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讨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采用膀胱镜,经尿道膀胱颈口粘膜下层注射胶原蛋白,使其膀胱后角发生工增加尿道内阻力。21例患者19例痊愈,治愈率为90.47%,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本方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简便无危险,疗效高可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杜传军  史时芳 《浙江医学》1995,17(4):240-241
尿道闭合机能受损,尿道内压低于膀胱内压就会引起压力性尿失禁。外科矫正手术旨在通过抬高膀胱颈及尿道以回复正常的尿道膀胱角,增加尿道内压及功能性尿道长度,达到控制尿失禁之目的。Stamey于1973年提出的内窥镜下膀胱颈悬吊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远期治愈率达57%。我们对Stamey法稍加改进,于1990年5月~1994年10月治疗9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6%,为泌尿外科临床的一道难题。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经尿道腔内注射、球部尿道悬吊和人工括约肌安置术,疗效均不够满意,后两种方法采用人工材料,手术并发症多,尿道受压坏死和发生感染率分别达5%和3%。2003年2月至2007年4月,我科采用了球部尿道-膀胱出口吻合功能性尿道重建术,治疗前列腺术后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0例,疗效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和膀胱尿道后角对诊断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超声分别测量65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和40例正常女性的膀胱颈移动距离和膀胱尿道后角,比较2组受试对象的测量结果。结果: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组的膀胱颈移动度为(15.2±3.8)mm,正常对照组膀胱颈移动度为(8.8±2.4)mm;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组的静息期膀胱尿道后角为132°±18°,压力期膀胱尿道后角为158°±22°;正常对照组静息期膀胱尿道后角为112°±16°,压力期膀胱尿道后角为116°±19°,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过长及膀胱尿道后角明显增大,可作为临床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膀胱颈一针一线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失败率和复发率高的现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39例典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膀胱颈一针一线悬吊术治疗,评价其治疗前后、随访1年的临床症状、最大尿道压及关闭压、功能尿道长度、漏尿点压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最大尿道压及关闭压、功能尿道长度、漏尿点压等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经随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仍然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对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膀胱颈一针一线悬吊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不易复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30例对照组和30例压力性尿失禁组进行金属珠链膀胱造影和膀胱测压,其中对20例对照组和20例压力性尿失禁组同时进行尿道测压表明:1.膀胱尿道后角为180度和尿道倾角>45度可以作为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依据。2.对照组和压力性尿失禁组初感尿意最大膀胱容量,压力相同。3.压力性尿失禁组比对照组的最大尿道压低,最大尿道关闭压低,功能尿道长度短。  相似文献   

7.
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0例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充盈性膀胱压力、尿道压力、压力流率和腹压漏尿点压测定。结果患者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的各项指标均为正常,但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关闭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则均显著低于正常值(P〈0.01)。测定腹压漏尿点压,按照McGuire的方法分型: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8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方法对35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每次20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溢尿改善情况,尿道膀胱夹角及盆底肌电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35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溢尿改善有效率达82.86%(29/35),尿道膀胱夹角改变有效率达45.71%(16/35),盆底肌电改变有效率为94.29%(33/35),治疗后尿道膀胱夹角平均值与盆底肌电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无创无痛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闭孔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术(TVT0)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并进行评价。方法:对33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经临床、尿动力学检查或膀胱尿道造影确诊,均为稳定性膀胱,无膀胱出口梗阻。确诊后行TVT-O手术疗。结果:30例患者术后拔尿管后尿失禁症状消失,随访6~24个月无复发,2例出现排尿困难,行尿道扩张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口服舍尼亭后好转。结论:TVT—O术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治愈率高,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盆底超声及尿动力学检测用于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并接受产后康复治疗的1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和同期300例产后正常女性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均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评价疗效水平,比较盆底超声相关参数及尿动力学指标差异情况。  结果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颈移动距离和尿道旋转角超声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产后正常女性(t=32.768、28.960,均P<0.001),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尿道内漏斗形成率(88.00%)显著高于产后正常女性水平(11.33%,χ2=207.965,P<0.001),且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尿道最大闭合压力、功能性尿道长度和尿道最大压力等尿动力学检测参数均显著低于产后正常女性水平(均P<0.001);盆底肌康复训练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3.00%;康复治疗有效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颈移动距离和尿道旋转角超声检测数值均显著低于治疗无效患者(t=5.760、8.323,均P<0.001),且尿道内漏斗形成率(18.07%)显著低于治疗无效患者(76.47%,χ2=21.060,P<0.001),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无效患者(均P<0.001)。  结论  盆底超声及尿动力学检测可有效识别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组织结构和尿道生理功能变化,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女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为病例组和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20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依据临床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90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充溢性尿失禁患者40例.比较各组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组的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迫性尿失禁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溢性尿失禁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排尿压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纯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术)与TVT-O术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将 2012年1月至2013年 12月120例女性中至重度SUI 患者按随机分配表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单纯采用TVT-O术式,B组60 例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结合TVT-O术疗法(完成TVT-O手术后3个月,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2个疗程),对所有患者于TVT-O术后1年门诊随访,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主观疗效指标包括患者治疗前后72 h排尿日记(总排尿次数、总排尿量、总漏尿事件次数)尿失禁相关生活质量问卷(I-QOL)、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ICI-Q-SF)。疗效客观指标包括尿流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残余尿量)、Valsalva漏尿点压(VLPP)和尿垫试验。结果 B组患者治愈率、显效率较A组升高(88.33% vs.75% 和16.67% vs. 10%,P均<0.05),而无效率较A组降低(1.67% vs. 8.33%,P<0.05)。B组患者治疗后在总排尿量、I-QOL、ICI-Q-SF、VLPP和尿垫试验方面均优于A组(P<0.05)。结论 TVT-O术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中至重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纯TVT-O术。  相似文献   

13.
常乐  朱根海  杨舒盈 《海南医学》2010,21(17):82-84
目的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3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治资料。124例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盆底肌肉锻炼,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非手术治疗;6例重度且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或子宫脱垂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组:124例患者治愈48例,有效39例,有效率为71.2%。手术组:6例手术患者治愈5例,治愈率为83.3%;症状明显改善,偶有溢尿1例(16.7%)。结论多数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应用非手术治疗,疗效尚佳;对于重度且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或子宫脱垂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IGF-1基因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索 对该疾病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40只SD雌鼠水囊阴道扩张法建模,从185只成功模型中随机选取148只并分为5组,分别进行IGF-1基因治疗、氨哮素药物治疗、电刺激治疗、空质粒载体注射和未治疗,另选未建模大鼠20只作为空白对照,各组分别于治疗后1d、21d、42d和63d进行尿动力学检测、血清生化指标(LDH,CK)检测等,并在光镜下观察耻尾肌肌纤维的变化。结果 在治疗后21d时,无论是最大膀胱容量、漏尿点压力还是收缩力/肌重比,IGF-1组、电刺激组治疗效果更佳;而IGF-1组与电刺激组两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GF-1基因治疗和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等其他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TVT-O手术治疗的21例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3年。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8.5min(15~31min),术后平均出血量21ml(5~50m1)。2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后得到有效控制,1例术后1个月再次出现压力性尿失禁。1例双大腿外侧疼痛,3个月后自行缓解。结论:TVT-O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对于个别手术失败的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96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每次20min,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2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96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治愈72例(75%),有效21例(22%),无效3例(3%),有效率达97%。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女性混合性尿失禁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从 2 0 0 3年 7月至 2 0 0 4年 5月间 ,本院女性尿失禁特需门诊收治确诊为混合性尿失禁患者 2 3例 ,年龄 4 7~ 80岁 ,平均 6 6岁 ,采用手术、留置导尿 72h、行为心理疗法及药物使用的综合治疗 ,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全部患者在完成手术后 ,72h去除导尿管能自行排尿 ,96h后导尿测残余尿 <10 0ml,急迫性尿失禁症状控制满意后出院 ,2 3例中 2 2例持续随访 ,随访时间 2~ 9个月 ,平均 4 .5个月 ,压力性尿失禁无复发 ,急迫性尿失禁症状 18例明显改善 ,4例较以往有较大改善。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主观满意 ,无尿潴留、尿路感染和膀胱功能障碍。结论 女性混合性尿失禁的综合治疗以手术为主 ,辅以其他方法 ,效果肯定 ,但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塞来昔布胶囊 (西乐葆) 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安全性及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单纯性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 mg, Bid, 共3月;另80例单纯性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对照组:服用安慰剂 (医用淀粉) 1粒/次, 2次/d, 共3月.2组均辅以行为治疗、盆底功能锻炼.治疗3月后随访, 以尿垫实验及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疗效.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在尿垫实验方面, 实验组漏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QOL-36-SF) 方面, 不论是生理维度还是心理维度的得分,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总的效果, 实验组显效21例 (26.3%) , 有效56例 (70%) , 无效3例 (3.8%) , 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显效15例 (18.8%) , 有效56例 (70%) , 无效9例 (11.2%) , 有效率为88.6%, 2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亦无自行停药者.结论 服用塞来昔布胶囊可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药物具有较好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