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95例(109只眼)行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接受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术95例(10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行激光治疗患者均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者,作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处理能有效地防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检查明确视网膜周边变性或伴裂孔的近视患者进行激光预防性光凝,观察其效果。方法:对近视患者LASIK术前眼底充分散瞳后三面镜检查,对有潜在危险视网膜周边变性或裂孔者32例(40眼)应用波长532nm氩激光进行视网膜预防性光凝。激光光凝后1月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及眼底。结果:40眼行激光光凝术后1个月行LASIK手术,术后术眼视力稳定,观察眼底病变区及裂孔封闭良好,有色素增殖包绕病变周围,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或裂孔患者行预防性激光光凝,可预防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检查所发现的视网膜疾病进行早期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LASIK术前,详细检查眼底,发现视网膜疾病患者2986例(3164眼),对格子样变性≥2PD的926眼、视网膜干性裂孔758眼进行氩离子激光封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5眼进行巩膜冷冻+硅胶外垫压术,视网膜点状血或微血管瘤263眼、黄斑病变165眼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结果选择药物或激光治疗,余患者观察随诊.结果:行氩离子激光封闭、巩膜冷冻+硅胶外垫压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2297眼于干预后1、3、6、12个月随诊,视网膜疾病均未发展,情况稳定.结论:对LAIK术前检查所发现的格子样变性≥2PD、干性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疾病应该早期实施激光、手术、FFA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三面镜检查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三面镜检查的重要性。方法对LASIK术前415例(789眼)高度近视眼散瞳后行三面镜检查并作眼底记录。结果检出周边视网膜退行性病变268眼(33.97%),其中格子样变性87眼(32.46%),视网膜裂孔37眼(13.43%),采用氩离子激光仪对视网膜裂孔及严重变性区施行预防性光凝。结论LASIK术前对高度近视眼散瞳行三面镜检查非常重要,应作为常规,必要时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第二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41例患者的第二眼眼底病变和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41例中第二眼并发有视网膜病变者65例(14.7%)。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其中并发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例伴有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单纯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7例。高度近视161例与中低度近视223例比较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与此相关的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更高(P<0.05)。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例,经手术治疗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3%;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格子样变性区也同时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和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经1~3年的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对其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预防性治疗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预防性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用氩蓝绿激光对67眼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全环绕式视网膜光凝术。结果:术后21眼随访6个月、46眼随访12个月,无一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伴有干性裂孔、玻璃体牵引、一眼已有视网膜脱离、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必需、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用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并观察对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852例(1 696眼)近视患者行LASIK术前常规行直接检眼镜、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对视网膜严重变性、裂孔的25眼进行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患眼激光光凝后色素斑形成,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封闭良好。结论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有助于发现眼底病变,术前对视网膜严重变性、裂孔的近视眼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孟旭霞  梁涛  崔从先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189-190,193
目的 观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双眼遮盖、激光光凝及手术治疗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43例(43眼)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双眼遮盖治疗1~14d(平均4.6d),眼底可视度增加。其中24眼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4眼行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无再出血。15眼行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例。结论 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时,双眼遮盖并及时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以及早期手术是争取较好视力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唐志强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59-86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01~2009-06间,收治的1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眼底改变和治疗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例,具有格子样变性者26例,其中合并干性裂孔者5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者8例。3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冷凝加压环扎术,26例格子样变性者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经3个月~2年随访,未发生新的视网膜脱离情况。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所以应对每位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认真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屈光度与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干孔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0例RRD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散瞳后进行电脑验光仪验光及眼底三面镜检查。用χ2检验分析眼屈光度与RRD的关系及与视网膜变性、裂孔形态部位的关系。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双眼RRD的发生、RRD中视网膜圆孔及对侧眼视网膜变性的发生均升高(均P<0.001);对侧眼干孔发生也升高(P<0.05);伴有近视眼的RRD下方象限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非近视眼(P<0.05)。结论高度近视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危险因素。单眼RRD的对侧眼,尤其是伴有高度近视RRD的对侧眼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眼,需注意检查,发现病变要及时处理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娣  杨静  廖凯  马惠杰 《四川医学》2011,32(11):1746-1748
目的探讨LASIK术前眼底检查的重要性。方法对LASIK术前732例(1464眼)扩瞳后行眼底检察并作详细眼底记录。结果发现各种视网膜病变86只眼(5.87%),其中视网膜破裂孔13眼(0.89%),视网膜退性病变73眼(4.99%)。结论 LASIK术前扩瞳后详细检查眼底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的意义。方法 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135例,平均屈光度-10.23D。详细记录眼底检查结果,并对视网膜变性区进行氪激光光凝治疗。随诊1年,观察LASIK术后效果。结果 大部分视网膜变性位于赤道部以前,极少数位于后极部。光凝后接受LASIK手术患者随访1年,未见眼底病变进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8~1.2。结论 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可以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对手术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视网膜周边变性近视患者激光光凝术后行LASEK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125例(187眼)伴有视网膜周边变性患者,并施行了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和LASEK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施行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及LASEK近视矫正手术后,术后1年发现1例视网膜脱离(术后2年发现2例视网膜脱离,新出现视网膜干洞1例),视网膜囊样变性1例,其他类型的变性6例.结论 视网膜周边变性激光光凝术后,行IASEK手术治疗近视,仍然会出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等近视眼的并发症,因此,该类患者术后仍应定期详细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对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有效性。方法对162例(318只眼)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对其中38例(76只眼)进行了FFA和ICGA,并就患者高度近视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与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底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所有患者(318只眼)都接受了LASIK手术治疗。手术前检查发现有13只眼(4.09%)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微小裂孔,有21只眼(6.60%)脉络膜新生血管,其中5只眼(1.57%)FFA检查阴性而ICGA检查阳性。都先进行了眼底激光治疗;手术后1年内有2只眼(0.63%)出现新生血管,有36只眼(11.32%)出现了黄斑水肿,有9只眼(2.83%)出现了眼底出血,有2只眼(0.63%)出现了视网膜脱离,经对症治疗后痊愈。②手术后超高度近视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普通高度近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68,P〈0.05)。③手术前及手术后较严重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均低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手术前=2.28,t手术后=2.46,P〈0.05)。④手术后1年内较严重眼底病变组出现的眼底并发症多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7.78,P〈0.01)。结论对高度近视眼行LASIK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其高度近视程度和眼底病变程度会影响手术疗效,手术前应做详尽的眼底检查及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必要时可行FFA和ICGA检查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韩泉洪  王琳  惠延年 《医学争鸣》2003,24(13):1164-1166
目的 :探讨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巩膜扣带术中将冷凝改为半导体激光透巩膜视网膜光凝封闭裂孔的治疗效果 ,讨论其手术的并发症和适应证范围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巩膜扣带术中接受半导体激光透巩膜视网膜光凝治疗的RRD患者 34例36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随访 3~ 6mo ,36只眼中 ,视网膜一次手术完全复位 32只眼 (88.9% ) ,视力 >0 .1者 31只眼(86 .1% ) ,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 :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半导体激光透巩膜视网膜光凝 ,可简化手术 ,操作准确 ,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是治疗RRD的有效方法之一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的疗效。方法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以发现裂孔,氩激光光凝裂孔周围或裂孔后缘至裂孔封闭。结果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40眼,其中干性裂孔25眼,伴有视网膜下液的15眼。随访3-21个月,干性裂孔全部封闭,伴有视网膜下液的15眼中13眼治愈,2眼无效。治疗中及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氩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是疗效显著、操作间便、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Laser photocoagulation might aggravate the ischemia of an area of retinal detachment and predispose the retina to formation of neovascularization and an angioma-like lesion. We present a case of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RNV) and an angioma-like lesion occurring after demarcation photocoagulation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A 20-year-old woman suffered from a retinal atrophic hole with localized shallow retinal detachment in the right eye. Laser photocoagulation was performed to wall off the area of detachment. Fifteen months later, RNV and an angioma-like lesion had developed in the previously detached retina. Treatment with demarcation photocoagulation for RRD may run a risk of formation of RNV and angioma-like lesion if the retina is not reattac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