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调查大庆地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患病率,分析该疾病的患病规律及患病特点。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9月对大庆地区健康人群1 963例进行颈椎正侧位像检查,记录受检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大庆居住年限。分析患病率及好发部位、患病特点、患病人员年龄和性别对患病率的影响。结果患病率为1.7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11%;女性患病率为1.45%。男女比例为1.46∶1。好发部位颈2~5。多为"间断型"发病。结论大庆地区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高发地区。随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2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和CT表现。24例均摄立位或坐位正侧位X线片,21例做了CT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点,应相互补充。结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和CT表现。①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态;②后纵韧带骨化的厚度与宽度;③后纵韧带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④后纵韧带骨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论X线正侧位片是后纵韧带骨化的首选筛选方法,CT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X线片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倪良军  薛建昌  苏勇 《农垦医学》2008,30(2):110-111
目的:探讨螺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CT确诊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螺旋CT影像学改变.结果:后纵韧带的骨化在椎体后缘表现为致密的高密度影,正中位42例,占70%;偏外侧18例占30%;厚度3~8mm.累及范围:累及单个椎体36例,占60%;累及2个以上椎体24例,占40%;其中合并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34例.结论:螺旋CT是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简便、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长节段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3节段)所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外科极少见却高度致残的疾病,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360°环形减压治疗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同时比较术中对后纵韧带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治疗效果(切除法与漂浮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致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治疗方式及随访信息。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接受单纯后壁切除,B组患者接受经后路的360°环形减压,B组患者由被进一步分成两个亚组:后纵韧带切出组和后纵韧带漂浮组。 结果:4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6人(12.2%),女性43人(87.8%)。平均年龄为53.0±8.74岁。14例接受单纯后壁切除的患者纳入A组(平均减压节段为5.0±2.4,3-11),35例接受360°环形减压的患者纳入B组(后壁平均减压节段为5.0±1.7,3-9;腹侧平均减压节段为2.4±0.7,1-5),B组中,29例患者的后纵韧带得到完全切除(亚组1),其余6例患者接受了后纵韧带的漂浮法治疗(亚组2)。49例患者中的39例得到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9个月。A组患者的平均JOA评分从5.4±1.8上升至 7.5±2.8 (改善率为 43.3±41.8%) ,B组患者的平均JOA评分从3.7±1.8 上升至7.9±2.4 (改善率为 59.2±28.6%) 亚组1患者的改善率为63.4±29.4% ,亚组B患者的改善率为38.8±11.7% ,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 (A组:21%, B组::63%,亚组1:62% ,亚组2:67%)和术后神经损害加重(A组:35%, B组::29%,亚组1:31% ,亚组2:17%)。 所有25例脑脊液漏中的23例在末次随访中完全吸收;所有15例术后神经损害加重患者中的12例在末次随访中较术前得到改善。 结论:经后路360°环形减压是治疗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完全切除后纵韧带比后纵韧带漂浮处理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对27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了在显微镜下的颈椎前路手术,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定标准进行评判。结果:27例中23例获1年~4年(平均2.2年)随访,按JOA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9例;改进2例,无效1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通过颈椎前路去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可使脊髓获充分减压,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20例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8 个月~3年,平均20个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平均改善率为70%,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避免全椎板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曾思先 《中外医疗》2012,31(7):179-179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无脊髓压迫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颈椎的X线、CT等的影像学特点并做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49例。该49例患者在临床上均无脊髓压迫症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的数据。结果无脊髓压迫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连续性有21例,占42.9%。间断型有15例,占30.6%;混合型有13例,占26.5%。无脊髓压迫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占位率多分布在26%~35%,但占位率不超过35%。只有一例混合型的占位率达到36%~45%,占位率为37%。而骨化涉及锥体一般为C3~C6,并且以C5/C6的分布最多,约占49%。结论影像学在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很有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 MRI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 2 2例经 MRI检查确诊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结果 :1 3例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 ,5例出现脊髓半侧损害 ,颈神经根刺激症状 3例。结论 :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需依据病情及椎管狭窄程度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钢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方法: 对41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全部行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钢板固定术。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分采用JOA评分。结果: 随访12~16(14±2.0)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提高4.8分。结论: 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合并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安全、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及对体外培养后纵韧带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切取手术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和非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非骨化部位的脊柱韧带,进行体外培养建立8个后纵韧带骨化细胞系(OL1~OL8)和7个非后纵韧带骨化细胞系(NL1~NL7)。检测体外培养条件下各细胞系的形态学特征及成骨特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 α在正常及退变后纵韧带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不同浓度的重组人TNF α(rhTNF α)对两类细胞系分化方向的作用。结果①只有4个OL细胞系表达成骨细胞表型,其余细胞系均表达成纤维细胞表型;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NF α在退变及成熟的骨化区均有表达,在正常及软骨化后纵韧带组织中无表达;③rhTNF α对各细胞系的作用不同,它可增强各细胞系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DNA及胶原合成,能诱导所有OL细胞系分泌骨钙素(OC),只有2个NL细胞系分泌较低水平OC。结论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脊柱韧带细胞体外培养可表达成骨细胞表型,TNF α在后纵韧带骨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的病因及并发症。方法:分析199例全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199例全肺切除术中,支气管残端均采用纵隔胸膜包埋;其中因肺肿瘤而实施全肺切除的189例,占95%(189/199);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全肺切除者27例,占13.6%(27/199);术后30d内发生各类并发症35例,占17.6%(35/199);其中心率失常20例,占10.1%(20/199),支气管胸膜瘘2例,占1%(2/199),死亡2例,死亡率1%(2/199)。结论:全肺切除的主要病因为肺部肿瘤;心包内全肺切除可提高病肺的手术切除率;史气管残端纵隔胸膜化能降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术后严格限制晶体补液量,滴注白蛋白等胶体液,利尿,减轻肺水肿,是防止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初患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将80名2型糖尿病初次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每天做糖尿病体操锻炼45min。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为:理想27例,良好11例,较差2例。对照组血糖控制情况为:理想13例,良好23例,较差4例。二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患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给予运动锻炼和指导能够更快更理想地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癌P185C-erbB-2和P53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58例进展期胃癌,3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27例癌旁肠上皮化生,20例正常胃粘膜中P185C-erbB-2和P53的表达,结果:a.P185C-erB-2的表达主要见于肠型胃癌(42.42%),癌旁组织,正常胃粘膜及弥漫胃癌均为阴性,P185C-erbB-2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5),b.P53蛋白阳性表达可见于胃癌(55.17%),癌旁不典型增生(30%),癌旁肠上皮化生(22.22%),正常胃粘膜阴性,P53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胃癌P185C-erbB-2和P53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P185C-erbB-2的阳性表达有可能作为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变的标记,P53蛋白阳性表达的检测在胃癌预防和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66例急性脑血管病98例次的血气检查结果。急性脑血管病首次血气检查出现低PaCO_2者36例(54.5%)、低PaO_2者37例(56%)、碱血症20例(30.3%)。脑出血组低PaO_2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塞组(P<0.05)。轻度低PaO_2最常见(27/37)。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确定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乙型脑炎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乙型脑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而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抗菌药物预防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观察患儿预后、发热和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发生感染的数量等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预后、发热和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总的感染例次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发生真菌感染例次显著高于治疗组。结论:抗菌药物的应用不能改变乙型脑炎病人的预后、也不能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还可能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在乙型脑炎的治疗中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血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启动子的多态性分布,并研究其多态性和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采用伊立替康加顺铂化疗患者全血标本,直接测序分析UGT1A1*X-28TATA盒基因序列;并与化疗不良反应、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进行UGT1A1*28TATA基因启动子检测,UGTIA1*28野生纯合型(TA6/6)27例,占75%;突变杂合型(TA6/7)7例,占19.4%;突变纯合型(TA7/7)2例,占5.6%。UGT1A1基因突变纯合型(TA7/7))患者发生Ⅲ度迟发型腹泻1倒,2例皆发生Ⅲ度粒细胞减少。UGT1A1基因突变杂合型(TA6/7)发生Ⅲ度迟发型腹泻1例,Ⅲ度粒细胞减少1例。UGTIA1基因野生纯合型(TA6/6)无Ⅲ度迟发型腹泻和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Ⅰ~Ⅱ度迟发型腹泻3例,I~Ⅱ度粒细胞减少5例。全部患者未发生Ⅲ度以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不良反应。UGT1A1基因突变纯合型(TA7/7)CR0例,PR1例;UGT1A1基因突变杂舍型(TA6/7)CR1例,PR3例;UGT1A1基因野生纯合型(TA6/6)CR3例,PR15例。结论UGT1A1*28突变纯合型(TA7/7)可能增加伊立替康所致3度及以上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诱发因素的防治对策 ;方法 :采用计数方法间接确定住院的 57例DKA各种诱因的发生率 ,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找寻诱因产生的根源 ;结果 :感染为诱因者 3 5例 ( 61 .4% ) ,用药不当 8例 ( 1 4 .0 % ) ,医源性因素 6例 ( 1 0 .5% ) ;感染诱因中呼吸道感染 2 3例 ( 65.7% ) ;病程一年以上者感染诱发率高于病程一年以下者 (P <0 .0 5) ,医源性诱因 1 0 0 %发生在病程一年以下且无糖尿病病史的 2型糖尿病 ;结论 :感染是DKA的首要诱发因素 ,严格控制血糖是减少感染发生率的必要手段 ,要避免用药不当这个主要诱因有赖于加强卫生宣教 ,取得患者在治疗上的配合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可防止医源性诱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2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发病最小年龄23岁,最大74岁,中位年龄47岁。发生部位依次为头颈、下肢、腹膜后、腹膜、躯干软组织、肺、纵隔。病理组织学类型依次为普通型、巨细胞型、粘液型、炎症型,本组无血管瘤样型。粘液型3例均发生复发。对发病情况,病理形态和鉴别诊断,免疫标记及组织发生的最新文献进行了复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及CT横断面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诊断能力.方法:63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d~30d.对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发现的APS阳性患者进行肝动脉期CTA重建.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横断面和CTA上APS的表现特征及其对APS的诊断能力.结果:63例HCC患者,26例(41.3%)经DSA证实合并APS,其中中央型17例(27%),周围型9例(14.1%).DSA证实为中央型的17例,CT横断面和CTA均无假阴性病例;CT横断面发现2例假阳性病例,结合CTA可完全排除.DSA证实为周围型9例,其中1例在CT横断面和CTA均表现假阴性;CT横断面发现4例假阳性,结合CTA可排除其中3例.CT横断面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为96.2%(25/26),特异度为97.3(36/37),准确度为96.8(61/63).阳性预测值为96.2%(25/26),阴性预测值为97.3%(36/37).结论:在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可以明显提高诊断APS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发病最小年龄23岁,最大74岁,中位年龄47岁。发生部位依次为头颈、下肢、腹膜后、腹膜、躯干软组织、肺、纵隔。病理组织学类型依次为普通型、巨细胞型、粘液型、炎症型,本组无血管瘤样型。粘液型3例均发生复发。对发病情况,病理形态和鉴别诊断,免疫标记及组织发生的最新文献进行了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