腔静脉压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t=3 2 6 1,P <0 0 1)。 5 0例置入支架的病例中 48例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 3~ 5d内消失或部分消失。 1例术中发生肺梗死 ,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平均随访 13 5个月 ,46例仍保持通畅。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肿瘤性下腔静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在831例原位肝移植(OLT)、26例活体肝移植(LDLT)患者中,共有11例在移植术后2~111 d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并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肝静脉吻合口狭窄或闭塞5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肝静脉狭窄伴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11例中,5例为成人OLT、4例为LDLT、2例为儿童减体积OLT,介入治疗前9例接受了肝脏CT、2例接受了MR增强扫描.术后随访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状况.对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介入治疗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前后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1例患者,CT或MR检查均可明确显示肝脏淤血范围、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梗阻部位及程度;其中4例肝静脉梗阻和5例下腔静脉梗阻者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肝静脉梗阻者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术(PTA),1例肝静脉伴下腔静脉梗阻者,行肝静脉PTA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介入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检测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为(2.9±1.7)mm Hg(1 mm Hg=0.133 kPa),较术前(16.5±4.1)mm Hg明显下降(t=11.5,P<0.01).术后1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恢复;1例肝功能恶化,于术后第9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术后随访9~672 d,2例肝静脉PTA治疗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血管再狭窄,支架植入治疗者未发生再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植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CT或MR对明确肝淤血范围及静脉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材料和方法:108例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患者先作下腔静脉造影,用导丝通过狭窄段,置放Z型国产金属内支架,观察侧支循环、造影剂通过状况,测量狭窄段宽度及静脉压差。结果:108例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之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00例获良好血流动力改善,静脉压差明显降低,狭窄段宽度显著提高,侧支关闭;临床症状与体征在2-7天内减轻或消失;本组未出现明显并发症;80例随访6个月,支架保持通畅。结论: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所致肝段下腔静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Budd-Chiari综合征:预开通治疗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开通技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06年12月-2009年8月采用预开通技术治疗的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9例,先行下腔静脉造影,而后使用直径12~16 mm的球囊导管预扩张下腔静脉以恢复下腔静脉正向血流;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促进血栓溶解;血栓溶解完全后使用直径25 mm/30 mm的球囊导管扩张下腔静脉以充分开通下腔静脉.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血栓溶解情况及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9例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患者均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预开通下腔静脉后,除1例因再次阻塞下腔静脉而改行可同收支架治疗外,余8例患者血栓逐渐溶解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成功实施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后随访除1例下腔静脉再次阻塞外,余8例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再次形成.结论 预开通技术治疗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致下腔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肝癌所致下腔静脉梗阻的疗效及方法。方法6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有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和下肢浮肿等。均为肝右叶病变压迫侵蚀下腔静脉所致的狭窄阻塞。治疗方法采用先溶栓,而后球囊扩张和内支架植入。结果6例患者狭窄阻塞的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下腔静脉血流通畅,压力由术前的4.0kPa(1kPa=7.5mmHg)降至2.1kPa,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开通由于肝癌所引起的下腔静脉狭窄阻塞,疗效肯定,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 1 5例 ,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1 0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3例 ,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2例 ,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 ,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 ,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结果  1 5例患者均 1次成功地植入上腔静脉支架 ,1例患者因狭窄范围超过 1 0cm而导入 2枚支架 ,其余均置入 1枚支架。术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 ,手术前后梗阻远端测压从术前的 (30 .5± 2 .3)cmH2 O降到术后的 (8.8±1 .5 )cmH2 O(均为卧位测压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造影侧支静脉不再显影 ,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 ,随访 6个月 ,除 1例患者因合并血栓经局部溶栓、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改善 ,其余患者均无阻塞症状复发。结论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患者,经螺旋CT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以阻塞远侧静脉压大于22mmHg为支架植入适应证,支架植入前明确伴有继发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前后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结果28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30枚,3例支架内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经过保留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溶解血栓,2例术后出现肺栓塞,经过血栓抽吸 抗凝溶栓治疗症状缓解,1例3个月后上腔静脉综合征复发,再次植入1枚支架后上腔静脉重新开通,其余病例在生存期内支架保持通畅。结论上腔静脉支架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症状迅速有效、微创、并发症较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布加综合征(budd - chiari syndrome,BC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较大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的部分狭窄或完全阻塞,导致肝静脉回流不畅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淤血性门静脉高压症和下腔静脉高压症.BCS的病因学研究认为青少年发病较多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的肝静脉狭窄、膜状阻塞致隔膜形成有关[1].我科收治1例布加综合征合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经皮穿刺下腔静脉、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抗结核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的多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阻塞病变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14例BCS下腔静脉的MSCT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下腔静脉造影证实下腔静脉膜性狭窄2例、膜性闭塞9例、节段性闭塞3例;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6例;下腔静脉闭塞区钙化4例;下腔静脉远心端皆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增粗。MSCT显示的下腔静脉狭窄和闭锁病变、有无血栓形成以及下腔静脉的走行均与下腔静脉造影相符合;并能显示下腔静脉阻塞区近心端到右心房入口的距离。结论MSCT能全面显示BCS下腔静脉的病变情况,诊断价值高,能可靠的指导制订下腔静脉阻塞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治疗布一加综合征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7岁.其中膜性狭窄3例,节段性狭窄2例(1例并有膜性狭窄),完全性膜性梗阻1例.经血液动力学、下腔静脉DSA 造影及临床观察,治疗效果良好.下腔静脉—右房连续测压收缩压由0.3~3.5kPa 下降为0.狭窄段管径由0~8mm(平均4.0mm)恢复至12~19.8mm(平均15.1mm).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下肢浮肿消失.本文对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适应症、方法、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中期疗效.方法 8例下腔静脉合并血栓BCS,采用术中抗凝溶栓治疗后,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可回收支架,最后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膜.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将可回收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患者同时置入"Z"型支架.术后用彩色多普勒随访疗效.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介入治疗,血栓均在短期内消失,可回收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其他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2例下腔静脉狭窄,余6例可回收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局部再狭窄及管壁增厚等情况发生.结论 使用可同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