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HR-NICE患者120例,按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分为慢代谢型组40例、中代谢型组36例、快代谢型组44例,均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各组血小板集聚及不良预后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中代谢型组、快代谢型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且中代谢型组、快代谢型组低于慢代谢型组,快代谢型组低于中代谢型组(P<0.05)。快代谢型组再次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低于慢代谢型组和中代谢型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糖尿病、CYP2C19基因慢代谢型、中代谢型是影响HR-NICE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是影响HR-NICE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CYP2C19基因对HR-NICE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具有指导作用;CYP2C19基因慢代谢型、中代谢型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关宏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2):149-15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YP2C19、ABCB1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连续性收集笔者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3例,测定患者是否为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并分析其与患者CYP2C19、ABC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和阿司匹林半抵抗的患者CYP2C19基因rs4244285和rs4986893呈明显多态性分布,突变型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0.05)。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CYP2C19基因rs4244285和ABCB1基因rs2235048呈明显多态性分布,突变型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的患者[(37.50% vs 13.64%,P=0.000)和(18.75% vs 9.60%,P=0.017)]。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与CYP2C19基因rs4244285和rs4986893突变有关,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基因rs4244285和ABCB1基因rs2235048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东莞东华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298例,所有患者发病24 h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检测CYP2C19PTGS1GP1BA基因。治疗14 d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 脑梗死患者中快代谢型156例(52.35%),中间代谢型86例(28.86%),慢代谢型56例(18.79%),同时阿司匹林敏感型290例(97.32%),阿司匹林半敏感型5例(1.68%),阿司匹林抵抗型3例(1.00%)。预后良好组中快代谢型140例(59.07%),中间代谢型67例(28.27%),慢代谢型30例(12.66%)。预后不良组中快代谢型16例(26.23%),中间代谢型19例(31.15%),慢代谢型26例(42.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良好组中阿司匹林敏感型234例(98.74%),阿司匹林半敏感型2例(0.84%)和阿司匹林抵抗型1例(0.42%)。预后不良组中阿司匹林敏感型56例(91.80%),阿司匹林半敏感型3例(4.92%),阿司匹林抵抗型2例(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YP2C19PTGS1GP1BA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预后有影响。检测CYP2C19PTGS1GP1BA基因多态性对预测脑梗死患者治疗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198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及分析,根据基因分型分为强代谢组和弱代谢组,每位患者在8周PPI治疗前后均完成RDQ量表及内镜下LA分级(A~D级)。结果 198例患者中强代谢组共160例,平均年龄53.23±14.52岁,弱代谢组共38例,平均年龄52.11±12.13岁,所有患者经奥美拉唑20mg (每日2次)治疗8周后,弱代谢组RDQ平均评分由21.26±9.81下降至16.11±6.24,且内镜下观察食管黏膜损害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代谢组治疗前后RDQ平均评分无明显降低,L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CYP2C19弱代谢型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达到更好的疗效,理论上,强代谢型患者加大PPI剂量可获得预期效果,临床医师可依据代谢分型实现个体化用药,合理化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社区10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血尿酸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T1(n=367)、T2(n=321)和T3(n=320),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代谢性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在糖尿病病程、高血压、体重指数、腰臀比、肌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糖基化血红蛋白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34.1%、46.1%和64.7%(P=0.000);在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吸烟史和饮酒史等混杂因素后,以低位组作为参考,中位组和高位组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度分别增加1.580倍(95% CI:1.154~2.164,P=0.000)和3.611倍(95% CI:2.539~5.315,P=0.000);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较高者更易合并4~5个代谢综合征组分;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三分位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血尿酸水平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北京汉族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探讨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共500例,患者年龄25~90岁,其中,男性327例,女性173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根据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根据代谢表型分为3组:快代谢型(CYP2C19*1*1),中间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1*3)和慢代谢型(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并对3组中性别、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生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北京汉族冠心病患者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频率分别为62.8%、32.2%和5.0%,基因型频率,快代谢型(主要为CYP2C19*1*1)为39%,中间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1*3)为47.6%,慢代谢型(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为13.4%。不同性别各代谢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间各代谢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高血压与各代谢基因型间无相关性。结论 北京汉族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分布与中国正常健康人群类似,性别、年龄、高血压与基因代谢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原人群基于中国人群华法林用药剂量计算公式(PRC模型)和国际华法林遗传药理学协会推荐的亚裔人群华法林剂量计算公式(IWPC模型)两种模型预测剂量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0月—2020年1月375例行华法林代谢基因多态性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qRT-PCR检测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和临床用药情况,采用两种模型计算预测剂量并分析其与维持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维持在2.0~3.0范围内时所服用的华法林剂量]的相关性,评估两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患者是否选择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通常与患者的性别、身高、吸烟史、是否合并房颤、是否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无关,而与患者年龄、体重、体表面积(BSA)、初INR、是否置换主动脉瓣膜、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利伐沙班或氯吡格雷相关。375例患者CYP2C9和VKORC1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其中CYP2C9基因*1/*1(AA)、*1/*3(AC)及*3/*3(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3.07%(349/375)、6.93%(26/375)和0.00%(0/375),VKORC1-1639基因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66%(310/375)、16.27%(61/375)和1.07%(4/375)。无论是使用PRC还是IWPC模型,除CYP2C9*1/*1 & VKORC1AA(n =289)组与CYP2C9*1/*3 & VKORC1AG(n =5)组预测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他所有基因型组预测剂量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 <0.05)。在收集到维持剂量的174例患者中,CYP2C9*1/*1 & VKORC1 AG和CYP2C9*1/*1 & VKORC1 GG组维持剂量分别为[(3.41±1.01)mg,n =30]和[(4.75±0.35)mg,n =2],均高于CYP2C9*1/*1 & VKORC1 AA组[(2.59±0.73)mg,n =136](P <0.05);CYP2C9*1/*3 & VKORC1 AA组维持剂量为[(2.00±0.53)mg,n =5],低于其他基因型组合(P <0.05)。PRC和IWPC模型预测准确性分别为72.99%(127/174)和62.64%(109/174);Pearson相关系数(r1 =0.546,r2 =0.567);决定系数(R12=0.298,R22=0.322)。两个模型预测剂量间无差异(r =0.839,P >0.05)。结论 携带CYP2C9*3等位基因的患者对华法林更敏感,所需华法林剂量较低,而携带VKORC1-1639 G等位基因的患者需要更高剂量的华法林才可以获得有效的抗凝疗效。基因组学预测剂量可为临床使用华法林剂量提供依据,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1例。以静脉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54例),3~6分者纳入预后不良组(3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溶栓前Alberta脑卒中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等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59.3%(54/91),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66.57±13.46)岁vs(75.95±6.06)岁]、卵圆孔未闭患者比例[11.1%(6/54)vs 0.0%(0/37)]、基线NIHSS评分[7.5(3.5,13.0)分vs 18.0(13.0,22.0)分]、基线GCS评分[14.5(12.0,15.0)分vs 10.0(8.0,14.0)分]、溶栓前ASPECTS[10.0(9.0,10.0)分vs 9.0(8.0,10.0)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1.9%(1/54)vs 32.4%(12/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64,χ2=4.401,Z=5.235,Z=4.079,Z=2.519,χ2=16.76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比值比(OR)=3.236,95%置信区间(CI):1.077~9.709,P=0.036]、基线NIHSS评分(OR=2.874,95% CI:1.074~6.329,P=0.034)、SICH(OR=9.346,95% CI:1.017~83.333,P=0.048)是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年龄、脑卒中严重程度和SICH是影响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越大、脑卒中严重程度越重或发生SICH,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方法 以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有临床症状的15个家系30例CADAS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和基因分析结果,并对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发病年龄、首发临床症状、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次数等临床表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5个家系中共检出NOTCH3基因不同突变位点12个,其中7个位于4号外显子,3个位于11号外显子,另外2个分别位于19号和20号外显子。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最晚[(53.6±13.3)岁,n=7],其次为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42.7±5.7)岁,n=15],而其他外显子(19号和20号)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33.5±7.5)岁,n=8]均早于4号和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P<0.01,P<0.05)。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以运动、语言障碍起病占多数(11/15,73.3%),而19号、2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以认知障碍起病多见(7/8,87.5%)。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次数中位数为3次,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为2次,而19号、2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结论 在CADASIL患者中,NOTCH3基因4号和11号外显子为突变热点,不同外显子突变与发病年龄、发病症状和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的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8月期间在笔者医院住院就诊的4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糖尿病患者181例,非糖尿病患者269例,另外选择285例笔者医院门诊部健康的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检测分析MTHFR基因C677T的多态性,并分析各基因型与Hcy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MTHFR基因型分布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T基因的频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7,P=0.00)。脑梗死组患者的Hcy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1,P=0.00)。脑梗死组患者各MTHFR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8,P=0.00)。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0),非糖尿病组TT型的Hcy浓度明显高于糖尿病组,CC型的Hcy浓度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7,2.18;P=0.00,0.03)。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和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中,MTHFR基因为TT型的Hcy水平明显高于CC型和CT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C型和CT型的Hcy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比健康人的MTHFR基因C677T的T等位基因频率高,且脑梗死患者的MTHFR基因C677T为TT基因型时血清中Hcy的水平更高,由此判断TT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在老年男性缺血性动脉血栓性事件及全因性死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338例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行健康体检的老年男性(年龄≥65岁),有血小板计数的患者。随访患者健康查体后,首次因急性缺血性动脉血栓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全因性死亡住院的事件及时间,所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结果 经过平均77个月的随访,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6.6%,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对终点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AUG=0.59,95% CI:0.53~0.64,P=0.02),截断点血小板计数为214×109/L。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214×109/L组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是≤214×109/L组患者的2.32倍(P=0.000)。经多因素校正后,其终点事件发生率是≤214×109/L组患者的2.19倍(P=0.00)。结论 血小板计数偏高对急性缺血性动脉血栓事件及全因性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Sestrin2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依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群众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并分析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轻度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P <0.05);预后良好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低于预后不佳组(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 =0.647和0.842,均P <0.05),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 =0.717和0.805,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RDX1[R=3.765(95% CI:1.369,7.206),P <0.05]、Sestrin2[R=2.748(95% CI:0.853,6.071),P <0.05]、合并高血压[R=2.063(95% CI:0.824,4.976),P <0.05]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RDX1、Sestrin2水平异常升高,且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PRDX1、Sestrin2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MALAT1)及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4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未伴有认知障碍)。对比两组血清MALAT1水平、TXNIP水平、MoCA评分、磁共振波谱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MALAT1、TXNIP水平与MoCA评分、磁共振波谱水平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MALAT1、TXNIP单独及联合预测认知障碍发生的价值。结果 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58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占比38.67%;研究组血清MALAT1、TXNIP水平高于对照组,MoCA量表各维度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NAA1/NAA2低于对照组,Cho1/Cho2、Lac1/Cr2高于对照组(P <0.05);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血清MALAT1、TXNIP水平与MoCA总分(r =-0.623和-0.512,均P =0.000)、NAA1/NAA2(r =-0.459和-0.413,均P =0.000)呈负相关,与Cho1/Cho2(r =0.569和0.496,均P =0.000)、Lac1/Cr2(r =0.523和0.475,均P =0.000)呈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ALAT1、TXNIP及两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AUC为0.860(95% CI:0.796,0.924)、0.780(95% CI:0.703,0.856)、0.890(95% CI:0.834,0.945),敏感性分别为86.7%(95% CI:0.776,0.933)、78.3%(95% CI:0.711,0.863)、90.2%(95% CI:0.839,0.951),特异性分别为79.7%(95% CI:0.702,0.869)、71.2%(95% CI:0.612,0.798)、85.1%(95% CI:0.736,0.91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MALAT1、TXNIP水平呈高表达,两者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磁共振波谱水平密切相关,且两者联合可有效预测认知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首发精神分裂症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关联性。方法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经OGTT试验区分为糖代谢异常者(研究组)与糖代谢正常者(对照组),分别收集120例,同时收集健康组120例。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对BDNFrs6265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血清BDNF水平。结果 研究组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χ2=9.82,P=0.00;χ2=4.70,P=0.03)及健康组(χ2=19.70,P=0.00;χ2=8.16,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健康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P=0.57;χ2=0.50, P=0.48)。血清BDNF水平在各组中依次为研究组 < 对照组 < 健康组(F=40.09,P=0.00),3组中AA基因型BDNF水平均低于GG型、GA型(F=634.55,P=0.00,F=337.62,P=0.00,F=106.78,P=0.00)。结论 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首发精神分裂症伴发糖代谢异常有关,且AA基因型是影响患者BDNF表达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将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的患者归为集束化组,未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血压、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在院死亡率,以及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压集束化管理、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血压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86例患者中集束化组161例、对照组125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和溶栓前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集束化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4/161) vs 8.00%(10/125),χ2=4.598,P=0.032];在院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6/161)vs 3.20%(4/125),χ2=0.058,P=0.810];90 d预后良好率(mRS评分为0~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1%(100/161)vs 49.60%(62/125),χ2=4.485,P=0.034]。集束化组患者收缩压连续变异和舒张压连续变异均小于对照组[(13.37±4.92)mmHg(1 mmHg=0.133 kPa)vs(18.42±3.87)mmHg,t=2.437,P=0.025;(11.23±4.02)mmHg vs(15.48±5.16)mmHg,t=1.842,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集束化管理[比值比(OR)=0.798,P=0.002]、舒张压连续变异≤15 mmHg(OR=0.816,P=0.018)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应用血压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方法 应用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内脏脂肪面积、体脂肪、体脂百分比、骨骼肌等指标测量,同时测量空腹血糖、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对人体成分参数和肾功能、血脂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线性相关分析显示GFR与内脏脂肪面积(r=0.233)、体脂肪(r=0.236)、BMI (r=0.366)、WHR (r=0.377)存在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脂肪面积(β=0.095,P=0.007)是GF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内脏型肥胖者肾小球滤过率水平下降,内脏脂肪面积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是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变化、肺部感染发生率、胃管拔除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线WST评分和住院天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WST评分小于对照组[(1.39±0.85)分vs(2.71±1.16)分,F=17.236,P<0.001],WST评分降低值大于对照组[(2.60±0.89)分vs(1.29±0.46)分,F=19.910,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55%(15/73)vs 64.52%(20/31),χ2=18.840,P<0.001],胃管拔除变化率高于对照组[52.05%(38/73)vs 25.81%(8/31),χ2=6.078,P=0.014]。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尿酸、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与银杏达莫注射液辅助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型脑卒中疗效的相关性,并评估血清各项指标预测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1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银杏达莫注射液辅助治疗的8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A组(基本治愈)、B组(显效)、C组(有效)和D组(无效)。检测并比较各组血尿酸、MMP-3、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分析血清各项指标与疗效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各指标用于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 血尿酸、MMP-3、Hcy水平D组>C组>B组>A组(P <0.05);IL-10水平D组<C组<B组<A组(P <0.05)。血尿酸、MMP-3及Hcy与疗效呈负相关(r =-0.524、-0.486和-0.245,均P <0.05);IL-10与疗效呈正相关(r =0.781,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尿酸、MMP-3、Hcy、IL-10预测银杏达莫注射液辅助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敏感性分别为0.902、0.845、0.713、0.685,特异性分别为0.785、0.781、0.684、0.684。结论 血尿酸、MMP-3水平可作为预测银杏达莫注射液辅助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血清学指标,且两者水平与疗效呈负相关,故临床治疗时需积极调节患者血尿酸、MMP-3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自体血回输(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ABT)辅助的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创伤性脾破裂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县级医院)接受脾破例手术的患者98例,其中采用脾切除术治疗37例(A组),传统保脾术治疗14例(B组),RFA辅助保脾术治疗47例(C组),比较3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术后血小板(platelet,PLT)情况。结果: 保脾成功率:C组高于B组(P=0.035);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32,P=0.000);组间比较:C组及A组比B组手术时间短(P=0.000、0.000),A组比C组手术时间短(P=0.008);术中出血: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62,P=0.006);组间比较:C组及A组比B组出血少(P=0.010、0.001),A组及C组比较(P=0.3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血回输率: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7,P=0.028);组间比较:C组比A组回输率高(P=0.012),A、B组比较(P=1.000)及B、C组比较(P=0.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情况: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64,P=0.062);住院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06,P=0.028);组间比较:C组比A组住院时间短(P=0.010),A、B组比较(P=0.100)及B、C组比较(P=0.7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C组相比A、B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0,P=0.532);3组患者分别于术后3 d、7 d、15 d及1个月查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结果提示: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50、4.261、4.304、11.505,P=0.000、0.017、0.016、0.000);组间比较:C组及B组比A组PLT升高程度更低(P=0.000、0.007、0.008、0.000,0.004、0.047、0.038、0.001),B组及C组比较(P=0.815、0.929、0.837、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FA联合术中ABT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应用中,保脾成功率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血小板升高程度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脾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14例NVA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因指导组(69例)与对照组(145例),基因指导组检测VKORC1、CYP2C9基因多态性,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华法林,比较两组患者华法林起效剂量、有效剂量、起效时间及第14、21天达稳定剂量患者比例等指标。结果 基因指导组患者在华法林应用初始剂量为(1.67±1.63)mg、稳定剂量为(2.02±0.94)mg,均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为(7.62±2.87)d,短于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C9、VKORC1组华法林应用初始剂量、稳定剂量均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指导组第14、21天达稳定剂量患者比例(76.44%、98.2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KORC1、CYP2C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合NVAF患者临床特点可为临床精准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