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CD10在乳腺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观荣  景洪标  张晨芳  李黎 《广东医学》2005,26(12):1656-1657
目的探讨CD10在乳腺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76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良性病变中,CD10阳性的肌上皮细胞连续地环绕于增生的小导管的周围。但在囊性扩张的小导管周围,CD10阳性细胞不连续,甚至不见阳性细胞。导管原位癌的癌细胞巢外周的阳性细胞由完整到不完整、到完全缺失不等。在浸润性癌中,癌巢周围不见阳性细胞。除少许的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表达CD10外,其余的癌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都不表达CD10。结论CD1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P63/CD10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22例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石蜡包埋标本,对其进行标记.结果 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可见双标记阳性的乳腺肌上皮细胞呈"花冠状"围绕表达阴性的乳腺腺上皮细胞,在导管内乳头状癌部分癌性导管外围有一层呈细线状的双标记阳性乳腺肌上皮细胞环绕,浸润性导管乳头状癌的癌性导管的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 P63/CD1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对疑难乳腺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P63/CD10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22例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石蜡包埋标本,对其进行标记。结果 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可见双标记阳性的乳腺肌上皮细胞呈“花冠状”围绕表达阴性的乳腺腺上皮细胞,在导管内乳头状癌部分癌性导管外围有一层呈细线状的双标记阳性乳腺肌上皮细胞环绕,浸润性导管乳头状癌的癌性导管的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 P63/CD1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对疑难乳腺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慧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1):809-810
目的 了解肌上皮细胞(M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变化情况,以及MC免疫组化标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女性乳腺手术标本110例,采取HE切片观察和常用的MC抗体(actin、calponin、SMMHC、CD10、p63、CK14/17和S-100)作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不同类型病变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中,其导管、腺泡周边、呈乳头状增生的腺上皮下及腺管周围均有连续的MC,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内癌周边MC完整或不完整,而浸润癌中MC片段阳性或消失,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中癌巢、管状结构周围无MC.癌组织内见少量阳性片段.乳腺癌间质中,血管平滑肌和散在的纤维细胞部分呈阳性;导管腺泡上皮及癌细胞大部分呈阴性.结论 MC的增生或消失对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及癌组织的浸润与否和浸润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是指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为病理诊断和科研提供了更加直观和详实的依据。探讨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癌早期浸润以及浸润性癌共30例进行标记。结果: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和叶状囊肉瘤中腺上皮细胞呈鲜红色,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围绕并形成棕色花冠样;原位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数目减少,呈细绳样连续或不连续围绕;乳腺癌早期浸润中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从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到原位癌、早期浸润癌以及浸润性癌,肌上皮细胞的消失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SMA/CK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有助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0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其中纤维腺瘤20例,硬化性乳腺病1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间质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以1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呈强阳性表达,而SMA表达阴性(100%).乳腺病变组织中,纤维腺瘤组织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均呈阳性表达;浸润性导管癌和小叶癌的浸润的病灶内未见CD34+细胞,可见SMA阳性表达的肌纤维母细胞(100%).结论 对于乳腺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病变组织的性质及浸润情况.  相似文献   

7.
免疫组化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克隆抗体P63、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在乳腺疑难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乳腺疑难病例48例,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同时标记P63和SMA.结果 34例乳腺良性病变可见P63、SMA阳性的肌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的导管或腺泡周围可见P63、SMA阳性的肌上皮细胞,浸润性癌中不见P63、SMA阳性的肌上皮细胞.有时P63呈不均匀的间断表达,SMA除标记肌上皮细胞,还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成分有交叉反应.结论 同时检测P63、SMA识别肌上皮细胞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HE染色始终是乳腺疾病诊断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其中纤维腺瘤20例,硬化性乳腺病1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间质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以1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正常乳腺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呈强阳性表达,而SMA表达阴性(100%)。乳腺病变组织中,纤维腺瘤组织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均呈阳性表达;浸润性导管癌和小叶癌的浸润的病灶内未见CD34 细胞,可见SMA阳性表达的肌纤维母细胞(100%)。结论对于乳腺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病变组织的性质及浸润情况。  相似文献   

9.
P63蛋白在各种乳腺疾病患者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秀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25-1625,1678
目的:观察各种乳腺疾病患者肌上皮细胞(MECs)中单克隆抗体标志物P6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近期在我院接受女性乳腺手术存档石蜡标本135 例(良性病变 53例,原位癌 27例,浸润性癌36例,正常乳腺组织19例),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标记 P63.结果:P63在正常乳腺组、良性病变组及原位癌组中MECs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74%、96.23%和59.26%,在浸润癌组表达仅为2.78%.结论:P63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对乳腺病变的确诊.  相似文献   

10.
对24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与11例乳腺导管癌标本、采用细胞角蛋白、肌动素及 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结果示细胞角蛋白标记良性上皮细胞及癌细胞均阳性,而肌上皮细胞阴性;肌动素标记上皮和癌细胞均阴性,良性肌上皮细胞阳性,而癌灶肌上皮细胞阴性;S-100蛋白与肌动素结果大致相同。故认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以采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和肌动素抗体为好。  相似文献   

11.
对84例良、恶性乳腺病变的基质作超微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两型基板/基质相互关系:良性疾患和非侵袭性乳腺癌的基板完整,基质全由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组成,无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存在;在侵袭性癌中,基板大多有缺陷或完全消失,基质中均可存在单个或成群的MFB。原位癌周围的MFB增生是癌性浸润的早期信号,对精确诊断非浸润性癌有价值。对MFB增生程度与肿瘤类型的关系、诱发浸润癌中MFB增生的可能原因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has always a problem in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Presence of myoepithelial cells (MECs) is an vital indi- cator for existence of cancer or invasion[1, 2]. Although these hist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have been well-depicted,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pres- ence of MECs in breast lesions and to evaluate the nature of a lesion by routine HE staining under light microscope. So it is of importance to find useful mark…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研究70例良、恶性乳腺病变基底膜层粘蛋白(Laminin,LN)的分布;通过对连续切片进行偶氮荧光桃红染色,观察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肌上皮细胞的改变及其与LN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正常乳腺组织基底膜呈连续线状,肌上皮细胞为不连续单层环绕腺泡及导管。乳腺良性病变及原位癌未发生浸润时基底膜完整,肌上皮细胞增生。在浸润乳腺癌中基底膜缺损,缺损程度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各型乳腺癌中均见到癌性肌上皮细胞。在癌性肌上皮细胞附近以及两例恶性肌上皮瘤中基底膜减少或缺失。本研究表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基底膜的分布有助于区别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人类肌上皮细胞参与基底膜的合成,当肌上皮细胞发生恶变时,其产生基底膜的功能下降,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4.
CD10在恶性肿瘤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0在乳腺浸润性癌肌上皮细胞,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胃癌组织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4例恶性肿瘤及间质细胞CD10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癌17例中,肌上皮细胞CD10(+)4例(4/17,23.5%);胃癌15例中,间质细胞CD10(+)5例(5/15,33.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例中,肿瘤细胞CD10(+)2例(2/2,100%)。乳腺浸润性癌中肌上皮细胞CD10(+)23.5%者,表达呈非连续或部分缺失,提示CD10对肌上皮细胞的存在与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鉴别原位癌和浸润癌;胃癌中间质细胞CD10(+)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较CD10(-)者高;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度恶性者CD10表达率为100%。结论:乳腺的肌上皮细胞CD10表达阳性者预示着浸润性癌的成分少,预后较好;间质细胞CD10表达阳性的恶性肿瘤,提示预后差,肿瘤的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乳腺癌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iffused optical tomography,DOT)综合诊断指数(synthesis diagnostic index,SDI)以及CD1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α,HIF-1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乳腺癌超声DOT-SDI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VEGF和HIF-1α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DOT系统,研究163例乳腺良性病变(含典型良性病变10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1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4例)和167例乳腺癌(含乳腺导管原位癌37例,乳腺浸润性癌130例),测量超声DOT-SDI。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乳腺癌的最佳诊断阈值。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CD105标记的MVD、VEGF和HIF-1α的表达强度。分析乳腺癌SDI值、MVD值以及VEGF和HIF-1α表达的关系。结果 经ROC曲线分析得出:SDI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zone,AZ)为0.879,确定SDI值>140.81作为乳腺癌的最佳诊断阈值。乳腺典型良性疾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浸润性癌的SDI值分别为:83.46±37.47、130.46±59.24、142.14±64.33、157.81±31.86、190.43±61.60。乳腺典型良性病变、乳腺浸润性癌与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导管原位癌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I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 0.682,P<0.05)。VEGF、HIF-1α表达阴性、阳性、强阳性乳腺癌的SDI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OT-SDI与乳腺癌MVD、VEGF和HIF-1α表达密切相关,可以间接反映血管生成活性和组织缺氧对乳腺癌的诊断、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上皮细胞(MC)和基底膜(BM)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的分布情况。方法:用单克隆抗体HHF35(抗肌动蛋白)和抗Co11 Ⅳ(抗四型胶原)对42例乳头状病变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1.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的导管周多有较连续的MC和BM分布,而在乳头状结构中前者亦有MC和BM分布,而后者却无;2.乳头状导管内癌导管周可有也可无MC和BM,若无可能预示着肿瘤浸润的开始,而乳头状癌既无MC,也无BM表达;3.良恶性病变中MC和BM的表达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005)。结论:MC和BM标记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ABVS)在乳腺肿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乳腺肿块患者100例,共114个病灶,分别采用二维、弹性成像、ABVS诊断,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良性组42例52个病灶,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3个,纤维腺瘤29个,囊肿4个,乳腺炎3个,纤维囊性乳腺病13个。恶性组58例62个病灶,其中转移癌1个,导管内原位癌2个,浸润性导管癌56个,黏液腺癌2个,腺癌1个。52个良性病灶,二维超声诊断正确40个,62个恶性病灶,二维超声诊断正确49个,共误诊25个,二维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为79.0%(49/62),准确性为78.1%(89/114),特异性为76.9%(40/52)。52个良性病灶,弹性成像诊断正确41个,62个恶性病灶,弹性成像诊断正确50个,共误诊23个,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性80.6%(50/62),准确性79.8%(91/114)%,特异性78.8%(41/52)%。52个良性病变,ABVS诊断正确45个,62个恶性病灶,ABVS诊断正确54个,ABVS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为87.1%(54/62),准确性86.8%(99/114),特异性86.5%(45/52)。ABVS在乳腺病灶定性诊断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其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特异性与二维及弹性成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能够进行乳腺病灶定性诊断,有助于乳腺肿瘤的确诊,敏感度好,准确性与特异性优越,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JunD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及乳腺良性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JunD在1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191例乳腺增生组织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JunD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及乳腺增生性病变中的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①与其他分子亚型相比较,JunD在浸润性乳腺癌TNBC亚型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他亚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Jun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乳腺增生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P<0.01)。③Jun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与低组织学分级相关(P<0.01),与肿物直径大小、年龄、淋巴结转移、ER、PR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JunD在浸润性乳腺癌TNBC亚型中显著高表达,有可能为TBNC亚型乳腺癌患者个性化靶向治疗提供一定方向;Jun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乳腺增生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有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