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5例分析焦光福1986年~1994年,我院行食管-胃吻合术150例,发生吻合口瘘5例,发生率3.33%,死亡4例,存活1例。现就吻合口瘘的及时诊断、尽早二次手术等进行讨论分析。1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9~70岁...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海绵窦瘘几种治疗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经不同方法治疗2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就其结果进行了评价,方法:颈总动脉切开肌肉片“放风筝”4例,开颅穿刺海绵窦马尾填塞6例,股动脉穿刺微导管球囊栓塞10例,眼上静脉穿刺弹簧圈栓塞1例。结果:“放风筝”治愈1例,既闭塞瘘口又保持动脉通畅,2例颈动脉闭塞,1例瘘口及海绵窦部分闭塞,开颅穿刺海绵窦马尾填塞4例,CCF消失,颈动脉保持通畅,2例CCF大部分栓塞,6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鲁志刚  姜松坚 《九江医学》1996,11(3):150-152
本文采用手术切除和术后化疗方法治疗有局部淋巴转移或邻近器官浸润的中、晚期食管癌与贲站癌98例,结果:术后8例出现吻合口瘘,其中1例因吻合口瘘致衰竭死亡,其余瘘口愈合,术后1年生存率86.6%,2年生存率71.1%,5年一存率17.5%。作者认为基层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与贲门癌应适当放宽手术适应征;结合化疗,加强术后营养,早期发现与治疗吻合口瘘,可提高病人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预防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症对366例食管癌、贲门癌随机分组进行手术,治疗组行吻合器缝合,并用带蒂大网膜包绕吻合口169例,对照组吻合器缝合加食管壁与胃壁包套197例。结果主后治疗组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对照组发生5例。吻合口瘘窄治疗组1例(0.59%);对照组4例。吻合口用器械缝合并用带蒂大网膜包绕,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结肠癌致急性完全性肠梗阻33例中Ⅰ期手术切除肠吻合21例,分期手术4例;Hartmann氏手术4例;捷径或永久性造瘘4例。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死于呼衰和全身衰竭各1例。随访3个月~10年26例,姑息手术2例均在3个月内死亡,分期手术6例中3例于0.5~2年死亡,Ⅰ期手术18例中1例术后4年死亡,余生存良好。对于结肠癌所致急性完全性肠梗阻外科治疗应持积极态度,只要无休克及肠坏死,行Ⅰ期手术切除肠吻合是安全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中下段直肠癌患者Dixon手术治疗成功率,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方法:10年收治直肠癌208例,采用Dixon手术治疗118例。发生吻合口瘘6例。结果:6例吻合口瘘5例经引流管局部冲洗愈合,1例行骶前引流痊愈。结论:采用Dixon术式时应注意吻合口血供、张力大小及吻合技术等,避免吻合口瘘发生;如发生吻合口瘘,应及时、准确判断瘘口大小,采用相应措施,以达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1970~1990年间胃B-Ⅱ式手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15例作回顾分析,其中发生于术后6天11例,9天4例;作残端插管引流12例,瘘口切除缝合3例;结果痊愈13例(86.7%),死亡2例(13.3%)为残端插管引流与瘘口切除缝合各1例。对胃大部切除B-Ⅱ式手术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进行了讨论。认为残端插管引流术是处理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经胸颈段食管铁合术治疗食管癌184例。无吻合口瘘,无胸导管及喉返神经损伤,各种并发症9例(4.9%),术后死于急性呼吸衰1例(0.5%)。术后随访1、3、5年生存分别为115例,34例、9例。经胸颈段管胃机械吻合术,有助于提高管癌手术切除彻底性,预防吻合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是治疗主要动脉水平以下的胸段食管癌罗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梗阻性结肠癌41例中,行Ⅰ期切除吻合术35例(85.4%),结肠造瘘后再行Ⅱ期手术2例(4.9%),永久性造瘘术4例(9.8%);在35例Ⅰ期切除吻合术中,吻合口瘘1例(2.8%),经保守治愈,对本病的治疗,作者趋向于Ⅰ期切除吻合术,同时强调了术前、术后综合治疗与术中严密操作对于防止吻合口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0年7月~1998年6月间共收治23例结肠造口病人,给予二期修复,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5例,年龄18~72岁。1.2结肠造口原因直接损伤5例,结肠肿瘤12例,火器伤2例,炎性肿块1例,牛角刺伤1例,刀刺伤1例,手术误伤1例。1.3造口部位、术式及并发症 乙状结肠拌式造口12例,hartmann 4例,横结肠双管造口5例,盲肠造口2例。并发失血性休克3例,感染性休克4例。1.4治疗方法与结果盲肠造口还纳2例;横结肠双管造口端端吻合术5例;对hartma…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改进血管内治疗复杂性颈动脉海绵瘘的栓塞技术和方法,总结了我科血管内治疗14例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2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显示瘘口部位及大小后,21例行颈内动脉可脱球囊栓塞治疗,1例行眼上静脉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22例中,21例1次栓塞成功,1例2次栓塞成功,6例闭塞颈内动脉。结论 CCF血管内栓塞为首选治疗方法,创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对复杂的CCF可联合应用可脱球囊、微弹簧圈等栓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血管内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假性动脉瘤(TIICAP)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2005年9月至2019年9月我中心收治的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TIICAP患者.分析患者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并总结治疗效果和临床与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共入组29例TIICAP患者,男19例(65.5%),女10例(34.5%),年龄为14~70岁,中位年龄为47(30,53)岁.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其中采用覆膜支架3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1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患者术前再出血,术后死亡;1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最终死亡;余27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出院.23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13例治愈,5例好转,2例稳定,3例复发(均再次行血管内治疗治愈).24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临床预后均稳定或好转.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处理TIICAP的有效手段,其中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新技术的优势初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可脱性球囊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2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21例患者中,瘘口栓塞17例,闭塞颈内动脉4例,均治愈。其中瘘口栓塞后1例并发球囊早泄瘘口复发,经再次球囊栓塞成功。颈内动脉通畅率为80.9%。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5例脑供血动脉狭窄分别为:颈动脉起始部狭窄1例、优势椎动脉开口部狭窄1例、优势椎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1例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病例由于手术径路差,支架无法到位而中止手术,其余4例均获得技术上的成功,残余狭窄率小于10%。术申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经使用阿托品后恢复正常,术后该患者48h内出现血压下降,经使用多巴胺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1例椎动脉支架患者术后穿刺点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而治愈。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成功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症状复发。结论对存在严重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能是有效的、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治疗高流量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治疗的高流量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结果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后,瘘口闭合且颈内动脉通畅97例(87.6%),瘘口闭合但颈内动脉闭塞15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9年,复发4例,行二次栓塞后无复发.本组病例均无合并症.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是治疗高流量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DSA检查的方法,表现及对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5例颈动脉体瘤术前接受DSA检查,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造影,选择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其中4例进行了Matas试验交叉造影.造影后5例患者均手术切除了肿瘤,其中单纯肿瘤分离切除3例,肿瘤切除加颈动脉修补1例,肿瘤连同颈动脉切除1例.结果 5例肿瘤DSA表现典型,包括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血供丰富,肿瘤部分或完全包绕颈动脉.此外1例椎动脉分支参与肿瘤供血,1例出现动-静脉瘘.颈内动脉造影1例患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发育不艮.Matas试验2例Willis环代偿艮好,1例经2周训练后Willis环开放,1例因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发育不良,无法建立有效代偿.结论 颈动脉体瘤具有典型的DSA表现,且在肿瘤对血管侵蚀程度的判断、脑血管发育状况和代偿能力、颈动脉阻断后脑耐受性的评估等方面,DSA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为手术风险的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泡样动脉瘤(BBA)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2015年介入治疗20例BB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患者分别接受带膜支架置入术、球囊闭塞颈内动脉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覆膜支架置入后再出血死亡,1例行颈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发生血管痉挛死亡,1例行双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血管痉挛死亡。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15例,3~4分2例。17例患者临床随访1~26个月(平均9.3个月),mRS评分均≤2分。1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拒绝行影像随访。16例患者均接受影像学随访,其中1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保持稳定,1例不完全栓塞瘤体缩小。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BBA可行且有效,多支架辅助栓塞技术能降低动脉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99例颈动脉海绵窦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根据Barrow的分类,A型147例,B型3例,C型12例,D型37例。A型主要利用动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对B,C,D型主要经静脉途径用弹簧圈栓塞。结果 治愈率为94,5%,颈内动脉通畅率为96.5%,偏瘫占3.5%,病死率为0.5%。结论 A型瘘的治疗首选动脉途径用可脱球囊栓塞,对于动脉途径球囊栓塞有困难、有危险的A型瘘和B,C,D型瘘可采用静脉途径用球囊或弹簧圈栓塞,不必牺牲颈动脉的通畅。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生物学特征、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我院1997年7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19例CBT诊治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均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颈侧部肿块且伴有传导性搏动,结合彩超、CT或血管造影确诊。17例接受手术,CBT剥离式切除8例;CBT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4例;CBT与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内动脉对端吻合2例,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对端吻合2例,CBT与颈动脉分叉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1例。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CBT诊断并不困难。CBT剥离术是理想安全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行颈动脉重建,需预防脑缺血和颅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