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颖  王玉芳  王维 《四川医学》2002,23(1):17-1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1998-2000年所做5840例电子结间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5840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623例,息肉的检出率为10.67%,而腺瘤性息肉271例占47.09%。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恶变密切相关。本组息肉以0.6-1.0cm者恶变率为3.80%,1.1-1.9者恶变率为13.0%,≥2.0cm者恶变率为27.59%。结论:遥瘤息肉的恶变与其体积大小有关,体积愈大愈易恶变,大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结肠,且在取活检时注意选择息肉糜烂处及大息肉多块取材,且对所见息肉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2.
338例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因素。方法:分析结肠镜检出的338例大肠息肉及其中32例息肉恶变的内镜与病理资料。结果:息肉恶变占9.5%,大于2cm息肉恶变率达49.0%;息肉恶变呈全结肠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多发性息肉癌变率高;腺瘤恶变占90.6%,以绒红状腺瘤多见。结论:大肠息肉恶变率较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息肉间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449个息肉及其中伴异型增生或恶变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资料。结果:449个息肉异型增生达20.3%,息肉恶变6.5%,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异型增生及恶变息肉增大而增加,息肉恶变率直径0.6-1.0cm者为1.6%,1.1-1.9cm者为8.5%,≥2.0cm者为24.1%。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及恶变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其异型增生为31.9%,恶变率为10.9%,非腺生息肉异型增生为4.6%,恶变仅1个。其中腺瘤中又以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异型增生及癌变最多见,无蒂息肉恶变率高。结论:息肉间变与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类型有密切关系,不管何种类型及大小的息肉均应作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256例的内镜诊治及病理形态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病理特征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25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及治疗资料。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06%,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3.99%,同时伴肠癌者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176颗腺瘤性息肉中9颗恶变,恶变率为5.11%。恶变息肉直径均大于1cm,多广基无蒂或亚蒂,以绒毛状腺瘤为主。结论 大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大,绒毛结构者易恶变。息肉无论大小都应尽可能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与息肉癌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58例大肠息肉术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息肉癌变一期切除后,复发5例,复发率4.1%,恶变2例,恶变率1.7%,未作手术处理的23例中有14例息肉增大,恶变4例,恶变率17.4%,二者的差异显著。结论:息肉的恶变率与其所含绒毛成分成正比,重视息肉的早期处理及术后个性化的随访,是减少息肉癌变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院1978年1月~1998年7月用结肠镜检查全结肠3489例,共检出大肠息肉483例(1384%),其中恶变者42例,恶变息肉经内镜治疗39例。现对以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以及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评价恶变息肉经内...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了分析,其中良性病变140例(86.42%),恶性病变22例(13.58%)。恶性病变组59.35%的患者年龄>50岁。病变的90.91%为单发性,直径95.05%>1cm,63.64%的病例合并胆结石。乳头状腺瘤,特别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腺瘤、腺肌瘤病具有恶变倾向。B超及口服胆囊造影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6.30%和55.56%(P<0.001)。因此,对于直径>1cm、单发性、合并胆结石的PLG应该手术治疗。而对直径<1cm、多发性、有蒂的PLG应该B超定期复查、短期内病变有增大者,也应及时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胆囊息肉样病变(PLG)98例,经观察,PLG按病理变化及性质可分为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包括腺癌及腺癌,共17例,占17.3%;另一类为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81例,占82.7%。其中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均无恶性倾向。经病理临床分析,本文提出PLG的手术指征,认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应积极考虑手术切除:(1)息肉直径>1.5cm;(2)息肉基底宽,局部胆囊壁增厚;单发(3)短期复查息肉体积变大。另提出凡符合下列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者也应积极考虑手术;(1)年龄超过50岁;(2)单发;(3)直径>1.0cm;(4)合并有结石;(5)临床症状有进展。本文特别提出了胆囊炎性假瘤,它虽不常见,但因其体积较大,组织象易与间叶性肿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与病理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报告经胆囊切除术和病理证实的2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中胆固醇息肉19例(70.3%),炎性息肉5例(18.5%),乳头状腺瘤3例(11.1%).息肉在1cm以内者22例(81.4%),全组经B超检查确诊,74%的患者有症状。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年龄40岁。作者讨论了本病与病理的联系和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研究34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良性息肉共328例,包括胆固醇性息肉234例、单纯腺瘤74例;恶性息肉14例,包括腺癌10例、腺瘤恶变4例。有症状者247例,占72.2%。恶性息肉中年龄大于50岁者占78.6%,息肉最大径大于lcm者占91.7%,息肉为单发者占100%;而在非恶性息肉中分别为29.9%、13.2%、46%,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结论 胆固醇性息肉、腺瘤、腺癌是3种最常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对于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年龄大于50岁、最大径大于1锄的单发息肉是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无症状者,应综合分析、考虑手术。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已癌变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最佳治疗选择,回顾性总结了内镜诊断和治疗的314例腺癌性息肉中37例癌变息肉的结果。37例中为管状腺瘤癌变者25例(占8.9%),绒毛状腺瘤癌变者11例(占36.3%),混合性腺瘤癌变1例。18例仅行内镜下电切,电切后又追加手术8例,手术切除11例。分期为原住癌12例,早期浸润癌13例,浸润癌12例。19例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者3例(15.7%),包括1例绒毛状腺瘤恶变的早期浸润癌和2例浸润癌。认为除原位癌外,对电切后病理证实的早期浸润癌或浸润性癌,只要无手术禁忌,应追加外科手术治疗为妥。  相似文献   

12.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正光  刘萱 《中原医刊》2007,34(14):87-88
目的探讨大肠息内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2001年至2003年所做2016例电子结肠镜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2016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357例,息肉的检出率为17.7%,而腺瘤性息肉196例占54.9%,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恶变密切相关。绒毛状腺瘤在各类型息肉中最容易癌变。结论腺瘤息肉的恶变与其体积大小有关,体积愈大愈易恶变。结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结肠,且在取活检时注意选择息肉近腔面充血糜烂粘膜处取材及大息肉多块取材,且对所见息肉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13.
胆囊息肉样病变100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533例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中,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100例,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其次为胆囊腺瘤。20.0%病变合并胆石。100.0%胆囊腺瘤合并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组发病年龄以30-50%最多,性别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大肠息肉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育明 《广东医学》2006,27(8):1238-1240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45例大肠息肉病例的患者年龄、息肉大小、形状、部位、数目及病理类型。结果≤1.0cm的多为非肿瘤性的息肉,〉1.0cm的则多为肿瘤性息肉,息肉越大,恶变发现率越高;广基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最大(52.5%),半球型、亚蒂及带蒂息肉中以炎性多见(分别为53.3%,68.9%,62.6%);广基型息肉恶变发现率为15.6%,高于亚蒂和带蒂型息肉的0.0(P〈0.05);各种病理分型的息肉均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多发息肉的恶变发现率高于单发息肉(12.8%vs5.8%,P〈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临床特点不同,有助于初步判断息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23例,结果:全组病人23例,均有黑色素斑及多发肠道息肉,行选择性段切除+肠壁切开息肉切除19例,单纯肠管切开息肉切除2例,经肛门行直肠出血息肉切除1例,术后22例病理证实为错构瘤性息肉。复发小息肉经肠镜电灼烧7例,复发肠套叠二次手术者8例,仍有间歇腹痛者5例,结论: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为错构瘤性息肉,极少恶变,行选择性肠段切除+肠壁切开息肉切除,是目前Peutz-Jeghers综合征最简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205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病因依次为大肠癌(84例)、慢性结肠炎(46例)、大肠息肉(38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克隆氏病(1例)、肠血管畸形等病变(16例);未发现病变者(11例)。确诊率94.6%。大肠癌与大肠息肉均以左半结肠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79.8%和73.7%。11例息肉癌变,12例大肠癌同时合并有息肉。为防止息肉恶变,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应尽早行电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内镜下切除的216例胃息肉病例进行分析,以寻求胃息肉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16例胃息肉病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结果216例患者中,男性127例,女性89例,息肉检出率4.6%,息肉直径〈1.0cm占90.1%。胃腺瘤性息肉占7.6%,增生性息肉占胃良性息肉的90.8%.并发症中出血2例,占0.92%。结论内镜下息内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切除息肉防止恶变,避免剖腹手术,痛苦少.损伤小。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息肉潜在恶变及恶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瑾  林俊  张信美 《浙江医学》2007,29(8):795-796,799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EMP)的恶变率,进而探讨其潜在恶变及恶变的危险因素,为EMP的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707例经病理诊断为良性EMP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28例恶变的EM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对息肉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EMP的恶变率为0.54%,绝经(OR=4.048)、息肉直径(OR=3.980)、异常子宫出血(OR=4.121)是息肉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妇女息肉恶变危险性明显增加,绝经后EMP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在宫腔镜下作手术切除,而非绝经者若有异常子宫出血或息肉直径〉1.0cm,宜作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大肠息肉是大肠的常见病变,因其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科1994~1997年共收治大肠息肉及恶变患者共15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6例中男109例,女47例。年龄6~86岁,增生性息肉22例,炎症性息肉1...  相似文献   

20.
袁晓刚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40-641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253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占9.9%,炎性息肉占15.8%,幼年性息肉占2%,腺瘤性息肉占72.3%(其中管状腺瘤119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5例,绒毛状腺瘤29例)。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2例,恶变38例。结论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无明显癌变倾向,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息肉无论大小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