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50只实验用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芪甲苷(20、40、80 mg/kg)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左肺门45 min后松夹的方法制备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给药。再灌注2h后,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湿/干重比,测定肺组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通过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TUNEL 法观察肺组织细胞凋亡状况并计算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40、80 mg/kg)组大鼠肺组织湿/干重比显著降低,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升高,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降低,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和肺细胞病变显著减轻,肺细胞凋亡状况明显改善,肺细胞凋亡指数降低,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芪甲苷具有抑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芪甲苷能够改善肺组织和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下调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抑制肺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分枝状聚乙烯亚胺(BPEI)、线型的聚乙烯亚胺(LPEI)和树枝状聚合物聚酰胺-胺(PAMAM)与具有抑制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的miRNA-15a和miRNA-16-1质粒结合,构建了MicroRNA基因递送系统。考察形成的三种纳米复合物的粒径、zeta电位、细胞内摄取,以及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粒径分析仪测定形成的三种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凝胶电泳实验测定三种材料对miRNA的结合能力; 利用FAM标记的NC-miRNA考察PC3细胞对三种复合的摄取情况;通过CCK8 法测定三种材料与miRNA-15a和miRNA-16-1形成的复合物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PCR法测定三种材料与miRNA-15a和miRNA-16-1结合后对PC3细胞中Bcl-2,Cylin D1和Wnt3a表达的阻滞作用。结果:BPEI,LPEI和PAMAM三种材料与miRNA可结合形成稳定的纳米级复合物,在N/P=5时,PC3细胞对BPEI/miRNA-FAM的摄取高于LPEI/miRNA-FAM和PAMAM/miRNA-FA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PEI、LPEI和PAMAM都可以携带miRNA-15a和miRNA-16-1进入PC3细胞,并且阻滞PC3细胞中Bcl-2,Cylin D1和Wnt3a蛋白的表达。结论:BPEI,LPEI和PAMAM三种材料包裹miRNA-15a和miRNA-16-1可对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并可以有效阻滞PC3细胞中Bcl-2,Cylin D1和Wnt3a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在治疗前列腺癌的各种传统方法中,普遍存在着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损伤的现象。近年来兴起的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作为靶向治疗的载体,病毒类载体存在免疫原性大、毒性大等缺点,而非病毒类载体靶向治疗前列腺癌往往能克服这些缺点。本文综述了以阳离子聚合物、脂质体和壳聚糖聚合物为主的非病毒类载体包裹基因药物靶向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研究根皮素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摄取人参皂苷Rb1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2组,人参皂苷Rb1对照组和根皮素干预组。运用LC-MS/MS测定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人参皂苷Rb1的摄取量,BCA法测细胞蛋白浓度。结果 根皮素干预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人参皂苷Rb1的摄取量显著低于人参皂苷Rb1对照组(P<0.05)。结论 根皮素可显著抑制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人参皂苷Rb1的摄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眶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眼眶M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波浪状、席纹状等不规则排列,其中散在畸形或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像易见;间质血管丰富,主要为薄壁分枝状鹿角样小血管,局部包膜侵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4、Bcl-2和Vimentin,CD68、S-100、SMA、CD117、F8、Melan A、HMB45、CD31均阴性.结论 发生于眼眶的MSFT是1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酒精戒断所致震颤谵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震颤谵妄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地西泮组,各34例;两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分别静脉滴注纳洛酮和或地西泮,疗程1周。采用酒精戒断状态评定量表(CIWA-Ar)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纳洛酮组意识恢复时间[(63.3±22.0)h]明显短于地西泮组[(99.8±24.8)h](P0.001);CIWA-Ar评分在治疗后1~4 d明显低于地西泮组(P0.05或P0.01);不良反应中嗜睡出现率明显少于地西泮组(P0.05)。结论:纳洛酮与地西泮治疗酒精戒断所致震颤谵疗效相当,但纳洛酮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8例,按S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SCRP正常范围者(0SCRP≤3 mg/L)82例;B组:SCRP升高者(3SCRP≤17.2 mg/L)86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B组空腹、30 min、120 min胰高血糖素水平均高于A组(P0.01或P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CRP与空腹、30 min、120 min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甘油三酯(TG)均呈正相关(P0.01或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CRP、HOMA-IR是影响空腹胰高血糖素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SCRP是影响30 min、120 min胰高血糖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多时相胰高血糖素水平与SCRP有关。此外,空腹胰高血糖素水平与HOMA-IR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并与化学促渗剂氮酮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星形硅微针。制备熊果苷水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人体腹部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分3组:微针实验组供给室加入熊果苷水凝胶,皮肤采用微针作用;氮酮对照组供给室分别加入含有1%、3%、5%氮酮的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空白对照组供给室加入无氮酮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分别在1、3、6、12、24、36、48 h等时间点取样,以HPLC法测定接收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熊果苷含量,液相条件: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10-3mol/ml盐酸(5∶95);柱温2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2 nm。求算熊果苷的累积透过量(Qr)、稳态透皮速率(Js)及皮肤累积滞留量(Qs)。结果星形硅微针可以刺穿人体皮肤角质层。HPLC标准曲线方程C=0.000 2A-0.182 9(r=0.999 9),线性范围0.4~50μg/ml、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4%和2.74%,回收率均大于90%。微针作用组的熊果苷累计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和表皮累计滞留量均高于5%氮酮组(P<0.01)。结论微针作用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熊果苷皮肤渗透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成熟浆细胞构成,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79α、CD38、CD138和Kappa均阳性, Lambda、MUM-1、CD3、CD5、CD20和EBV均阴性。 WT1 mRNA和PRAME mRNA水平分别为0.073%和0.080%;IGH基因继裂重组阳性。结论发生于宫颈的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中基因重排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恶性淋巴瘤组织样本,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BCL-6、BCL-2、MALT1、CCND1、C-MYC和ALK基因重排.结果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BCL-6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29.03%(9/31),滤泡性淋巴瘤中BCL-2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61.11%(11/1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MALT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47.37%(9/19),套细胞淋巴瘤中CCND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88.88%(8/9),Burkitt淋巴瘤中C-MYC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100%(2/2)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75.00%(6/8).结论 基因重排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