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3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成篮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2个,栓塞瘤腔患者中完全栓塞(动脉瘤不显影)16个(50%),近全栓塞(瘤颈残留)7个(21.9%),部分栓塞(瘤腔残留)3个(9.4%),失败1例(3.1%)。2个单纯行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后瘤腔内血流明显变慢,等待二期囊内栓塞。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1个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1个,均完全闭塞载瘤血管。1例蛇形动脉瘤仅行Mata’s试验。结论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特别是有再出血风险的患者,在评估其全身状况的前提下,应该尽早、尽快结合其血管构筑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拟定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介入治疗33例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着重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3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应用可脱弹圈簧栓塞治疗窄颈动脉瘤25例,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宽颈动脉瘤1例。除2例非技术因素栓塞失败,有20例获得完全栓塞,6例获得大部栓塞,5例获得部分栓塞。术中并发症4例:弹簧圈溢入载瘤动脉2例,支架移位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载瘤动脉严重痉挛1例予药物及球囊导管成形后血管径恢复;死于肿瘤1例。30例术后3、6、9个月定期脑血管造影复查:影像学上完全治愈16例,结果稳定11例,动脉瘤复发3例。结论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制定正确的手术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观察术后即时栓塞效果,并随访1年,统计动脉瘤复发率。结果填塞完毕后造影,Ⅰ级栓塞26例,Ⅱ级栓塞8例,Ⅲ级栓塞3例,有效栓塞率91.9%。术中2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患者术中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8.1%。所有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无1例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动脉瘤复发4例,复发率10.8%。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提高动脉瘤的即时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脾动脉瘤病人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将可控弹簧圈(Boston Scientifc interlock)单纯瘤体填塞6例,行瘤体、入瘤动脉及流出道填塞2例,行瘤体及流出道填塞3例。结果 术中出现脾动脉夹层1例,经脾动脉中段弹簧圈栓塞后夹层消失。其余10例经弹簧圈栓塞的脾动脉瘤病人术后影像学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右下肢腘静脉血栓1例,经给予抗凝治疗4 d后超声复查示腘静脉通畅。术中、术后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未出现手术穿刺区域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所有病例未见瘤体进一步增大或复发。结论 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脾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6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结果成功栓塞达100%有51例(92%),栓塞达90%以上4例(7%),栓塞达90%以下1例(1%)。全组手术死亡2例(3.57%);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例,载瘤动脉痉挛2例,GDC外逸3例,血栓形成2例,过度栓塞2例,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9.6%,成功率80.23%。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于术者对颅内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解剖关系的正确认识,介入操作技术、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栓塞材料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 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评价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前、后MSCT 3D-CTA资料。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原始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复查的4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夹48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中动脉瘤15例。MSCT3D-CTA发现动脉瘤残留6例,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12例,伴有血管痉挛9例,未见明显异常21例。所有病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及动脉瘤夹滑脱、移位。VR成像中,36例清晰显示动脉瘤夹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9例较清晰显示,3例动脉瘤近胼周者显示欠佳;在MIP和MPR成像中,动脉瘤夹形态及大小均能清晰显示,但三维空间感较VR略差。结论 MSCT 3D-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经济、安全、有效的复查方法,VR和MIP、MPR等后处理技术的联合运用可以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的2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8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6例,基底动脉顶端2例,均应用球囊辅助栓塞.观察栓塞效果和患者预后.结果 全部患者均致密栓塞,术中顺利,术后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患者出现一过性缺血症状,经治疗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期均无再出血.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通.结论 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增加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依据64排螺旋CTA检查结果行动脉瘤夹闭术或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64排螺旋CTA扫描层厚0.625 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手术和栓塞结果评估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72例75个动脉瘤,其中69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 mm,最大36.7 mm,平均16.2 mm.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根据64排螺旋CTA提供的信息均能顺利找到动脉瘤,并顺利夹闭56个,栓塞17个,2个动脉瘤末做处理.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迅速制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动脉瘤的夹闭和栓塞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依据64排螺旋CTA检查结果行动脉瘤夹闭术或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64排螺旋CTA扫描层厚0.625 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手术和栓塞结果评估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72例75个动脉瘤,其中69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 mm,最大36.7 mm,平均16.2 mm.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根据64排螺旋CTA提供的信息均能顺利找到动脉瘤,并顺利夹闭56个,栓塞17个,2个动脉瘤末做处理.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迅速制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动脉瘤的夹闭和栓塞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寒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均成功介入栓塞。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无1例异位栓塞及并发症出现,无死亡。随访3~20个月,未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病例。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创伤微小。随着介入材料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会更广泛,有望成为今后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64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颅内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并发症进性分析.结果 64例行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手术患者,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6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双导管技术栓塞16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3例,血管痉挛5例.动脉瘤栓塞后无再出血.结论 术前对动脉瘤准确评估、正确运用合适的栓塞材料以及术者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地处理并发症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沈斌  施海彬 《江苏医药》2007,33(12):1228-1230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介入性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进行急诊治疗(3天内),其中1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结果 16例患者的16枚动脉瘤全部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10枚、接近完全闭塞与大部分闭塞各3枚.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填塞,14例基本康复,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例死亡.结论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急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安全、有效的,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栓塞介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2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资料,对其发病情况,栓塞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7例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无1例再出血.24例均恢复良好,1例肢体偏瘫,1例死亡,1例转院后未获随访.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48例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13例,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治愈10例,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能有效防治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术后CVS的发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4例在我院完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 64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手术及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全部患者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大大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对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顺利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钟阳  汪恩焕  裴士文 《安徽医药》2017,21(8):1449-1451
目的 通过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7月期间,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价及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预后评分,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 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治疗1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均为致密栓塞无复发,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4例瘤颈残余,5例复发,出院后随访3~12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0例,不良者3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的方法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方法,但需合理选择支架的种类、大小及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31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3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治疗9例,应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其中100%栓塞38例,90%以上栓塞7例,90%以下栓塞3例。4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应用综合血管内治疗方法可对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较好救治。  相似文献   

18.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38-163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来,应用三维弹簧圈、球囊及支架辅助等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死亡,其余患者栓塞效果满意,康复良好,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先前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经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均能得到较好的救治,介入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