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学科的交叉渗透,“神经免疫调节学”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且备受关注。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生理学的认识和研究手段,而且对人类疾病的防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控作者已有综述,现仅就一些主要细胞因子在神经—免疫功能调控中的作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运动功能损伤大多阻断或干扰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本团队创新设计的多靶区磁刺激(magnetic stimulation, MS)技术通过刺激皮层和神经根,激活人体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目前已在科研和临床探索中取得初步疗效。机制研究涉及神经元的激活、神经传导、损伤区微环境的调节和基因调控等。然而,如何使MS技术在临床康复中实现更精准有效的神经修复,是神经调控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可能需要从神经环路重建和任务导向训练去突破。本专题聚焦“神经再生调控与康复”,旨在将神经再生与神经调控的理念运用于临床的康复治疗中,并为探索康复效果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有力依据。本述评将通过多靶区协同增强神经环路调控技术在神经环路重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开思考,建立更精准有效的MS创新技术与临床路径,以期推动神经调控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超声遗传学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手段。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可以被低强度的超声激活而开放,达到调节可兴奋性细胞活性的目的,避免高强度超声对组织器官可能造成的损害。本文着重介绍了大电导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双孔钾通道、Piezo等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在超声神经调控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以期为超声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胎盘、睾丸和肾上腺皮质产生,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活动。大量研究证实,雌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调控学习、记忆、情绪、情感以及发挥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近年来,有关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的经典理论受到质疑,新的学说陆续建立。本文将从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对神经保护作用的质疑、反思和展望四个方面,就最新有关雌激素在神经系统方面作用的争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肽类生长因子对神经系统发育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密切相关,在研究过程中要运用哲学原理作指导,充分认识肽类生长因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其受体及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实践的辨证关系,从单纯分析研究走向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邹建鹏  毕鸿雁  彭伟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48-1951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较多,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情绪及行为障碍、认知损害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参与度。神经康复介入可提高功能水平,减少继发损害,改善生存质量。目前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发展迅速,许多全新的康复干预理念得到应用。基于神经生理学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BS)近年来引起康复学者的关注。NBS选取大脑皮层相关功能区为作用靶点,通过电、磁刺激引起相关神经生理学改变,实现改善功能的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rTMS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产生感应电流,引起作用皮质区域神经细胞发生动作电位变化,促进皮质代谢和脑功能改善。tDCS将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通过电极作用于目标皮质区域颅骨上方,进而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生理活动,诱发脑功能良性改变。虽然二者具体刺激模式稍有差异,但都是通过微观作用实现大脑功能的整体改善,具有无创、安全性高、疗效好的特点,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NBS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康复中,已成为临床康复重要的干预手段之一。目前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较深入,临床应用研究已陆续开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NBS相关研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型神经刺激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临床对吞咽神经可塑性的认识,康复研究的重点也已经从吞咽生物力学的操作逐渐延伸至吞咽神经系统的调控上来。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的非侵入性脑部刺激技术,能够对神经可塑性的调节产生积极影响,因而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卒中后并发症的治疗,如卒中后认知、吞咽、运动障碍等。本文就中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亚精胺是一种天然多胺,在神经系统中具有调控突触可塑性、拮抗氧化应激、促进自噬的作用。该文就亚精胺神经调节和神经保护功能做一综述,旨在为探究亚精胺神经调节和保护功能的具体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科学,属于解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往的神经解剖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正常形态和结构。然而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不断创新和引入其它学科的先进技术,其内容已突破了仅以研究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为中心的范畴,以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与其它学科之间无法截然划分界限的程度,形成了新兴的综合科学-神经科学。本着重从神经解剖学的发展特点、当代神经解剖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当代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范畴和内容等三方面阐述了当代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其治疗是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尿路功能重建手术疗效不确切,目前保守治疗仍是首选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间歇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电刺激及神经调控等技术不断进入临床研究,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一些方法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标准方案。同时组织工程器官与干细胞移植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朱丽敏  何平 《医学综述》2007,13(13):970-972
众多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都有表达,升高或降低,且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及机制不一。对BDNF、TrkB在中枢疾病中的深入研究对深刻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We summarize here our experience in the neurophysiological and neuroimaging assessment of spinal and brain neuromodulation for pain relief. Techniques reviewed includ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s), nociceptive spinal (RIII) reflexes,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both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and to optimize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stimulation procedures. SEPs are especially useful in th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neuropathic pain, as they allow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unctional state of the dorsal column system. Patients with strongly abnormal SEPs due to ganglionic or preganglionic pathology are not likely to benefit from spinal (SCS) or peripheral (TENS) neurostimulation, because ascending fibers disconnected from their soma will undergo rapid degeneration and not be excitable.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nociceptive spinal reflexes yield objective data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neurostimulation on spinal circuitry. In our experience, the best clinical results are achieved in patients with preserved preoperative SEPs, in whom neurostimulation entails profound attenuation of nociceptive reflexes.PET-scan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recently been used to demonstrate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during new neuromodulation schemes such as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 for pain control (MCS). PET studies highlight the thalamus as the key structure mediating functional MCS effects. Thalamic activation would trigger a cascade of synaptic events influencing activity in other pain-related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anterior cingulate gyrus, insula, and upper brainstem. Th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and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neuromodulation procedures, guides clinical decision, and contributes to optimize patient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3.
Instrumentation for neuromodul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explosion in understanding how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works affords new opportunities to interact with the nervous system to compensate for dysfunction due to disease or injury. Neuromodulation is a term that describes methods that carry out that interaction based on principles of nerve cell physiology. There currently are two neuromodulation techniques used that require implantable devices-neurostimulation and implantable, chronic drug deliver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ices used for neuromodulation, the motivation for the different feature sets of the devices, and the physi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principles underpinning their use.  相似文献   

14.
肌肽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肌肽是一种由β-丙氨酸和L-组氨酸合成的天然二肽化合物,在动物体内广泛分布,如大脑,肌肉等。肌肽具有抗氧化、抗糖基化、清除自由基、调节生理pH值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肌肽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性疾病。深入研究肌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关系,研究和开发肌肽类药物,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神经调控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医学领域之一,调控技术种类激增,适应症不断拓展,全球已有数十万脑功能性疾病患者从中获益,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神经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神经调控的最佳靶点长期存有争议,缺乏可靠的疗效预测指标及术后程控模式繁琐、效率低等。相信随着医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及脑功能性疾病神经网络机制的逐渐揭示,未来神经调控技术将不断向个体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本文将回顾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就其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16.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机会性致病原虫,能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刚地弓形虫感染与精神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弓形虫感染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有关,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本文综述弓形虫感染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致病机制,通过相关致病机制的研究,期望能为临床治疗弓形虫感染导致的神经精神疾病提出新的治疗方向和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自身免疫病是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疾病。这类疾病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手段单一,最终结局各异,目前诊治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大数据技术、基因、蛋白组学及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对特定疾病寻找个体化生物标记,寻找治疗新靶点,最终实现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逐渐成为可能。本文将结合课题组已开展的工作,探讨中枢神经自身免疫病的精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CPP)是一类能够携带外源物质进入细胞的多肽,因其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和实用性,近20年里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CPP向体内和体外输送物质的方法逐渐成熟。在基础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的有用工具;在应用方面,CPP药物已进入临床前、临床Ⅰ和Ⅱ期试验,在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优势。本文对CPP的发展历程、分类、入胞机制和应用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介入医学是医学领域内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存在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介入放射治疗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主要是学科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介入诊疗技术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介入放射学科要强调创新;要重视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相结合研究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仍然是重中之重,针对该两大疾病的治疗技术及其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自然是未来的总体方向。管腔内支架(endoluminal stent,ES)作为介入医学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用于临床的历史不长,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该项技术无论在临床疗效与应用范围,还是在新型ES研制与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必将成为21世纪介入医学的研究热点。大力发展介入放射学是当今介入医学战略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