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背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晚期结直肠癌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特征影响患者的预后及靶向药物的治疗疗效。但是对于已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不同肿瘤部位是否对其预后产生不同影响,尚未有明确定论。目的 探讨不同TNM分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重点分析肿瘤部位及临床病理特征对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2 097例。按照发病部位以脾区为界分为左半结直肠癌组(n=1 711)及右半结直肠癌组(n=386)。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家族史及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脉管瘤栓情况。采用电话、门诊随访、定期复查方式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截至2016-01-31。比较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肿瘤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不同TNM分期患者总生存期(OS)(其中Ⅱ~Ⅲ期患者细分为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记录并比较随访满5年的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生存时间≥5年的发生情况。结果 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病理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家族史、术前肠梗阻、N分期、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Ⅰ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χ2=3.843,P=0.049)。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5,P=0.422)。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80)。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χ2=7.612,P=0.00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Ⅲ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1,P=0.35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Ⅲ期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8,P=0.008)。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4,P=0.478)。2 097例患者中703例患者随访满5年,其中左半结直肠癌组591例(其中直肠癌464例),右半结直肠癌组112例。随访满5年的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生存时间≥5年所占比例〔72.9%(431/591)〕高于右半结直肠癌组〔60.7%(68/112)〕(χ2=6.818,P=0.009)。结论 病理类型、家族史、术前肠梗阻、N分期、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部位对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同,其中TNM分期为Ⅰ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较右半结直肠癌患者有明显优势;Ⅲ期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Ⅱ、Ⅳ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OS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陈万源  鞠海星  吴伟  胡锦林  李德川 《浙江医学》2016,38(9):624-626,65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的差异。方法应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340例结直肠癌中hMLH1、hMSH2和hMSH6的表达,并分析不同部位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hMLH1、hMSH2、hMSH6的差异。结果340例Ⅲ期结直肠癌中,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癌分别为60、68和212例,肿瘤侵润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癌中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数在不同部位肿瘤中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癌中hMLH1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3.4%、2.9%和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H2分别为6.7%、1.5%和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H6分别为3.3%、2.9%和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R(hMLH1+hMSH2+hMSH6)分别为23.3%、7.4%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的Ⅲ期结直肠癌中,其临床病理及hMLH1、hMSH2、hMSH6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青年与老年结直肠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的141例青年(年龄<40岁结直肠癌和同期确诊的542例老年(年龄≥60岁且<80岁)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癌胚抗原检出率、首发症状、家族史、误诊率、行根治性手术的例数、发病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癌变类型等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性别及癌胚抗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症状,青年组以便血最多见,老年组以腹痛最多见,无症状患者明显多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有家族史、误诊率、行根治性手术的例数均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肿瘤分型及肿块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发病部位最多的是直肠,老年组最多的是左半结肠;青年组最多的是中分化癌,老年组最多的是高分化癌;青年组TNM分期最多的是Ⅱ期,老年组最多的是Ⅰ期;两组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患者均较多,且老年组明显多于青年组;组织学类型上,老年组更多的是腺癌,青年组更多的是印戒或黏液癌,以上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结直肠癌患者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易早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最终行根治性手术比例相对青年组低。  相似文献   

4.
陈蒸伟  吕振伟  陈梦珍 《当代医学》2021,27(31):152-154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的表达水平及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仔细阅读患者一般资料,检测患者术前血清PA(免疫透射比浊法),比较血清PA水平在结直肠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肿瘤标志物[血清抗癌胚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等临床病理特征中的分布,并以血清PA=200 mg/L为分界值进行分组(其中<200 mg/L为32例,≥200 mg/L为28例),分析术前不同水平血清PA在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肿瘤标志物中的表达.结果 高、中分化患者术前血清PA水平高于低分化患者,Ⅰ~Ⅱ期患者术前血清PA水平高于Ⅲ~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99、CA125阳性患者血清PA水平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疾病类型、是否脉管侵犯、是否神经侵犯、不同CEA表达等情况下,术前血清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血清PA水平与TNM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分化程度、疾病类型、是否脉管侵犯、是否神经侵犯、CEA、CA199、CA125水平与术前血清PA水平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TNM分期是影响血清PA表达的独立风险因素(OR>1,P<0.05),得到二元Logistics回归方程:Y=57.084-0.292X.结论 血清PA水平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直肠癌TNM分期是影响血清PA表达的独立风险因素,血清PA低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对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统计分析河南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特征,为此地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诊断且行根治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 820例,查询患者出院病历,统计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有无家族肿瘤史、吸烟(吸烟史>1年,且每天均存在吸烟行为)、有无合并症、肿瘤大小、肿瘤分期、组织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类型、肿瘤位置〕,分析结直肠癌的发病特征。结果 2011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地区结直肠癌男女比例为1.269:1,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患者比例为1.096:1,结直肠癌患者分期以Ⅱ、Ⅲ期为主(Ⅱ期3 059例、Ⅲ期3 232例),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6 924例),大体类型以溃疡型为主(5 706例),分化类型以中分化为主(7 003例),肿瘤位置以直肠为主(5 029例)。2015年结直肠癌患者例数占所有患者例数的比例为27.1%。结论 结直肠癌肿瘤分期集中于Ⅱ、Ⅲ期;分化类型以中分化为主;直肠癌发病率高于结肠癌。  相似文献   

6.
张俊  宁忠良  赵旭辉  魏忠  樊平  戴寅  谢钊 《安徽医学》2017,38(12):1529-153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4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同临床分期结直肠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 结直肠癌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均无密切关系(P>0.05).初诊时发现血小板增多症70例(16.67%),术后TNM I期70例,Ⅱ期99例,Ⅲ期217例,Ⅳ期34例,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依次为7.14%、14.14%、18.89%和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与血小板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入院并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55例,术后给予FOLFOX方案巩固化疗4~6周期。术前均进行血清CEA及CA199检测,分析其表达与结直肠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生存结局的关系。结果:Ⅰ、Ⅱ期患者的血清CEA及CA199阳性率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患者的血清CEA及CA199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血清CEA及CA199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EA及CA199阳性表达与肿瘤分期明显相关,并可对术后及术后巩固化疗疗效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癌患者的构成特点, 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4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首诊并接受主要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 按照抽样原则每年抽样100例, 共1 000例.统计分析临床及病理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分型、TNM分期.结果 (1) 1 000例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 (63.4±12.8) 岁, 男女高发年龄段均为6069岁, 岁占比最高, 男性患病占比高于女性, 为1.42:1; (2) 原发部位以直肠多见, 占57%, 其次为升结肠、乙状结肠、直乙交界、横结肠、降结肠、盲肠; (3) 腺癌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 占89.4%; (4) TNM分期以III期为主, 占35.9%, 其次是II期、I期、IV期.其中直肠癌以III期为主, 结肠癌以II期为主.结论 结直肠癌年龄段 (6069) 岁占比最高;中老年及男性比重大;发病部位主要位于直肠;腺癌是主要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以中早期为主.  相似文献   

9.
青年人结直肠癌28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人(年龄≤30岁)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年龄≤3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共283例,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83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71.4%)、大便习惯改变(63.6%)最为常见,全组误诊率31.7%,肿瘤部位以直肠(57.2%)最多,其次是乙状结肠(15.8%),恶性度高的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共占50.4%,TNM分期:Ⅰ期11.0%,Ⅱ期23.2%,Ⅲ期29.5%,Ⅳ期36.3%,5年生存率:Ⅰ期79%,Ⅱ期71%,Ⅲ期44%,Ⅳ期6%,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35%。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误诊率高,恶性度高的病理类型比例高,分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该院收住的112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检查,比较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组织、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分化程度越低,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深度越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分化程度以及分期是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高危因素,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sa-miR-182-5p在结直肠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对结肠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的42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样本及距肿瘤边缘5厘米处癌旁粘膜组织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Hsa-miR-182-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的差异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sa-miR-182-5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a-miR-182-5p表达量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均无关,P值均0.05;但在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组Hsa-miR-182-5p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iR-182-5p在临床Ⅲ/Ⅳ期结肠癌患者中表达量显著高于Ⅱ期患者。结论 Hsa-miR-182-5p在结直肠癌患者直肠粘膜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其表达量增高与结直肠癌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说明直肠粘膜中异常表达的Hsa-miR-182-5p可能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病理类型及分级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性坏死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12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性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在各病理类型中占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02,P<0.001);女性则以腺癌为主,在各病理类型中占7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41,P<0.001)。106例患者中周围型和中央型肿块分别占61.32%、38.68%,周围型和中央型中腺癌分别占72.31%、1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071,P<0.001),提示腺癌以周围型肿块多见;周围型和中央型中鳞癌分别占24.62%、65.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734,P<0.001),提示鳞癌以中央型肿块多见。Ⅰ、Ⅱ、Ⅲ级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00%、21.74%、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1,P<0.05),提示腺癌Ⅲ级较Ⅰ级、Ⅱ级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106例患者中57例(53.77%)发生肿瘤性坏死,其中鳞癌和腺癌肿瘤性坏死发生率分别为67.44%、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级鳞癌肿瘤性坏死发生率分别为33.33%、86.67%、68.42%,鳞癌Ⅰ级与鳞癌Ⅱ、Ⅲ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鳞癌Ⅰ级较鳞癌Ⅱ级、Ⅲ级不易发生肿瘤性坏死。Ⅰ、Ⅱ、Ⅲ级腺癌肿瘤性坏死率分别为0.00%、27.59%、80.00%,腺癌Ⅰ级与腺癌Ⅱ、Ⅲ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腺癌Ⅰ级很少发生肿瘤性坏死,而腺癌Ⅲ级较易发生肿瘤性坏死。结论:分析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对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闫保功 《中外医疗》2011,30(23):92-9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5月结直肠癌根治患者321例,进行术后转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21例结直肠癌根治患者复发转移85例,复发转移率为26.47%;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中年龄(P〉0.05,OR值〈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化、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因素进行分析,(P〈0.05,OR值〉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化、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是导致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主要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对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因素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大肠癌信息化数据库录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1年12月-2011年3月间收治的702例原发性结直肠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肿瘤部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肿瘤特征。结果本组资料近端结肠癌41.0%,远端结肠癌41.7%,直肠癌17.2%。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城乡分布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患者出现的食欲减退、贫血、腹痛、腹胀、血便、脓血便、便频、大便变细、肠梗阻等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患者出现的体重下降、腹泻、便秘、FOBT阳性、黏液便等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近端结肠癌常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症状;远端结肠癌多见腹痛、血便、腹胀;直肠癌多见血便、便频、脓血便。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间肿瘤浸润深度有差异(P=0.000),不同部位的结直肠肿瘤均浸及浆膜层最多。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间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均以中分化癌多见。淋巴组织增生在近端结肠癌最多(P=0.000)。淋巴、腹膜转移均在近端结肠癌最常见(P均<0.05)。结论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的主要临床表现、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组织增生及转移途径不同,可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子相关抗原9(Sperm-associated antigen 9,SPAG 9)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经临床病理诊断的结直肠癌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69例,结直肠腺癌18例,结直肠正常组织2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PAG9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结合结直肠癌的分级及临床指标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SPAG9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标本中高表达,在正常结直肠及癌旁组织中不表达。SPAG9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血清CEA水平、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在早期结直肠癌为I+I (92.7%)、进展期结直肠癌为Ⅲ+Ⅳ (64.3%)(P<0.05)。结论 SPAG9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标本中高表达,SPAG9表达与临床期别有关,SPAG9在肿瘤的临床早期阶段(I和I期)表达的密切关系,表明SPAG9可能在肿瘤早期扮演一个重要的作用。SPAG9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癌症的早期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在156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等资料。根据临床相关因素收集结果,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患者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为闭孔区,髂内、髂外、髂总及腹股沟依次次之;年龄>35岁的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年龄小于35岁的患者,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4 cm的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1/2的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率明显高于浸润深度≤1/2的宫颈癌患者,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为Ⅲ级的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Ⅰ级患者,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Ⅱ期的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率明显高于Ⅰ期的患者,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类型为腺癌的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的患者,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提高宫颈癌手术治疗效果,同时避免患者做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医治在术前应对患者的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做出充分的考虑与评估,最终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52-55+封三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方法 通过收集SEER数据库中118 243例结直肠癌患者,探讨比较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结直肠癌生存率差异。结果 在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部位等临床因素,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2)(41~50岁)生存率为80.40%;组(3)(50岁)生存率为74.24%。组(2)和组(3)生存率高于组(1)(20~40岁)生存率的66.7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临床分期各组之间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年轻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表现较晚,总体存活率较低;比较三个年龄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组(2)(41~50岁)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最好,为结直肠癌的筛查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卫星不稳定在散发性Ⅱ、Ⅲ期直肠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散发性Ⅱ、Ⅲ期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28例散发性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和相应的正常组织,采用Bethesda标记通过PCR扩增和变性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微卫星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2例肿瘤为高频率MSI(MSI-H),28例肿瘤为低频率MSI(MSI-L),其余88例肿瘤为微卫星稳定(MSS).与MSI-L和MSS肿瘤相比,大多数MSI-H肿瘤患者为女性(P=0.031)、黏液腺癌(P=0.023)、高分级(P=0.002)和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高(P=0.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术前血CEA水平为总体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术前血CEA水平为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MSI-H肿瘤患者预后好于MSI-L/MSS肿瘤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6).将Ⅱ期和Ⅲ期直肠癌患者分开分析,也未见MSI-H肿瘤患者预后明显优于MSI-L/MSS肿瘤(P=0.705和P=0.664).结论 散发性Ⅱ、Ⅲ期直肠癌患者,具有较高的MSI-H发生率,MSI不是一个预后因素,肿瘤分期比MSI状态更适合用于预测该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NR)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5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255例患者共计检出淋巴结2 952枚;转移淋巴结490枚;清扫的淋巴结检出数≥12枚与<12枚的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8.7%和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LNR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淋巴结检出数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更为明显。LNR是影响Ⅲ期结直肠癌的预后的重要因素,用其评估患者预后有效补充了TNM分期不足。  相似文献   

20.
杨惠英 《当代医学》2010,16(14):151-151,16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诊断方法,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59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9例结直肠癌患者,初期误诊21例,误诊率达35.6%,多误诊为痔疮、肠炎、痢疾;本组5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行根治性大肠切除35例(59.3%),行造瘘及姑息性手术24例(40.7%),59例结直肠癌患者,初期误诊21例,误诊率达35.6%,多误诊为痔疮、肠炎、痢疾;其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结直肠癌特征:癌肿物生长较快,癌组织分化不良、恶性程度高。病理类型主要为低分化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本组低分化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50例(84.7%),按Dukes分期,本组C期、D期共34例,占57.6%。结直肠癌发生部位主要为直肠44例(74.6%),其次近端结肠,远端结肠最少。结论结直肠癌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误诊率高,早期行直肠指检、电子结肠镜检查、病理学确诊,早发现、早诊断、减少误诊、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