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索盐酸青藤碱在微针阵列作用下的透皮给药规律与微针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裸鼠皮肤用微针阵列预刺处理,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研究微针的针尖形状、刺入力、滞留时间以及阵列数对于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规律。将微针预刺处理的皮肤制备成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变化。结果微针阵列预刺处理与被动扩散比较能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累积渗透量(P<0.01),但平顶微针比尖顶微针更能有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处理皮肤的刺入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刺入力超过5.0 N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随着微针在皮肤中滞留时间的延长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断增大,当滞留时间超过60 s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尽管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阵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二者之间无正向线性关系。皮肤切片表明微针刺入皮肤后能够在皮肤上形成跨越角质层的微孔道。结论微针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微孔道而增强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从而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透皮给药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的微针经皮给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微针作用下,考察青藤碱水凝胶贴剂透皮给药的特点与规律。 方法 制备不同长度的微针,并制备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离体小鼠皮肤经不同针形微针预处理相同时间、相同针形微针预处理不同时间后贴敷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青藤碱的透过规律并与未处理皮肤的被动扩散进行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 结果 100 μm微针、200 μm微针预处理皮肤后青藤碱透皮速率分别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40.7、52.4倍;200 μm微针预处理皮肤7 min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142.0倍。200 μm微针经不同的力预处理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力大于5 N时透皮速率趋于平衡。 结论微针与水凝胶贴剂结合经皮给药时,透皮速率显著提高,并且微针针形、预处理时间和所受的力对药物的经皮渗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K+离子与γ-环糊精(γ-CD)自组装形成的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γ-CD-MOF)作为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 PTL)的载体, 以期改善PTL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方法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γ-CD-MOF, 中性化处理得Neu-γ-CD-MOF, 再以超临界CO2流体技术(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luid, scCO2)活化Neu-γ-CD-MOF。考察并优化了scCO2法载药工艺, 对载PTL的Neu-γ-CD-MOF(PTL@Neu-γ-CD-MOF)进行系统表征和体外释药评价。  结果  scCO2活化后可得分散均一的Neu-γ-CD-MOF。使用scCO2辅助PTL载入Neu-γ-CD-MOF, 载药量可高达26.58%。以优化工艺制备的PTL@Neu-γ-CD-MOF可显著增加PTL的水溶解度, 药物在水中的表观溶解度为PTL原料药的2.2倍, 并显著提高药物溶出速率及累积释放度。  结论  scCO2法可提高Neu-γ-CD-MOF的载药效率, PTL@Neu-γ-CD-MOF纳米粒可解决PTL低溶解度的问题, 改善药物溶出特征, 从而实现PTL的高效递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并与化学促渗剂氮酮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星形硅微针。制备熊果苷水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人体腹部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分3组:微针实验组供给室加入熊果苷水凝胶,皮肤采用微针作用;氮酮对照组供给室分别加入含有1%、3%、5%氮酮的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空白对照组供给室加入无氮酮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分别在1、3、6、12、24、36、48 h等时间点取样,以HPLC法测定接收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熊果苷含量,液相条件: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10-3mol/ml盐酸(5∶95);柱温2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2 nm。求算熊果苷的累积透过量(Qr)、稳态透皮速率(Js)及皮肤累积滞留量(Qs)。结果星形硅微针可以刺穿人体皮肤角质层。HPLC标准曲线方程C=0.000 2A-0.182 9(r=0.999 9),线性范围0.4~50μg/ml、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4%和2.74%,回收率均大于90%。微针作用组的熊果苷累计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和表皮累计滞留量均高于5%氮酮组(P<0.01)。结论微针作用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熊果苷皮肤渗透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复合磷脂脂质体人工皮肤膜(Composite phospholipid liposome-based artificial skin membrane, CPLASM)以评价复方南星止痛膏(Compound Nanxing Zhitong Plaster, CNZP)的透皮吸收行为。  方法  建立同时测定CNZP中5种活性成分(桂皮醛、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和欧前胡素)的HPLC分析方法。制备CPLASM并与市售人工皮肤膜Strat-MTM、真实皮肤(猪耳皮和大鼠皮)一起用于考察CNZP体外透皮吸收行为, 通过透皮吸收参数分析, 比较不同人工皮肤膜与真实皮肤之间的相似度。  结果  HPLC法能同时测定CNZP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在活性成分中, 桂皮醛和丁香酚的透皮吸收能力最强。CPLASM、Strat-MTM与猪耳皮测定的5种活性成分表观渗透系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 8和0.943 3, 与大鼠皮测定的5种活性成分表观渗透系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 3和0.946 0。  结论  应用CPLASM能够有效表征CNZP中活性成分体外透皮吸收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针、超声导入和离子导入3种物理方式促药物吸收技术对芥子碱硫氰酸盐(ST)体外透皮吸收的效果,探讨不同物理方式促进透皮吸收的规律.方法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和SD大鼠腹部皮肤,分别在微针、超声导入或离子导入条件下进行透皮实验.以2 mg/ml ST水溶液为供体溶液,定时从接收池中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药物含量,计算累积透过量和稳态透皮吸收速度.取各促透皮技术处理12 h后的皮肤制作病理切片,观察不同促透技术对皮肤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促吸收机制.结果 单纯透皮条件下,ST累积透过量较少.不同促透技术对ST有较明显促透效果,排序如下:微针>超声导入>离子导入.微针在皮肤表面形成实质性孔道,促进ST透皮吸收的效果最明显.超声导入通过扰乱皮肤角质层的紧密结构促透.离子导入对皮肤结构影响较小.结论 本研究为不同透皮给药促透技术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DMN)是一种由可溶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微米级针体,在穿透皮肤角质层(stratum corneum,SC)后溶解释放装封于针体内药物的一种新型给药剂型[1-3]。DMN刺穿角质层产生微孔道,但其深度不会损伤真皮中的神经末梢和血管[3]。因此,DMN透皮给药不会导致出血和疼痛,是一种无痛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8.
微针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针是经皮给药的物理促渗方法之一,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本文介绍微针的透皮促渗机制、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复合技术以及微针在大分子经皮促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蛇床子素脂质体凝胶剂,并对其体外渗透量及皮肤贮库效应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蛇床子素脂质体,再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脂质体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试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蛇床子素的累积渗透量,通过药物的透皮给药吸收来评价蛇床子素脂质体凝胶剂的性能.结果 蛇床子素脂质体凝胶剂的渗透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其中24 h的皮肤累积渗透量达到172.95 μg/em2,贮库后的皮肤累积渗透量达到210.19 μμg/cm2.结论 蛇床子素脂质体凝胶剂可透过皮肤被吸收,具有长效缓释作用,为研制蛇床子素的新型透皮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考察微针阵列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渗作用,以及纳米粒在接收液和皮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双荧光探针指示纳米粒的经皮过程,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裸鼠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微针组供给室加入纳米粒混悬液,皮肤采用微针阵列作用;对照组皮肤无微针作用。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分布。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纳米粒经由微针作用皮肤后产生的微孔渗透进入皮肤。 48 h后测定显示没有纳米粒进入接收液,皮肤中纳米粒的滞留量如下:微针组表皮125.99 μg/cm2,真皮55.31 μg/cm2,皮肤中总量181.30 μg/cm2;对照组表皮42.15 μg/cm2,真皮32.76 μg/cm2,皮肤中总量74.91 μg/cm2。微针可以增加纳米粒在皮肤内的滞留量(P<0.01),并且纳米粒在表皮层中的滞留量大于真皮层(P<0.01)。结论微针作用于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纳米粒的皮肤内递送量,纳米粒沉积在皮肤中缓慢释放药物,有利于局部皮肤给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八桂止痛乳膏的最佳制备方法,确定最佳基质配方,考察不同浓度促渗剂氮酮对八桂止痛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方法  制备含不同浓度促渗剂的八桂止痛乳膏。采用 Franz扩散池法,离体小鼠皮肤为经皮吸收材料,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此研究测定方法,比较桂皮醛在不同浓度促渗剂下的累积渗透量(Q)、经皮吸收速率(J),以此为指标,筛选出最佳促渗剂浓度。  结果  不同浓度的氮酮均不同程度地促进桂皮醛体外渗透,其促渗顺序为: 5%氮酮组 > 3%氮酮组 > 7%氮酮组 > 1%氮酮组 > 10%氮酮组。经多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含1%、3%、5%、7%和10%氮酮的八桂止痛乳膏中,选择5%的氮酮作为八桂止痛乳膏的促渗剂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天麻素(gastrodin,Gas)对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影响及海马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的改变。  方法  腹腔注射Meth(10 mg/kg,qd,14 d)建立Meth依赖大鼠CPP模型,然后采用10 mg/kg、30 mg/kg、100 mg/kg不同剂量的天麻素治疗14 d,测定不同剂量天麻素对Meth依赖大鼠CPP效应的影响;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剂量天麻素对海马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结果  Meth依赖大鼠CPP模型建立成功。与生理盐水组相比,Meth组的CPP效应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天麻素治疗可使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缩短;与Meth组相比,10 mg/kg、30 mg/kg、100 mg/kg的天麻素治疗后,可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Meth诱导的CPP效应,且100 mg/kg的天麻素可基本消除Meth诱导的CPP效应。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Meth组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经10 mg/kg、30 mg/kg、100 mg/kg的天麻素治疗后,小胶质细胞激活被明显抑制,且30 mg/kg、100 mg/kg两组剂量的天麻素治疗后抑制效果更明显。  结论  天麻素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Meth依赖大鼠的CPP效应,天麻素对Meth成瘾具有改善作用。不同剂量的天麻素可抑制Meth依赖CPP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三伏贴中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ne thiocyanate, SPT)和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 THP)对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ion channels, TRP)的影响, 以及激活TRP通道后对三伏贴透皮行为的影响, 以探究三伏贴经穴位渗透的机制。  方法  通过背根神经节细胞Ca2+内流实验考察三伏贴有效成分对TRP通道的激活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比较肺俞穴与非穴位皮肤中TRPV1和TRPA1表达的差异以及给药后TRPA1表达的变化, 并且通过在体滞留和激光共聚焦3D扫描, 研究激活TRP通道对三伏贴穴位透皮行为的影响。  结果  三伏贴中有效成分SPT可以促进TRP通道介导的Ca2+内流。大鼠肺俞穴皮肤TRPV1、TRPA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P < 0.05), 三伏贴持续作用后肺俞穴和非穴位皮肤TRPA1的表达量下降。皮肤TRPV1和TRPA1被激活后, 经肺俞穴皮肤渗透的SPT和THP的皮肤滞留量均显著提高(P < 0.05), 但对非穴位皮肤的滞留没有明显影响。  结论  三伏贴中有效成分SPT对TRP通道具有激活作用, 且肺俞穴皮肤TRPV1、TRPA1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穴位。穴位高表达TRPV1、TRPA1及三伏贴对TRP通道的激活作用为三伏贴穴位敷贴促透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岩藻多糖修饰的相变型造影剂(FPCA),评价其体外超声显影和对肝癌细胞的靶向能力。  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超声乳化法制备包裹全氟戊烷的纳米脂质体,之后化学接枝岩藻多糖,制备FPCA纳米粒,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使用显微镜观察FPCA在水浴加热、微波辐照后的相变情况;使用超声诊断仪观察FPCA相变后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成像能力;使用荧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分析验证FPCA对肝癌细胞的靶向能力。  结果  制备的FPCA平均粒径(222.1±32.5) nm,外观呈球形,分散性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使用水浴加热、微波辐照均能使FPCA发生相变,最佳相变温度为50 ℃,最佳相变微波功率为1.5 W/cm2。并且,相变后的FPCA对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均具有显著的增强显像能力。通过使用FITC荧光标记,FPCA能够特异地与肝癌细胞靶向结合,结合率高达(96.19±1.62)%,而对正常肝脏细胞的结合率不足10%。  结论  成功制备出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新型相变超声造影剂,其不仅可通过相变增强超声显像,还能对肝癌细胞具有特异的主动靶向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硫酸氢氯吡格雷水溶性差的特点,通过将硫酸氢氯吡格雷制备成脂质体,提供一种可供血管内注射给药的硫酸氢氯吡格雷制剂。  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超声法和pH梯度法制备载硫酸氢氯吡格雷脂质体,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Zeta电位和体外释药行为。采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初步考察硫酸氢氯吡格雷脂质体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结果  硫酸氢氯吡格雷脂质体的最佳处方和工艺为:药脂比为1∶10,磷脂和胆固醇之比为6∶1,十八胺和聚乙二醇400与药物的质量比为1.2∶1和1∶1,孵育时间40 min,孵育温度50 ℃,超声条件为100 W、间隔5 s工作20次,0.1 mol/L柠檬酸pH3.0缓冲液5 mL,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样品,并进行pH梯度主动载药,pH值调至7.5。此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微粒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134.13±2.60) nm,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为0.25±0.02,Zeta电位为(2.12±0.23) mV,包封率为(98.66±0.14)%,载药量为(7.47±0.01)%。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72 h内硫酸氢氯吡格雷脂质体的累积释放率约66.24%。初步药效实验表明经氯吡格雷脂质体预处理的造模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较未经处理的造模大鼠低。  结论  成功制备了硫酸氢氯吡格雷脂质体,为开发硫酸氢氯吡格雷注射液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香豆素-6传递体的变形性与体外透皮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4种不同处方的香豆素-6传递体,采用变形指数D,校正的变形指数Dcor,挤出前后粒径变化RD3种指标,评价传递体的变形性;以大鼠皮肤作为模型,比较4种处方的药物累积透皮量。结果 评价指数D和Dcor显示的变形性顺序为脱氧胆酸钠(TF-SDC)>胆酸钠(TF-SC)>空白(Liposome)>司盘-80(TF-SP80),评价指数RD显示的变形性顺序为TF-SP80>TF-SDC>TF-SC>Liposome;12h累积透皮量的顺序为TF-SDC>TF-SC>Liposome>TF-SP80。结论 香豆素-6传递体的3种变形性评价指标中与其体外累积透皮量之间以评价指数D和Dcor的相关性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使用硫酸软骨素-胆固醇聚合物(CS-Chol)和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mPEG2000)构建一种共载吡柔比星(pirarubicin, THP)和长春瑞宾(vinorelbine, VRL)的混合胶束(T+V-CS胶束),并对其治疗乳腺癌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用超声-透析法制备T+V-CS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用MTT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评价T+V-CS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同时在4T1乳腺癌小鼠模型上研究T+V-CS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结果  T+V-CS胶束在透射电镜下呈近球形;马尔文粒径为(155.5±4.5)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70±0.003,Zeta电位为(?23.0±0.9) mV;在T+V-CS胶束中,THP的包封率为(81.87±2.56)%,VRL的包封率为(87.54±2.82)%,总载药量为(10.20±1.20)%。体内外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与单载药胶束和游离药物溶液相比,T+V-CS胶束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能诱导G2/M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能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延长小鼠生存期。  结论  T+V-CS胶束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