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小探头检查明确的23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圈套切除术治疗,记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均完整切除,术中基底部渗血2例,经氩等离子凝固术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发生,术后复查胃镜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无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病理均提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19例患者术后1年行胃镜检查,无复发及残留,无食管狭窄,所有患者无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结论经超声内镜检查初步确诊的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食管平滑肌瘤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132例食管黏膜下隆起者先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76例超声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对其中56例局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术(EMR),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圈套切除病变,病理均提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与超声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食管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在其引导下圈套切除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在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怀疑胃黏膜下肿瘤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118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 钛夹封闭术。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52例良性间质瘤及16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源于黏膜肌层及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及8例异位胰腺经内镜切除,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1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及2例异位胰腺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8.53%。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胃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对拟诊黏膜下肿瘤者术前均应行超声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食管平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52例食道粘膜下隆起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进行比较.结果 44例食管平滑肌瘤声像图特征为粘膜肌层或固有肌层低回声结构;44例病检提示平滑肌瘤43例,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97.7%.结论超声内镜在食道平滑肌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超声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 50岁者占70.83%,男性占70.83%;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多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率高.18例行ESD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各9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但1例固有肌层肿瘤剥离后发生0.3 cm穿孔.6例行STER患者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随访3~ 42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食管间质瘤安全、有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质瘤STER治疗优于ES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在食管粘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经常规胃镜诊断为食管粘膜下肿瘤28例行超声胃镜检查,根据其检查结果采用胃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8例中,超声胃镜提示平滑肌瘤17例,其中11例平滑肌瘤起源于粘膜肌层,均行粘膜切除术,无1例穿孔,6例平滑肌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1例行外科手术治疗。4例囊肿起源于粘膜下层,采用内镜直视下穿刺抽液治疗,腔外大血管压迫5例,2例为粘膜层增厚(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上皮慢性炎症,轻度不典型增生)。结论:超声胃镜是诊断食管粘膜下肿瘤较有效的方法,并且对其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缪丹  杨晓明  孙晓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59-206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2例胃镜检查中提示黏膜下肿瘤者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起源部位,对起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直径0.5~1.5cm的良性间质瘤采用皮圈套扎术治疗。结果82例患者内镜超声检查发现胃黏膜下肿物34例,食管黏膜下肿物43例,十二指肠肿物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66例,固有肌层12例,黏膜下层4例;内镜超声下判定良性间质瘤71例,恶性间质瘤7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1例。42例行皮圈套扎术治疗的良性间质瘤患者中41例肿物完全脱落,脱落率为97.6%。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内镜超声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皮圈套扎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的不断普及应用,食管平滑肌瘤诊断率越来越高,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良性肿瘤,可来自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现总结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的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微创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后诊断为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肿瘤患者54例,直径≤1.0 cm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直径> 1.0 cm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肿瘤.结果 54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  相似文献   

11.
文武  蹇贻  郑丽萍 《西部医学》2012,24(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联合橡皮胶圈套扎(EMR-L)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8例上消化内镜发现食管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病变源于粘膜肌层,确定无手术禁忌后,进行EMR-L切除病变。病变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18例患者顺利完成EMR-L切除病变,耗时20~45分钟,平均为(25±4.7)分钟。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患者发生急性出血,予药物喷洒、电凝或钛夹钳夹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无急性或延迟性食管穿孔及食管管腔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EMR-L可有效、安全地切除食管粘膜肌层的平滑肌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的方法,并依据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确定其诊断。方法自2003~2007年我们对38例食管粘膜下肿瘤进行了内镜下切除,对位于粘膜肌层的肿瘤进行圈套电切或电铲除的方法切除,对超声胃镜确定位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做内镜下粘膜下层剥离术(ESD)切除,并对切下的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连续切片进行CD34、CD117、Vimentin、Desmin染色方法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术后3个月随访胃镜检查。结果位于粘膜肌层的26例肿瘤,平均直径为15ram(10~35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7min(3~31min);位于固有肌层的1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0mm(12~32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10min(96~145min),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发,进行第二次ESD手术。免疫组化结果:本组38例CD34为100%阴性,CD117为100%阴性,Vimentin为81.6%阴性;Desmin为100%阳性(++~+++),均确定为平滑肌瘤。结论消化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进行食管粘膜下肿瘤切除术,包括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局部消化道病变(Gastrointes-tinal disease,G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9例消化道病变(食管4例、胃13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5例、直肠6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后(6例病变位于黏膜层、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2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Hook Knife和IT-2 Knife进行ESD治疗。结果 24例成功完成ESD治疗,完整切除率达83%,病变最大直径0.4~5.0cm(平均2.7cm),手术时间15~145 min(平均75.5 min)。无1例出现术中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无1例出现皮下气肿、消化道瘘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术中消化道穿孔3例(胃窦、胃底和十二指肠),转外科急症开腹手术;术中发现1例病变部分突出腔外(胃底)和1例病变已向深部浸润(胃窦),也转外科手术。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15例,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方法, 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39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 超声内镜显示起源于黏膜肌层且直径小于1.0cm的肿瘤进行圈套器高频电切除, 对起源于黏膜肌层但直径大于1.0cm或病变扁平圈套切除困难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     完全切除率:起源于黏膜肌层的28例肿瘤, 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完全切除率100%,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1例肿瘤,1例术中出血较多,内镜下止血无效转外科手术,2例与肌层粘连紧密无法切除,完全切除率72.7%,两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起源于黏膜肌层的28例肿瘤,出血1例,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1例肿瘤,出血2例,穿孔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为:36.3%。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 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完全切除率下降,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应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并发症等。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38例(共39个病灶),内镜下用圈套器剥离肿瘤顶部的黏膜,暴露出部分肿瘤,用钩刀、针刀或绝缘刀分离肿瘤的周围组织,再从肿瘤的底部分离。结果 38例病人(39个病灶)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20-125min,手术中及手术后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病理结果:平滑肌瘤30例、脂肪瘤5例及间质瘤3例。手术后3个月复查内镜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道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经超声内镜确诊为胃间质瘤(GSTs)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来源位置选择不同的内镜切除方法:(1)定位:氩气刀在EUS内镜超声扫描确定的病变周围5mm位置行环形定位;(2)注射: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于黏膜下注适量的水;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不行注水处理;(3)切除: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采用透明帽法行黏膜切除;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纵行切开肿瘤表面,再根据病变直径运用不同的办法切除;(4)创面充分止血、缝合创面。结果术前超声提示1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12例来源于黏膜肌层。30例均成功切除病灶,病灶位于胃底5例,胃窦15例,胃体10例,病变平均直径为(10±3.1)mm,病理结果证实胃间质瘤27例,平滑肌瘤3例。结论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 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 cm,病灶最大者直径5 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经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34~85岁,平均51.2岁,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针状刀剥离术切除肿瘤,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内镜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为完全切除,肿瘤直径为0.5~2.5cm,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滑肌瘤25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和血管瘤各2例、黏膜下囊肿1例。5例发生术后即刻创面渗血,经局部喷洒止血药或钛夹止血,术后6例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2~3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2cm的腔内生长型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