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前有关嗅觉的机制已达30余种,但还未有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符。趋于一致的观点是生物的嗅觉是对物质气味分子的识别过程,气味物质分子先到达初级嗅觉神经元,初级嗅觉神经元是由感受器和嗅觉神经组成的双极神经元,对气味的响应有很高的灵敏度和交叉响应特性。感受到的信息经神经元的  相似文献   

2.
Cui L  Evans WJ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8):588-590
目的 通过先天性嗅觉缺失患者事件相关嗅觉电位(OEP)及与临床嗅觉功能检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OEP的起源。方法对9例先天性缺失患者及9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进行了嗅觉功能的评价,包括OEP测定、标准的嗅觉识别评分和对3种气味的嗅觉阈值检查;纯嗅觉刺激乙醇(PEA)、刺激嗅神经同时中等程度刺激三叉神经的醋酸异戊酯(IAA)和强烈刺激三叉神经的氯乙酚(CAP)。结果 嗅觉识别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先天性嗅觉缺失患者事件相关嗅觉诱发电位(OEP)及与临床嗅觉功能检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OEP的起源。方法对9例先天性嗅觉缺失患者及9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进行了嗅觉功能的评价,包括OEP测定、标准的嗅觉识别评分和对3种气味的嗅觉阈值检查:纯嗅觉刺激的苯乙醇(PEA)、刺激嗅神经同时中等程度刺激三叉神经的醋酸异戊酯(IAA)和强烈刺激三叉神经的氯乙酚(CAP)。结果嗅觉识别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EA和IAA刺激嗅觉阈值2组之间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而对刺激三叉神经的CAP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AA刺激OEP在对照组可记录到重复性好而且稳定的波形,由P1、N1、P2和N2成分组成。患者组对IAA刺激未记录到重复可信的诱发电位,主观上也无任何反应。2组对空气对照刺激均未记录到诱发电位。结论OEP是评价嗅觉功能特异的、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认知损害者[健康对照、轻度认知损害者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嗅觉识别能力,探究AD与嗅觉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系统检索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10年1月—2021年11月期间发表的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员分别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使用Newcastle-Ottawa Scale)及数据提取。使用Cohen’s d法计算单个研究组间嗅觉分数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并根据研究间异质性大小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均为高质量。文献涉及9个国家地区,总计1 717名轻度认知损害者以及1 322名AD患者。Meta分析显示,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组的嗅觉识别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SMD=-0.80,95%CI:-0.94~-0.67);AD患者组的嗅觉识别能力评分显著低于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组(SMD=-0.74,95%CI:-0.94~-0.54)。将纳入研究按照东亚地区与欧美地区分层后,Meta分析结果并无显著差异。结论 嗅觉识别能力随认知损害程度的加深而减退,这表明嗅觉减退可能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嗅觉研究的发展进程及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嗅觉是人类的基本感知能力之一,其基本功能是对气味的识别。据研究显示,嗅觉是理性智力的反映。嗅觉信号属于人的本能反应,它同视觉、听觉、触觉一样,构成了人类的基本感知能力。但是,由于直接的嗅觉实验研究的困难性,科学界对嗅觉的气味识别机理的研究还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突飞猛进的进展。笔者试图对嗅觉的气味识别机理的研究进程和发展动态作一贯穿性描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早期帕金森病(PD)病人嗅觉功能障碍情况,探讨嗅觉定量检测在早期P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早期PD病人45例及同期健康成人49名(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五味嗅觉测试液"进行双侧鼻孔嗅觉检测,并评价PD病人年龄、病程、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评分、Hoehn-Yahr(H-Y)分级与嗅觉的相关性.结果:PD病人的嗅觉察觉阈值及识别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嗅觉察觉阈值及识别阈值与病人年龄、病程、UPDRS评分、H-Y分级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UPDRS评分与病程、H-Y分级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和P<0.01).结论:早期PD病人存在嗅觉功能障碍,且双侧对称性出现,嗅觉检测对早期诊断PD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嗅觉受体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感知的起始是由嗅觉受体( olfactory receptor,OR)被气味分子激活,引起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将气味的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传到更高的脑部结构,完成气味感知.OR基因属于多基因家族,编码的嗅觉受体蛋白(olfactory receptor protein)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有7个跨膜区域.嗅觉受体蛋白在嗅觉识别气味及信号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和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嗅觉检查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了PD、VP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分别进行嗅觉检查,包括图片识别试验,气味感知阈值测定,气味识别试验气味再认记忆试验。比较各组嗅觉障碍的差异。结果:PD组的气味感知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34,P〈0.05),PD患者存在气味感知障碍;PD组在图片介导的气味识别试验中确认的气味数目与对照组相比(t=6.58,P〈0.05),PD患者存在气味识别障碍;PD组与正常对照组气味再认记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D患者存在气味再认记忆障碍。VP组气味感知阈值、气味识别、气味再认记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VP组患者不存在嗅觉障碍。结论:嗅觉功能检查在PD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价值。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嗅觉功能完好,嗅觉功能检测也可作为帕金森病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相鉴别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凋亡是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国外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嗅觉神经元在很多种情况下都存在凋亡,凋亡与嗅觉障碍关系密切。随着凋亡研究以及嗅觉神经元凋亡研究的不断深入,可用综合手段干预凋亡的启动或中间环节,使嗅觉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减少,神经元再生增加,从而有利于治疗与嗅觉障碍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对嗅觉及嗅粘膜上皮的影响。方法 对2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37例鼻腔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试患者察阈及识别阈,观察其嗅觉变化,同时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其嗅粘膜病理结果。结果 术后29例鼻腔察觉阈下降(78%),3侧提高(8%),5侧未发生变化(13%)。而识别阈24侧鼻腔下降(64%),6侧提高(16%),7例未发生变化(18%)。手术前后察觉阈和识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嗅觉中枢的激活情况,探讨不同的嗅觉刺激模式是否会影响嗅觉f MRI结果。方法分别选择两种不同的嗅觉刺激模式对同一受试者进行嗅觉f MRI检查,选择双侧初级嗅觉皮层区为ROI,观察其在两种模式下的激活情况以及BOLD信号强度的变化,比较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差别。结果 16名正常志愿者两种嗅觉刺激模式下的ROI区激活体素数无统计学差异(定时模式为69.00±80.23,触发模式为102.81±151.44,P值=0.42),且平均BOLD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也无统计学差异(P值=0.167)。结论无论是定时模式还是触发模式,在刺激持续时间内均存在至少一次的有效的吸气相,嗅觉中枢的激活反应也是没有差异的,因此不同嗅觉刺激模式对嗅觉f MRI结果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大鼠嗅球的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法对大鼠嗅球的纤维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嗅球纤维不仅投射至基底嗅区,还至下丘脑外侧区、视前区和内梨状核。此外,还有更广泛的脑区发出纤维直接终止于嗅球。这些区域涉及前脑,间脑和脑干,其中某些核团与嗅球有往返的纤维联系,构成反馈环路。为解释由嗅刺激引起的一系列行为、情绪和内脏反射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也阐明了边缘系统-中脑环路与嗅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改良差速贴壁联合胰酶限时消化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并检测嗅鞘细胞的生物活性。方法分离新生7d的SD大鼠嗅球嗅鞘细胞,分组后采用改良的6h和18h两次差速贴壁法联合不同时段(1、3和5min)胰酶消化法纯化培养,观察不同时段纯化的嗅鞘细胞的形态特点及生长情况;应用FITC标记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抗体(兔抗鼠NGFRp75抗体)检测嗅鞘细胞并评估细胞纯度;应用CCK-8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嗅鞘细胞在纯化后3~15d的增殖活性和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结果随着细胞的生长,梭形的嗅鞘细胞逐渐增多;改良差速贴壁联合胰酶限时消化1min、3min、5min法所得嗅鞘细胞纯度分别为(57.52±2.13)%、(78.95±2.60)%、(49.01±0.74)%,3min组最明显,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差速贴壁法联合胰酶限时消化1min、3min、5min法所得嗅鞘细胞在纯化后7、9、11d时增殖的细胞数目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量显示3min组最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差速贴壁(6h+18h)联合胰酶限时消化3min的纯化方法能获得较高纯度的嗅鞘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背根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中存在嗅觉受体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表达谱芯片检测坐骨神经离断后嗅觉受体在背根节神经元和近端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并用RT-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背根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中存在嗅觉受体的表达,而且在坐骨神经离断后它们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结论:首次报道了嗅觉受体在背根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中的表达,推测嗅觉受体可能在坐骨神经离断后与检测各种刺激信号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培养上清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关系,为选择嗅鞘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差速贴壁纯化培养方法培养嗅球及嗅粘膜嗅鞘细胞,培养21天,3天留取标本一次,采用ELISA法对上清GDNF进行测定。结果GDNF的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绝对含量很低。结论培养的嗅鞘细胞能分泌GDNF,细胞移植在14天以后为宜。  相似文献   

16.
左峻  熊刚  林勇  李敏 《四川医学》2012,33(1):112-114
目的总结单侧额下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2011年间24例采用单侧额下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15例,SimpsonⅡ级切除9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于嗅沟脑膜瘤采用单侧额下入路切除符合微侵袭的观念,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满足不同大小、生长方向嗅沟脑膜瘤切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的分裂增殖和免疫细胞化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观察其形态、分裂增殖和免疫细胞化学特性,探索自体嗅黏膜嗅鞘细胞作为OECs来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差时贴壁的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分裂增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GFAP、NGFRp75、S鄄100、NGF、BDNF、NT鄄3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根据形态来分,可分为双极、多极和偏平状;细胞分裂时先回缩成球形,分裂成两个子球,再伸出突起,变成梭形或多极形。GFAP、NGFRp75、S鄄100、BDNF和NT鄄3表达阳性。结论:在含血清培养基上,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能正常分裂增殖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脑胰岛素的含量进行确认,探讨脑胰岛素的来源。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Wistar产各脑区胰岛素含量及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结果 嗅球胰岛素含量最高,嗅球、海马、下丘脑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血浆胰岛素含量。脑胰岛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嗅球、海马、下丘脑、桥脑、中脑、延髓、大脑皮层、小脑。结论 脑可能自身产生胰岛素。  相似文献   

19.
人胎脑组织Nestin阳性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胎脑组织有无神经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存在。方法收集胎龄为3个月左右的自愿终止妊娠引产的正常胚胎3例。应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人胎脑室管膜下区、海马、纹状体、丘脑、嗅球、皮质、脑干及小脑的Nestin阳性细胞。结果分别在人胎脑室管膜下区、海马、纹状体、丘脑、嗅球、皮质部位发现数量不等的Nestin阳性表达细胞,而在脑干、小脑未发现Nestin阳性细胞。结论人胎脑室管膜下区、海马、纹状体、丘脑、嗅球、皮质多个部位存在数量不等的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嗅粘膜髓内移植联合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观察甲基强的松龙与嗅鞘细胞的协同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做成脊髓半切模型,随机分成髓内单独移植嗅粘膜组(OM)、嗅粘膜联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组(OM MP)、单独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组(MP)和对照组(CG)共四组,分期进行联合行为学综合评分(CBS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脊髓修复情况。结果CBS评分OM组及OM MP组较MP组及CG组在3周后各时段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OM组和OM MP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MP组与CG组有显著差别(P<0.05)。OM组及OM MP组组织学改变与MP组及CG组有显著差别,前两组间无显著差别。结论嗅粘膜髓内移植联合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修复脊髓损伤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未见MP与OM的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