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近年来麻醉学和疼痛诊疗学应用的新型躯干神经阻滞方法。该方法药物注射的目标位置位于竖脊肌与椎体横突之间,为一肌肉间隙,结合超声引导,其定位及操作简单,一经提出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竖脊肌较长的走行,不同的进针平面可得到相应的镇痛节段,在围手术期镇痛如胸部手术、腹部手术、骨科手术中得以应用;与其他神经阻滞技术相同,阻断疼痛的外周传导作用使其在疼痛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慢性肩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对VATS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拟择期进行VATS的患者80例,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40kg。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B组,n=40)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VB组,n=40),分别使用30、20mL 0.375%罗哌卡因进行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第1天的40项恢复量表(QoR-40)评分,次要观察指标是术后1、6和12h的NR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ESPB组和PVB组术后第1天的QoR-40量表评分(P=0.829)及术后1、6和12h的NRS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55、P=0.423、P=0.426)。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均无明显差异。ESPB组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033)。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加快VATS患者康复和术后镇痛方面与椎旁神经阻滞效果相当。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麻药注射至竖脊肌深面与椎体横突之间的躯干神经阻滞方法,超声引导为竖脊肌平面阻滞提供了可视化,可以提高操作成功率,并且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为各种胸科手术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本文对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不同胸科手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予以综述,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该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乳腺区域神经支配复杂,如果术后急性疼痛处理不当,就有发展为慢性疼痛的风险。区域阻滞技术被认为是减少术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发生率的最佳选择。几种不同区域阻滞技术均被证明可以有效控制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及降低全麻并发症。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包括胸椎旁神经阻滞、胸神经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菱形肋间肌平面阻滞均可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因此,这篇综述的目的是分析不同区域阻滞方法的解剖特点、阻滞技术及临床应用,为研究不同区域阻滞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QLB组和ESPB组.超声引导下QLB组行双侧腰方肌后路法阻滞,ESPB组行T9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两组双侧分别注射0.2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比现阶段胸科手术常用的3种神经阻滞方法(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皮区痛觉阻滞平面差异,比较何种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镇痛更适合胸科手术患者。   方法  选择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胸科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3组。T组:局麻药物注入胸7椎旁间隙;E组:局麻药物注入胸6、胸7横突外侧竖脊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筋膜层;S组:局麻药物注入腋后线第6、7肋骨处背阔肌和前锯肌的筋膜间隙。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确保针尖位置无误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5±3)mL,注入局麻药20 min后,以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效果和平面。   结果  T组对于胸前壁(锁骨中线、腋前线处)阻滞平面比E组和S组更广泛,T组均值分别为12.04(P < 0.05)、9.76(P < 0.05);而对于胸侧壁(腋中线、腋后线处)的阻滞范围则是S组更广泛,S组均值分别为9.8(P < 0.05)、10.48(P < 0.05)。   结论  对于胸科手术特别是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作为辅助术中麻醉效果和加强术后镇痛方法更为合理;而前锯肌平面阻滞可能更适合辅助乳腺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后路椎板阻滞(RLB)对后路腰椎手术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 析2018年0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择期后路腰椎手术患者89例。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ESPB组28例,采 用全凭静脉复合ESPB麻醉;RLB组31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LB麻醉。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8、12、24、48 h对患者进行 VAS评分,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静脉镇痛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SPB组和RLB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2、8和12 h 3个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而RLB组又低于ESP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ESPB组和RLB组术中和术后静脉镇痛舒芬太尼消耗均显著减少,并且RLB组少于ESPB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和1例瘙痒,ESPB组出现1例镇静过度和1例尿潴留,RLB组出现1例尿 潴留。结论在后路腰椎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中,超声引导下RLB较ESPB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杰  马燕  刘勇  曹兴华 《新疆医学》2022,(4):387-390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胸科手术中术后镇痛以及不良反应效果影响Meta分析.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OVID、EMBASE、CNKI、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无语种和发表时间限制.收集随机对照试验关于两种阻滞方式对患者术后镇痛影响.评价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8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 T0时,两组HR、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3时,观察组HR、M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8、12、24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减轻术后疼痛,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竖脊肌阻滞(ESPB)是一种作用于筋膜间隙的平面阻滞方法,操作较硬膜外及胸椎旁阻滞简单,多应用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ESPB可视化操作不仅降低了操作难度,还降低了脊髓损伤以及硬膜外血肿和感染的风险。目前ESPB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应用于胸部术后镇痛,还逐步扩展到腹部手术、脊柱手术以及慢性疼痛等的治疗;此外,在儿童中也有所应用,减轻了围手术期疼痛的程度,为加速康复外科的多模式镇痛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肋横突孔阻滞(CF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20~75岁,体质指数(BMI)22~33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CFB组与ESPB组,每组40例。每组在全麻后分别进行超声引导下CFB与ESPB,选择T4横突水平,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0.4 mL/kg。术毕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记录在PACU拔管时间和停留时间。记录拔管后即时及术后2、4、12、24 h疼痛VAS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穿刺不良反应与相关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PACU拔管时间CFB组明显短于ESPB组(P<0.05),拔管后即时及术后2、4、12 h CFB组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ESPB组(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ESPB组(P<0.05),补救镇痛率CFB组明显低于ESPB组(P<0.05)。结论 与ESPB比较,CFB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癌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和胸椎旁阻滞(TPVB)在胸椎手术镇痛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背部皮肤感觉阻滞范围和消退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拟行胸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ESPB,对照组(5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以及阻滞后背部感觉阻滞范围和感觉阻滞消退时间差异。结果两组阻滞成功率、背部感觉阻滞消退时间、背部感觉阻滞效果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背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阻滞后10、20 min阻滞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阻滞30、60 min阻滞面积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与低于观察组(P<0.05),静息状态VAS评分、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阻滞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具有和TPVB相当但稍弱的背部感觉阻滞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但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更适合胸椎手术围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对胸段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胸段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8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C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进行治疗(n=32);E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口服普瑞巴林治疗(n=28);S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口服普瑞巴林治疗(n=29)。观察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睡眠质量评分(QS)、普瑞巴林总用量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组内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第1、2、4、8周VAS评分和Q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05);组间比较:第1、2、4、8周E组和S组VAS评分和QS评分较C组显著降低(P <0.05),第1、2、4、8周S组VAS评分和QS评分低于E组(P <0.05);三组患者中C组口服普瑞巴林的总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5),其中E组的用量要高于S组(P <0.05);C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3.75%,E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S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结论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缓解胸段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减少口服药物的用量;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疗效要优于竖脊肌平面阻滞。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因为精准及安全性高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住院医师掌握该技术必须通过正规培训。但住院医师对神经阻滞相关解剖结构不熟悉、缺乏超声基础知识及操作技巧、欠缺模拟训练、缺少对相应并发症的认识、缺乏局麻药物最佳浓度及剂量;针对上述问题研究组采取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解剖学和超声软件的应用、模拟训练和分级培训等对策,麻醉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能充分掌握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范飒  朱肖萌  康磊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1,24(12):1442-1447,1454
目的 探讨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疼痛-舒适程度、心理状态、应激激素及肺表面活性蛋白质A(surfactant protein A,SP-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调节效应。 方法 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患者8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PCIA,观察组采用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PCIA。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住院时间、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分、应激激素[皮质醇(cortisol,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alcorticotropichormone,ACTH)、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SP-A、TNF-α及安全性。 结果 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2组置入双腔管时、切皮时、拔管时MAP、HR高于麻醉诱导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 d、3 d、4 d疼痛VAS评分、S-AI评分和T-AI评分低于对照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2 d、3 d、4 d Cor、ACTH、PGE2及SP-A、TNF-α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PCIA应用于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明确,可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确保用药安全性,减轻术后全身机体应激反应,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舒适程度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组(B组)和硬膜外组(E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静脉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实施前B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B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E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术后2、4、8、12、24、48 h的静息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呼吸抑制、尿潴留等。 结果 2组术后静息疼痛VAS评分随术后时间越来越高(P<0.05),组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补救性镇痛例数为1例(3.3%),E组2例(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B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E组(P<0.05),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E组(P<0.05);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镇痛均能为胃癌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187-192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技术是目前较为有效且具有安全性的神经阻滞方法,能够对患者因腹部手术引起的围术期的各种疼痛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适用于多种腹部手术的辅助麻醉与镇痛。近几年,TAPB一直是多模式镇痛中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使围术期产生的应激反应减少,麻醉药使用量减少,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从而与目前倡导的舒适化医疗相契合。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笔者在本文中将TAPB的解剖特点、药物选择、临床应用、应用展望等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TAPB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晋峰  张兰 《医学综述》2008,14(4):630-632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神经阻滞,它通过超声影像学技术来定位目标神经,其最大优点是能够实时观察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该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神经阻滞操作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超声辅助神经阻滞技术的理论基础、原理、实施以及在周围神经阻滞时的超声成像特征,为在临床中安全有效应用这一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在腰椎后入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腰椎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SPB组(E组)、ESPB联合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EHD组)、ESPB联合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EL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记录各组患者的术中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使用量,术后2h、4h、8h、12h、24h、48h的静息及活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补救性镇痛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四组患者的舒芬太尼和肌松药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用量C组>E组>ELD组>EHD组(P<0.05)。术后2h、4h、8h、12h、24h及48h,EHD组患者的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ELD组、E组和C组(P<0.05)。EHD组、ELD组及E组患者的自控静脉镇痛按压次数和氟比洛芬酯用量均显著少于C组(P<0.05)。四组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ESPB可有效缓解腰椎后入路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高浓度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