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足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T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OLD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脑瘤、白质纤维束、初级皮质运动区(M1)之间的关系。方法 16例累及额顶叶颅内肿瘤患者行常规MRI、DTI和BOLDI检查。采用磁共振分析软件对BOLDI和DTI图像进行融合,即在T1WI层面上进行BOLD功能磁共振扫描,获得脑功能激活图像,并保存为序列备用,在此序列以脑激活皮质区为1个ROI,以内囊后肢为另1个ROI分别放置种子点,通过这两个感兴趣区进行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初级脑功能区,其中1例出现次级脑功能区(辅助运动皮质区)。脑功能区有移位,移位方向与肿瘤所在位置有关,白质纤维束移位方向与脑功能区一致。融合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脑功能区、经脑功能区的白质纤维束、肿瘤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结论应用磁共振分析软件实现了一种新型融合方案,更直观显示脑功能激活区、白质纤维束和脑肿瘤三者之间关系,为临床提供手术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18例脑肿瘤患者(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Ⅱ级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并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18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病灶区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中断、破坏、浸润等异常表现.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地为肿瘤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在活体内立体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脑白质不对称性及完整性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MR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对22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白质区域进行FA值测量。通过弥散示踪技术对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名正常对照者的胼胝体、下纵束、扣带和钩束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纤维束数目被计算出来用于统计分析。结果:FA值统计学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颞部白质失去了存在于正常对照者中的左大于右不对称性。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双侧额叶、颞叶、枕叶白质、双侧扣带前部、扣带中间部及胼胝体体部的FA值明显减低。而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顶叶白质、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内囊后肢及扣带后部的FA值在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各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统计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正常左大于右的不对称性。同时各白质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存在广泛的改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在体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DTI检查,原始数据用GE-fun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重建弥散张量3D纤维束(DTT)图,分析术前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关系和术后白质纤维束破坏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改变程度。结果根据3D纤维素图像对其中13例患者术前颅骨切口位置重做修订,皮质切口范围缩小处理;8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并最大程度避开功能区。手术区白质纤维束术前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稀疏及中断,术后25例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23例1、2级患者临床基本无症状,1例3级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白质纤维束受损明显;1例4级白质纤维束受损程度严重较稀疏,伴有较大范围完全中断;白质纤维束损伤严重程度与肌力级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手术区所测FA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关系不确定。结论 DTI可为脑膜瘤变术前制订安全手术计划,提高病变的切除率,术中更好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DTI和DTT对观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预测术后恢复程度和对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后处理重建,测量肿瘤实质区、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白质纤维束走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恶性脑肿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纤维束均发生破坏、中断,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鉴别颅内恶性肿瘤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etography,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F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1.5T MRI成像系统对6名健康志愿者以及6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进行常规T1WI、T2WI MRI检查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显示脑白质纤维,并测量肿瘤周围白质及健侧对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扩散张量FA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3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胼胝体或内囊、外囊受压、移位及浸润破坏,周围白质纤维被浸润破坏后FA值较健侧明显降低.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在活体内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有利于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对预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的微观变化.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PTSD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基于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对2组被试白质纤维...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无肉眼可见损害的非枪弹外伤性脑损伤(nm TBI)通常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对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目的:利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确定伴认知功能损害nm TBI患者的异常白质投射。方法:通过DTI扫描对健康对照者和23例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但无明显神经影像损害的nm TBI患者进行比较。DTI包含对各项异性分数的分析,后者包括逐像素分析和利用感兴趣区域(ROI)技术进行的证实性研究以及对胼胝体和穹隆的磁共振白质纤维束成像检查。结果:逐像素分析显示,胼胝体的膝、干和压部周围的各项异性分数降低。依据ROIs证实性研究,nm TBI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脑白质纤维解剖技术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视放射的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为眼科、神经外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 5例成人大脑标本,用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对视放射及其毗邻白质结构进行剥离、观察、测量及分析;DTI技术对10名健康志愿者行视放射纤维极其毗邻白质结构成像,并进行重建.结果: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和DTI技术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的Meyer袢其毗邻白质纤维结构.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分别为(4.44±0.55),(25.40±2.19),(105.1±4.10) mm,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为(3.35±0.45) mm.DTI技术显示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分别为(4.89±0.93),(26.67±2.27),(101.8±2.89)mm,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为(3.38±0.47) mm; 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的距离,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分别用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与DTI技术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072,0.054,0.874).结论:DTI技术可显示正常人的视放射纤维,与解剖学标本研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颞叶手术术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MR弥散张量三维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它不同于常规T2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它可以准确地反映水分子扩散的方向信息,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能够实现白质的纤维跟踪与可视化.本文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人脑白质纤维束,探讨其与正常解剖学描述的一致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例志愿者,男4例,女2例,年龄范围21~62岁.于GE 1.5T Sign CV/Ⅰ型磁共振扫描机,相控阵列鸟笼状头部线圈,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序列扫描,GE公司Workstation中的Functool软件进行DTI数据的后处理及三维脑白质纤维束示踪.结果 能较好显示的白质纤维有:连合系、钩束、上下纵束、下额枕束、内囊等.上述纤维束与已知的解剖学上的正常的同名纤维束的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通过DTI方法,我们可以获得一套较为完整的主要正常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图,该方法是一种可使脑白质束快速可视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惟一可以在活体映射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当白质纤维束受到胶质瘤不同程度的累及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定性、定量地将之反映出来,从而指导术者术前准确评估胶质瘤的分级分期,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可能达到既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又合理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三维结构磁共振成像(3D)技术,探讨重性抑郁症首复发患者脑容量及脑白质神经纤维差异状况.方法 40例重性抑郁症患者(首发20例,复发20例)及年龄、性别及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0例健康对照者,均经DTI及3D扫描,数据处理采用基于像素的全脑分析技术及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全脑范围内探讨脑结构状况.结果 复发抑郁症组右额中层、左颞中回及左脑岛区域的白质各向异性值较首发抑郁症组降低( P <0.005,像素集合>30);白质容量未发现差异脑区( P <0.005,像素集合>30);灰质容量方面,复发抑郁症组的右侧海马体积较首发减小( P <0.005,像素集合>30).结论 复发较首发抑郁症患者部分区域白质纤维排列紊乱加重,但尚未涉及白质容量的减少;灰质容量则有部分降低.  相似文献   

15.
杨刚  杜训松  裴仁明 《安徽医学》2013,34(4):472-47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被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病史和磁共振表现,并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后,行脑的DTI检查,得到FT图及FA图。结果 46例脑瘫患儿中,7例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未见异常,兴趣区纤维束变化不明显,但各向异性FA值轻度降低。39例常规磁共振表现异常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23例,弥漫性脑白质损伤16例,其中伴有胼胝体萎缩3例,脑裂畸形2例、脑萎缩5例。白质软化症和脑白质损伤DTI/FT显示神经纤维束局部或弥漫稀疏、缺失及走行方向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可明确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部位及病变程度,特别是DTI/FT有助于发现隐蔽性脑白质损伤,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脑肿瘤行常规MRI及DTT检查,通过获取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依次分析83患者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测量83脑肿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ADC值、FA值.结果:ADC值在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FA值在肿瘤实质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83例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表现为浸润和破坏为主,其破坏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结论:DTT可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并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评价脑白质疏松患者白质微循环灌注和水分子扩散运动的价值。方法常规MRI诊断为脑白质疏松(LA)的患者20人,常规MRI检查脑白质正常的对照组10人;对比LA病灶区,LA病灶周围正常白质区和正常对照组白质区的三个参数值,包括:f值(灌注分数);D值(真性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结果 LA患者白质病灶区对比病灶周围正常白质,f值和D值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D*值无明显差异。LA脑白质病灶区对比正常对照组白质,f值增高,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D值增高和D*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白质疏松病灶周围正常白质与正常对照组白质对比,f值、D值、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定量评价脑白质疏松症的微观结构变化和微循环灌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脑区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方法 选取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2例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DTI扫描,测量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前肢、后肢,海马头,杏仁核,双侧额叶白质,扣带束前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组内左右两侧额叶(0.516±0.088,0.545±0.064)、对照组内左右两侧额叶(0.525±0.055,0.528±0.054)等分别比较各脑区左右两侧相对应感兴趣区FA值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组左侧海马头(0.174±0.030)FA 值低于对照组(0.203±0.02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脑区感兴趣区FA 值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海马头纤维束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