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CWP)的肺通气功能状态,深入研究尘肺期别,不同心肺合并症及年龄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意大利COSMED Quark PFT1大型肺功能测试仪对91例煤工尘肺病例进行检查和分析。结果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测值中VC(肺活量)与FVC(用力肺活量)下降水平无显著差异,FEV1.0%(1s率)测值均〉70%;尘肺患者的不同心肺合并症在肺通气功能损伤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肺功能测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尘肺肺通气功能检查中FEV1.0%不能准确判断肺通气损伤的程度;在诊断限制性通气障碍时采用VC(肺活量)或FVC(用力肺活量)判定均可;肺通气功能损伤程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痛,肺部炎症,胸膜炎有关。CWP患者随年龄增大肺通气功能VC、FVC、FEV1.0%各项测值呈递减趋势,而FEV1.0%不随尘肺患者的年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轻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在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前后小气道和弥散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临床上疑为哮喘的患者(出现发作性喘息、胸闷、咳嗽,胸片正常,基础肺功能在正常范围)行BFF,BFF阳性者为哮喘组,BFF阴性者为对照组。于BFF前后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查,比较哮喘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1)激发前,哮喘组和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率(FEV1/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功能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RC%)、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和残气量/肺总量(RV/TL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激发后,哮喘组FEV1/FVC和FVC%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而FRC%(P〈0.05),RV%(P〈0.01)和RV/TLC(P〈0.01)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哮喘组激发前后FEV1/FVC和FVC%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TLC%,RV%和RV/TLC增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激发前哮喘组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E25%-75%)(P〈0.05)、在75%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75%)(P〈0.01)、在50%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50%)(P〈0.05)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激发后上述指标及在25%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2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哮喘组激发前后FEE25%-75%,V^·max75%,V^·max50%和Vmax25%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3)激发前后哮喘组和对照组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 轻度哮喘患者BFF前肺功能虽然在正常范围,但小气道功能较气道反应性正常患者降低;BFF后存在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3.
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翠萍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51-51,53
目的:观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长期家庭氧疗。观察1年。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患者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FEV1%、FVC%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家庭氧疗可以延缓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慧  郭阳  李健  王献辉 《新疆医学》2008,38(4):24-26
目的:通过肺功能监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分级治疗,观察联合应用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及临床评价。方法:本试验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经肺功能测定筛选出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Ⅲ一Ⅳ级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每泡含沙美特罗50ug氟替卡松250ug),1泡/次,每日2次,连续用3个月。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用力呼气肺活量(FVC)及其百分比值(FV。%)、第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及其比值(FEV1%)、一秒内呼出的气量占全部用力呼气肺活量之比(FEV1/FVC)、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3月后,试验组FVC、FVc%、FEV1、FEV1%、FEF25埘较试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均〈0.001);对照组FVC、FVc%、FEV1、FEV1%、FEV1/FVC、FEF25-75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肺功能测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具有重要意义。2、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能够改善稳定期、严重程度为Ⅲ-Ⅳ级COPD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建立上海地区成人肺功能医学参考值范围和一秒率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正常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的健康成年体检者,对合格人群进行肺功能测定,根据华东地区肺功能正常预计值公式判断结果,以肺功能正常和基本正常2∶1的比例入选360例受试者,按年龄分为6组,每组60例,男女各半。收集14项肺功能参数: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C)、肺总量(TLC)、残气容积(RV)、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呼气峰流量(PEF)、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7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KCO)。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为自变量建立新的预计值公式,并根据新公式推算各参数的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一秒率实测值占预计值的正常百分比。结果建立了新的肺功能正常预计值公式,其中DLCO=5.206+4.314×性别("男"=1,"女"=0)-0.144×年龄(y)+0.098×身高(cm)+0.082×体重(kg),KCO=9.346-0.026×年龄(y)-0.031×身高(cm)+0.025×体重(kg)。推算出VC、FVC、FEV1、FEV1/FVC的正常值低限(LLN)(P5),FRC、TLC、RV、RV/TLC的LLN(P2.5)及正常值高限(P97.5),其中FEV1/FVC LLN(P5)=101.924-0.144×年龄(y)-0.118×身高(cm),其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正常值低限为92%。结论在国内无肺功能参数医学参考值和一秒率判断标准,而目前华东地区弥散量预计值偏高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本项研究结果。FEV1/FVC的LLN或其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92%可作为阻塞性通气障碍的诊断标准。FEV1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小气道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6例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FeNO与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及小气道改变[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EF25%pred)、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EF50%pred)、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EF75%pred)]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FeNO诊断稳定期重度COPD的截断值,将156例COPD患者分为高FeNO组与低FeNO组,比较随访12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和未急性加重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稳定期COPD患者中FeNO与FEV1%pred FEV1/FVC、MEF25%pred、MEF50%pred、MEF75%pred均呈明显负相关(P <0.001)。随访12个月内,高FeNO组急性加重次数明显高于低FeNO组(P <0.001),其未急性加重生存...  相似文献   

7.
“六字诀”呼吸法在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传统“六字诀”呼吸法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方法将4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肺康复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指导,肺康复组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六字诀”呼吸法训练3个月。训练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的评价比较。结果肺康复组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f)、1秒钟用力呼气量百分比预计值(FEV1%)、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百分比预计值(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呼吸困难症状级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字诀”呼吸法能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8.
刘子胥  彭莉 《现代医学》2014,(6):615-618
目的:观察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呼吸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3、6、12个月FEV1、FEV1%及FEV1/FVC%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距离也显著远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左侧和右侧卧位平静呼吸基线的移位可以推算分侧肺功能,我们观察9例全肺切除患者术前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并进行位平静呼吸基线描记法(LPT)测定,由此推算术后上述指标的预计值,再与术后1-3个月内实际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肺活量或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术后预计值与实测值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5(P<0.05)和0.716(P<0.05),其中7例术后肺活量实测值与预计值的差<200ml,6例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的差<50ml。1例有广泛胸膜肥厚粘连,误差较大,其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实测值比预计值分别低895ml和480ml,资料说明LPT能准确反映分侧肺,有助于预计手术风险,推测术后健侧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老年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前、术后肺功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老年肺癌患者肺部手术前、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对76例老年肺癌患者在肺部手术前、后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一侧全肺切除肺活量(VC)下降47.17%;用力肺活量(FVC)下降44.77%;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39.68%;肺叶切除后VC、FVC、FEV。值平均下降约20%左右,一侧全肺切除后VC、FVC、FEV1下降值较肺叶切除有显著意义下降。结论:肺叶切除后VC、FVC和FEV1值平均下降值约20%,一侧全肺切除后VC、FVC和FEV1下降值较肺叶切除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方法。方法:总结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手术的92例肺癌术后未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作对照,分析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长期吸烟可导致患者产生术后呼衰的几率提高;术后呼衰组的肺功能指标,如肺功能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用力呼气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肺感染时间≤48h,患者产生术后呼衰的几率远大于肺感染时间>48 h的患者;对患者采取全肺切除时,患者发生术后呼衰的几率高于其他两种术式。结论: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的高危因素可根据吸烟指数、术前肺功能及手术方式来综合预测判断,并可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导引手法综合治疗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IS)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90例。治疗组采用导引手法综合治疗,每个月治疗10次,共治疗6个月;对照组观察随访,不予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等肺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VC、FEV1/FVC和MVV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P0.05和P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VC和MVV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导引手法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AIS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田的:分析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为晚期NSCLC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前瞻研究方法,纳入716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信息采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寿命表法统计患者的1、3、5年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经Log—rank法检验;经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晚期NSCLC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⑩16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00个月(95%CI:16.474,19.526),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6%、23.0%、9.3%。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伴发疾病数、中医证型、中医药持续治疗时间、干预措施、干预措施(细分)、中药静脉制剂疗程、口服中成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为预后相关因素(P〈0.05)。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持续治疗时间(≥6个月)、中药静脉制剂疗程(〉14个疗程)、口眼中成药(≥1个月)、接受化疗、接受靶向治疗是影响晚期NSCLC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①中医药持续治疗时间越久,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越好。②辨证论治汤剂结合口服中成药和(或)中药静脉制剂等多渠道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晚期NSCLC患者的死亡风险,延长生存期,使患者生存获益。⑧中医药参与下的多学科、多方法综合治疗可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使晚期肿瘤患者“带瘤生存”成为可能,应成为晚期NSCLC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的肺功能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70例,其中35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腔镜组),其余35例行开胸食管癌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5天、术后2个月的肺功能指标FEV1和FVC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生存率、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FEV1、FVC均较术前及术后第5天显著升高,且腔镜组患者术后2个月的FEV1、FVC对照组显著升高(t=2.76、2.59,P〈0.05)。腔镜组患者的生存率术后6个月、术后1年虽然分别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χ2=1.753、1.982,P〉0.05)。术后腔镜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房颤,其并发症发生率仅8.6%,而对照组1例出现房颤,其并发症发生率达28.6%,明显高于腔镜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753,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效果好,有利于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吉非替尼治疗3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的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34例经放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均发生远处转移。口服吉非替尼250mg/次,每天1次,服药中位时间为4个月。结果:34例晚期NSCLC患者,无一例完全缓解(CR),19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5例进展(PD),全组有效率(CR+PR)为55.9%,临床获益率(CR+PR+SD)为85.3%。中位生存期5.6个月,1年生存率为47.1%(16/34)。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轻,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重度COPD稳定期男性患者89例,按照BMI分成3组:低BMI组(BMI≤18.4 kg/m2)17例,正常BMI组(BMI 18.5~24.99 kg/m2)48例,高BMI组(BMI〉25 kg/m2)24例。3组分别进行肺功能测定,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低BMI组的FEV1[(0.80±0.15)L]、FEV1%pred[(30.50±4.78)%]、FEV1/FVC[(47.32±8.81)%]低于高BM I组[(0.97±0.23)L]、[(34.05±5.08)%]、[(56.39±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正常BM I组的FEV1[(0.85±0.18)L]、FEV1%pred[(30.50±6.21)%]、FEV1/FVC[(50.83±11.03)%]低于高BM I组[(0.97±0.23)L]、[(34.05±5.08)%]、[(56.39±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85例重度COPD患者的BM I与FEV1、FEV1%pred、FEV1/FVC呈正相关(r=0.321,P〈0.01;r=0.219,P〈0.05;r=0.322,P〈0.01)。结论重度COPD患者BMI与肺功能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胺雾化吸入保护老年肺叶切除患者肺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2例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胺雾化吸入治疗并加常规基础治疗(氧疗、辅助排痰、呼吸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雾化治疗加常规基础治疗,观察并对照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肺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经过吸入治疗后术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动脉氧分压(PaO2)均较入院时显著提高,两组术后1、3个月的MVV、FEV1、FVC及PaO2均明显低于术前,但研究组术后1、3个月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与术前差值ΔMVV、ΔFEV1、ΔFV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白介素-6、8(IL-6、IL-8)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术后(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IL-6和IL-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胺雾化吸入可以有效保护老年肺叶切除患者的肺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慢肺活量(VC)与用力肺活量(FVC)的差异,探讨两种肺活量指标在评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流受限程度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0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114例健康受试者,行肺功能测定VC、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结果 COPD组VC与FVC的差值(VC-FVC)显著大于对照组[(145.40±157.50)mL比(21.10±61.30)mL,P<0.001],COPD组FVC与VC的比值(FVC/VC)显著低于对照组[(93.61±7.10)%比(99.27±2.24)%,P<0.001]。COPD组VC-FVC与FEV1%pred呈负相关(r=-0.412,P<0.001),FVC/VC与FEV1%pred呈正相关(r=0.517,P<0.001)。FEV1%pred≥50%的COPD患者VC-FVC明显小于FEV1%pred<50%的患者[(78.23±108.26)mL比(189.26±169.21)mL,P=0.003]。结论 VC-FVC和FVC/VC是简便易得的静息肺功能指标,可用作稳定期COPD患者气道阻塞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影响因素和毒副作用。方法:对接受过1个周期以上含铂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每天口服150mg厄洛替尼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副作用,观察疗效、生存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2008-12~2010-12,共有60例入组,全组60例病人均可以评价疗效,其中CR3例(5%),PR25例(41.7%),SD20例(33.3%),PD12例(20%),RR为46.7%,DCR48例(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2mo,中位生存期16.3mo,1年生存率66.7%。腺癌病人无进展生存期8.5mo,非腺癌病人为3.2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4,P=0.001);未出现皮疹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2mo,出现皮疹者8.2mo,出现皮疹者较未出现皮疹者总生存期明显延长(χ2=19.377,P=0.001)。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皮疹(90%)和腹泻(11.7%),多为轻、中度。结论: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T肺功能成像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期石棉肺患者40例,均接受螺旋CT肺功能检查及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两种检查间隔不超过1周,计算并分析石棉肺患者肺容积参数与常规肺通气功能容积参数的相关性及像素指数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1)石棉肺患者CT肺容积参数吸气末肺容积(Vin)与肺通气功能参数最大肺容量(TCL)、呼气末肺容积(Vex)与残气量(RV)及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Vin—Vex)与用力肺活量(FvC)及残气量,最大肺容量(RV/TLC)、vex/Vin与RV、FVC及RV/TLC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0.01)。(2)吸气相及呼气相石棉肺患者像素指数(PI-910及PI-950)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及FEV1/FVC%)间均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其中呼气相相关性更好。结论:CT肺功能成像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反应I期石棉肺患者肺通气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