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方法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V级1例。采用3D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治疗23例,瘤颈重塑形技术治疗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6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24例(77.4%),栓塞程度达90%以上者5例16.1%),栓塞程度在90%以下2例(6.5%)。术中出血1例(3.2%),无死亡病例。结论大部分宽颈动脉瘤可应用3D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成功治疗,瘤颈辅助技术以及血管内支架辅助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38-163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各18例,第1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第2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第3组采用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及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11.11%)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结果 5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完全及大部分栓塞48例,部分栓塞2例;病人术后随访造影动脉瘤未显影,并未见与支架辅助栓塞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观察术后即时栓塞效果,并随访1年,统计动脉瘤复发率。结果填塞完毕后造影,Ⅰ级栓塞26例,Ⅱ级栓塞8例,Ⅲ级栓塞3例,有效栓塞率91.9%。术中2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患者术中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8.1%。所有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无1例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动脉瘤复发4例,复发率10.8%。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提高动脉瘤的即时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分别给予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与传统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26例,2例患者术后再次出血死亡,其余28例患者20个月内未出现复发;参照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18例,随访期内复发4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彻底有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卸弹簧圈(E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32例患者共33个动脉瘤均采用EDC栓塞。其中宽颈动脉瘤4例,采用球囊辅助栓塞(Remodling技术)。结果33个动脉瘤均采用栓塞治疗,100%栓塞25例动脉瘤,90%以上栓塞4例,90%栓塞3例,术后随访3月至1年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弹簧圈栓塞材料操作简单,预后好。对部分填塞之动脉瘤需进一步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患者32例,全部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成功栓塞,24例100%栓塞,4例95%栓塞,4例90%栓塞,术中无动脉瘤再出血。半年后常规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甘智龙  王钢  王俊  徐明娟  苏林凤 《江西医药》2014,(11):1200-1201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应用技术,比较球囊膨胀支架和自膨式支架的不同特点以及如何选择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2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2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完全闭塞18个,大部闭塞(95%)4个,1例患者死亡,其余均恢复良好,有16例患者在3-6个月复查,无1例复发。结论应用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提高疗效,增加了安全性,并使操作更简单;球囊膨胀支架(AVE)硬度大,支撑力强,填塞弹簧圈时较有信心,但输送时谨防血管损伤,且不易通过弯曲的血管,适用于较易到达、需填塞多量弹簧圈的动脉瘤,自膨式支架(Neuroform、Codman、Leo等)均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容易通过迂曲血管,透视性好,易观察,释放过程较AVE简单,但支撑力不够,填塞大弹簧圈或数量多的弹簧圈时,警惕支架塌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方法分析了36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8例采用弹簧圈固位技术,即2例行球囊再塑形技术(RemodelingTechnique,RT),3例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3例选择双微导管技术;1例应用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栓塞治疗;27例行单纯GDC栓塞治疗。结果36例GDC栓塞患者中,100%栓塞27例,90%~95%栓塞7例,不到90%栓塞2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脑血栓形成1例,动脉瘤破裂1例。36例病人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结果,良好33例,中残2例,重残1例,无植物生存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无再出血病例。结论由于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尤其是GDC的广泛应用,多数颅内动脉瘤可以进行有效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3例,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结果 11例患者支架成功放置,支架不能到位1例,术中支架移位1例。术后造影见动脉瘤腔致密填塞8例,瘤颈少许残余3例,瘤体少部分显影1例。术后所有患者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8例致密栓塞的患者均未见复发,3例瘤颈少许残留病例于3、6个月复查时见瘤颈显影明显变淡,12个月复查时完全不显影,瘤体少部分显影病例于6个月复查时未见显影。所有病例载瘤动脉及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总结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并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和方法,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处于出血急性期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5例,全部病例于出血3d内进行3-D旋转DSA造影,急诊进行血管内GDC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都经3-D旋转DSA造影得以明确诊断,无造影相关并发症。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GOS5分例,4分9例,3分例,2分0例,1分1例。90%~99%栓塞41例;70%~90%栓塞7例;50%~70%4例;无〈50%栓塞病例;血管内治疗常见并发症有: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积水等。结论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能够多角度准确地测量动脉瘤瘤颈,为血管内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许多详细的信息。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只要掌握技术要点,积极对症处理并发症,则手术风险小于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风险,有条件者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讨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2例中,100%栓塞者81例,95%栓塞5例,90%栓塞3例;动脉瘤破裂死亡3例,术后脑梗塞5例,死亡2例。随访87例,复发1例。结论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比较困难,通过血管内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3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成篮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2个,栓塞瘤腔患者中完全栓塞(动脉瘤不显影)16个(50%),近全栓塞(瘤颈残留)7个(21.9%),部分栓塞(瘤腔残留)3个(9.4%),失败1例(3.1%)。2个单纯行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后瘤腔内血流明显变慢,等待二期囊内栓塞。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1个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1个,均完全闭塞载瘤血管。1例蛇形动脉瘤仅行Mata’s试验。结论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特别是有再出血风险的患者,在评估其全身状况的前提下,应该尽早、尽快结合其血管构筑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拟定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3年1月,对5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5例真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1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进行腔内修复治疗前再血管化2例,其中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转流1例,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与升主动脉建立旁路1例,19例腔内隔绝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患者使用"烟囱"技术在左锁骨下动脉植入支架。结果:75例手术均获成功,2例I型内漏在近端添加cuff后纠正,有2例II型内漏。69例随访,随访1~35个月,平均(24.3±10.7)个月。1例II型内漏3个月后消失。结论: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疗效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大多数降主动脉病变可采用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讨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内栓塞治疗66例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中成功栓塞65例,100%栓塞者57例,95%栓塞6例;90%栓塞2例;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术后脑梗死5例,死亡2例。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我院52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脑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30例,前交通的动脉瘤中栓塞成功18例,失败4例;后交通动脉瘤中栓塞成功27例,失败3例。结论介入拴塞治疗脑动脉瘤可起到闭塞动脉瘤腔,控制出血的目的,且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对于手术时机动脉瘤本身及载瘤动脉的情况要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破裂后致死致残率极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发展迅速并被临床广泛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已不能提高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伴随技术和材料进步,血流导向装置出现,使得此类疾病的治疗进入载瘤动脉重建时代。近几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发展迅速,其疗效得到证实,适应证不断扩展,装置得到完善并更迭换代,新品种逐一上市,围手术期并发症研究也趋于完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归纳研究则为病人提供了安全保障,尽管部分超适应证治疗仍存在争议,但为病人及术者提供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以下将对国内应用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