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笔者总结了近一年来我院内镜室关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208例资料,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感染率与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剂,胆汁反流通过内镜诊断。结果 活动期,胆汁反流阴性者邯感染率为75.2%,阳性者Hp感染率为72.7%。非活动期,胆汁反流阴性其邯感染率为53.7%,阳性者Hp感染率为25.0%。结论 DU患者活动期,有否胆汁反流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无明显区别;非活动期,伴有胆汁反流者,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和对照组88例轻度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 C呼气试验,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88例反流性食管炎分为LA-A、B组及 LA-C、D组,对比两组 H .pylori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 Hp感染的阳性率(42.5%)低于对照组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B组 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56.5%)高于LA-C、D组 H .pylori的阳性率(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 .pylori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P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反流性食道炎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本院1997年-2000年期间30-60岁接受胃镜检查病例,选择胃粘膜大致正常病例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例。分无病变组(N),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组[DU(A)]及疤痕期组[DU(S)],并各分为HP阳性,HP阴性共六组,进行反流性食道炎(RE)发病率对比研究。结果:HP阴性的球部溃疡活动期及疤痕期两组反流性食道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余四组。结论:无HP感染的球部溃疡患者较易患反流性食道炎。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研究目的是确定日本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HP根除治疗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其诱发因素。方法:作对内镜下未发现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其中326例HP已完全根除,199例HP检出阳性和151例HP检出阴性)进行了每年一次的随访观察,以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和诱发因素。结果:HP已完全根除的患在中位时间为6年的随访期中有74例(22.7%)发现有反流性食管炎;HP检出阳性的患在中位时间为5年的随访期中有16例(8.0%)发生反流性食管炎;HP阴性的患在中位时间为5.4年的随访期中有29例(19.2%)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在对年龄和性别进行校正后,结果显示HP已根除患患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性明显高于HP阳性患(RR2.43;P〈0.01);但与HP阴性患没有显性差异。同时也显示,食管裂孔疝和吸烟史是诱发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别为RR4.01,P〈0.01;RR1.77,P〈0.05)。  相似文献   

5.
陈圣林 《当代医学》2013,(23):18-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组)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食管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3例,占43.3%;胃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9例,占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症程度较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胃镜下诊断反流性食管炎(RE)11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奥美拉唑合并多潘立酮)60例,对照组(雷尼替丁合并多潘立酮)54例。治疗4周后复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3%。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好,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捷壮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885-1886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36例RE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奥美拉唑组20例,1:7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共8周;法莫替丁组16例,1:7服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2、4、6、8周末观察烧心、反酸、胸痛等反流症状评分,并于8周末复查胃镜,观察镜下愈合率。结果奥美拉唑组治疗2周末症状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每2周末症状评分均依次下降(P〈0.05),明显低于法莫替丁组(P〈0.05)。法莫替丁组每2周末症状评分差异不大(P〉0.05),但第8周末较2周末症状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奥美拉唑组治疗2、4、6、8周末显效率分别为50%、63%、70%、86%,高于法莫替丁组的25%、30%、41%、64%。治疗8周末复查胃镜奥美拉唑组20例食管炎全部痊愈,而法莫替丁组痊愈8例。结论与法莫替丁比较,奥美拉唑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具有症缓解率高、作用迅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3例经胃镜证实为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及Hp感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各种原因2007年7月-2008年7月至我院行胃镜检查的人数为12354例,RE的检出率为4.47%。检出的RE患者A、B级的占97.47%(539/553),C、D级的占2.53%(14/553)。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性别无统计学关联(P〉0.05)。中年组原发性RE患者最多。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50.6%。食管炎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轻度RE患者明显较多,RE炎症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分别为44.00%和64.00%,有明显差异(P<0.05),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相比,略升高(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感染阳性率较低,且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程度较轻,可能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谷胱甘肽转硫酶P1(GSTPl)基因型多态性表达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RE患者119例和正常对照者121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GSTP1基因型。结果具有GSTP1突变型基因表达、Hp感染阴性者RE发病率显著增加(P〈0.05)。RE患者中GSTP1野生纯合子型基因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突变型基因组(P〈0.05)。结论GSTP1基因型多态性与RE发病风险相关,RE患者GSTP1基因表达与Hp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酸反流特殊方式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严重程度是否关联,以及胃酸度与RE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35例不同程度的RE患者和10名健康正常人均接受24h动态食管pH监测和胃液分析检查。[结果]①反流持续超过5min的次数(number of reflux lasting more than five minutes,NR5)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系数最大(P〈0.05),随着BE严重程度从Ⅰ级递增至Ⅳ级,NR,数值同步提高(P〈0.05)。②重度RE组100%有(或伴有)高酸型NR5(pH≤2,且持续时间〉5min)食管酸反流;轻中度RE组35%有(或伴有)高酸型NR5食管酸反流,而健康正常组无1例有(或伴有)高酸型NR5食管酸反流。③重度RE组的最大酸排量及高峰酸排量明显高于轻中度RE组和健康正常组。[结论]食管高酸度NR5反流模式是导致重度BE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胃酸分泌增加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方法 内镜检查和食管内24h pH监测确诊的食管炎患者(E组)72例,食管炎伴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E+DU组)45例,30名健康对照者接受胃酸分泌试验、下食管括约肌测压、反流性食管炎相关致病因素多元归逐步删除,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分析。结果 E组患者BAO,MAO,PAO低于E+DU组患者,E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高于E+DU组,而括约肌松弛率低于E+DU组。影响反流性食管炎的3个主要因素排序,E组患者依次为下食管括约肌压力(78.5%),白天反流(9.2%)和食管裂孔疝(8.7%)。E+DU组患者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下食管括约肌(44.8%),基础胃酸(41.5%)和夜间反流(8.6%)。结论 胃酸分泌过多时,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和基础胃酸分泌量增加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魏寿江  王崇树  李勋  王城  肖江卫  何一 《西部医学》2008,20(6):1185-1186
目的评价近端胃切除术中附加幽门成形与否在预防病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残胃排空障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6例病人随机分为附加幽门成形组45例和不附加幽门成形组41例。结果附加幽门成形组病人术后:置放胃管时间比不附加幽门成形组短(P〈0.05),胃液引流量比不附加幽门成形组明显减少(P〈0.01),上腹疼痛不适、反酸、胸骨后烧灼感以及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比不附加幽门成形组明显轻而且少(P〈0.001),3月后残胃钡餐/或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比不附加幽门成形组低(P〈0.001)。结论附加幽门成形利于病人术后残胃排空,显著减少残胃内容物的潴留,能有效预防或降低病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残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其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食管酸暴露与动力学改变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专门软件控制的高分辨的多道灌注测压系统及Digtrapper MKⅢ携带式食管24h pH监测仪测定了12例正常人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8例的食管24hpH及压力。结果:RE组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食管下括约肌(LES)坟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LES长度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RE组食管体部蠕动振幅及频率增低于正常组(P<0.05)。在RE组中,立位,卧位酸反流时间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长时间的酸暴露,LES压力低下,LES的松驰,食管蠕动幅度,频率下降可能在RE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直立位反流与卧位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同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10年来H.pylori感染和RE病例的调查,分析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比较该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问诊断的H.pylori感染和食管炎检出率及H.pylori阴性与阳性RE分级的比例关系。结果RE组H.pylori阳性率低于受检人群(24.72%vs42.30%,P=0.00),H.pylori阳性R正检出率低于阴性(2.13%vs 4.75%,P=0.00)。10年间受检人群和R正人群H.pylori阳性率下降,RE检出率上升。轻度RE(A和B级)H.pylori阳性率为24.65%,中一重度RE(C和D级)H.pylori阳性率为25.10%,二者间H.pylori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结论虽然RE人群H.pylori感染低于一般人群,H.pylor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问题。方法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73例(观察组),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2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HP阳性率,并按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比较HP阳性率。比较HP根除成功(47例)及HP根除失败(39例)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HP阳性率为47.3%,对照组为65.7%,有显著差异(P=0.0001)。反流性食管炎按严重程度HP阳性率是Ⅰa级为40.3%,Ⅰb级为59.1%,Ⅱ级为50.0%,Ⅲ级为28.6%,各分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94)。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在HP根除成功患者中是8.5%,根除失败患者中为5.1%,无统计学差异(P=0.384)。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无相关,复发率与HP根除与否无相关。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GU和DU)和反流性食管炎(RE)中检出率的不同,探讨幽门螺杆菌对RE的作用。方法 入选病例为胃镜室检查且具有Hp检测结果的下列患者:RE,RE GU,GU,RE DU和DU,共2018例,1240例患者进入分析,其中RE287例,RE GU13例,GU225例,RE DU31例,DU684例,各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20)。结果 Hp检出率分别为RE 35.2%,RE GU38.5%,GU56.4%,RE DU54.8%,DU70.9%。Hp在GU中的栓出率高于在RE和RE GU中的检出率,Hp在RE DU中的检出率高于其在RE中的捡出率(P=0.027),但是低于Hp在DU的检出率(P=0.047)。结论 Hp可能对食管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借助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起到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RE患者与5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对患者中HP阳性率与以及食管炎症程度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E组HP感染率为46.2%(30/65),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63.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的中重度RE的发生率虽高于HP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其炎症程度较低,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部分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与HP的关系以及前在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球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常规胃镜检查,胃窦活检作HP半定量检测。共检出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395例(观察组),从幽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中随机抽取452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再分为HP阳性和阴性两个亚组。观察各组球部病变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作出结论。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HP阳性率无显性差异(P>0.05)两组男性HP阳性率亦无显性差异(P>0.05)。②两组HP阳性和阴性亚组之间球部发病率有显性差异(P<0.05)。③对照组HP阳性和阴性亚组球部发病率显或极显高于观察组(P<0.05或P<0.01)。结论:①HP感染不影响幽门括约肌功能,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也不会加重胃窦HP的感染,两的这种无关性不受性别的影响。②HP感染的确与球部病变具有明显相关性。③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不促进球部病变发生,反而减少了球部病变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杨春  张玉生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0):183-183
目的:观察自拟沉香汤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2例有典型症状并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和对照组(124例)。方法:对照组予雷尼替丁、奥美拉唑、胃复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自拟沉香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1%,对照组82.2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拟沉香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