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放64例高血压患者及32例健康人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腔梗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内-中膜厚度(IMT)、IMT增厚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5)。在64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斑块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检出斑块组(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魏敏 《中华综合医学》2001,2(10):875-87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内动脉血流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对3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和28例正常人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严重程度,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腔隙性脑梗塞患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老年脑梗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0例脑梗塞患者的颈A内膜厚度(TMT)斑块形态、斑块类型进行检测并与20位身体健康、无高血压、无糖尿病、无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塞组发现21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0%,患病组颈八内膜厚度IMT1.20±0.35mm,对照组IMTO.65±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梗塞患者颈AIMrr比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性为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发现颈A粥样硬化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娟 《伤残医学杂志》2014,(16):126-127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疾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5例,将本组作为对照组,取同一时期入院体检正常者69例作为观察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TCA)、颈外动脉(ECA)的内中膜复合体(IMT)厚度值、粥样硬化宽块形成、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2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IMT)厚度增厚和斑块形成比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管腔狭窄轻度22例、中度67例、重度6例、2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左右CCA、ICA、ECA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具有预测作用,应当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方道顺 《吉林医学》2009,30(1):46-4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异常检出率为78.0%,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3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掺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23例,异常检出率为90.44%;对照组中为35例,异常检出率为34.3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与血清尿酸的水平,以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TIA)组、脑梗死组,入院24~72h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于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应用ELASA法测定尿酸含量。结果:随着血清中尿酸浓度增高,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面积也增大(P〈0.05),且脑梗组血尿酸水平高于TIA组(P〈0.05)。结论:尿酸可致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面积增大,从而进一步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14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及血生化检查,包括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浆肌酐、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度(PAG)。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内动脉粥样斑块77.5%与对照组21.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更易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影响动脉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CHD)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双侧颈动脉、双侧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65例作为CHD组,选择不明原因有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感觉的患者65例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测量其左、右颈动脉、股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结果CHD组TC、TG、LDL-C、GLU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股动脉分叉处斑块检出明显多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较显著,冠状动脉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及早行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7例CKD 1~4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IMT增厚、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增厚与年龄、收缩压、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血尿酸及血清磷呈正相关,而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颈动脉斑块与年龄、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血尿酸及血清磷呈正相关,而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提示,颈动脉IMT增厚与CKD分级、血尿酸分级、纤维蛋白原分级、年龄分级、收缩压分级相关;颈动脉斑块与CKD分级、纤维蛋白原分级、年龄分级相关。结论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纤维蛋白原、收缩压、年龄是早中期CKD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328例IS患者(IS组)及240例对照者(对照组)的颈动脉,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指数、CAS发生率及血清GGT水平.按是否有CAS将IS患者分成CAS组及非CAS组,记录两组患者血清GGT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病史,运用逻辑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与CAS的相关性.结果 IS组的GGT水平为(32.2±13.6)U/L,高于对照组的(23.1±11.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3,P=0.000);其IMT、斑块指数、CAS发生率也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GGT四分位数分等级(≤15.5 U/L、15.6~26.7 U/L、26.8~36.3 U/L、>36.3 U/L),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随着GGT水平的增高,发生CAS的危险度逐渐加大(4个等级内OR值分别为1.00、1.96、2.38和2.96).CAS组与非CAS组间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TG和LDL-C增高病史及血清G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显示年龄、高血压、LDL-C、糖尿病和GGT对CA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GGT影响强于糖尿病.结论 GGT水平与IS患者CAS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GGT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颈动脉超声声像图表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膜(IMT)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分析颈动脉血流变化的频谱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鉴别颈动脉狭窄与闭塞,估测狭窄程度以及评估颈动脉闭塞的范围;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有50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9条(78%)颈总动脉受累,4条(8%)颈外动脉受累,7条(14%)颈内动脉受累。在39条受累的颈总动脉中,37条表现为动脉壁IMT弥漫性增厚;2例局限性增厚。1例颈总动脉内膜剥脱伴夹层动脉瘤形成,IMT厚度1.8~5.7mm,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超声检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4,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特征性变化,并可显示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81例行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冠心病组(51例)和对照组(30例),再根据受累冠状动脉数量将冠心病组分为一支病变组(10例)、二支病变组(22例)及三支病变组(19例)。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IMT、IMCSA,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左侧颈总动脉IMT为(0.92&#177;0.15)mm,IMCSA为(22.0&#177;2.8)mm^2,而对照组左侧颈总动脉IMT为(0.85&#177;0.07)mm,IMCSA为(18.4&#177;2.1)mm^2,两组左侧颈总动脉IMT及IMC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右侧颈总动脉IMT、IM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双侧颈总动脉斑块发生率亦增加(P〈0.01)。以左侧颈总动脉IMT≥0.90 mm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64.7%,特异度为66.7%;以左侧颈总动脉IMCSA≥20 mm^2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86.7%。结论颈总动脉斑块的检出,同时结合左侧颈总动脉IMT及IMCSA,尤其是IMCSA,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的指标及是否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高频彩超检查3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其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以28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3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26例,检出率占8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5例,占1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7.8±5.2岁,同时选择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4±5.1岁,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浓度,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然后分析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与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关系,C反应蛋白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CRP浓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反应蛋白亦增高,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密切;C反应蛋白浓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血压级别越高,IMT及CRP浓度越大,不同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C反应蛋白如同TC、TG、IMT一样与高血压患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C反应蛋白浓度随着高血压级别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降低C反应蛋白浓度,抑制炎症反应可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部动脉进行监测,以探讨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及颈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72例与同龄对照组50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径、内膜一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动脉管腔内的血流性状及血流速度等。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熙组比较,颈动脉内壁明显粗糙,IMT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其中12例合并脑梗塞、7例合并心肌梗死患者IMT均增厚,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更为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颈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颈部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8-69,9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改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狭窄率、血管走行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所探查到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在两组问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椎动脉出现盗血现象7例。结论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