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仅7例源于胃者术前超声内镜考虑GIST,CDll7阳性100%(32,32)和CD34阳性75%(24/32)。肠GIST与胃GIST高度风险率分别为61.54%、26.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2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姑息性切除9例,根治性手术2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带瘤生存5例,死亡12例(37.5%),3例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例带瘤生存。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最终确诊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只有彻底切除肿瘤才有好的疗效,使用伊马替尼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8.1%),空肠7例(25.9%),回肠5例(18.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各3.7%)。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7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7.8%),恶性6例(22.2%)。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治疗的97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点、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97例原发GIST患者,其中58例胃间质瘤中,行胃部分切除44例、近端胃切除6例、远端胃切除5例、全胃切除1例、姑息手术2例;19例小肠间质瘤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7例、姑息手术2例;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姑息手术1例;6例结直肠间质瘤中,行结直肠部分切除5例、姑息手术1例;7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7.22%(7/97)。腹腔镜手术占6.19%(6/97)。结论 GIST发病部位多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肝脏是胃肠间质瘤常见转移部位,胃原发的胃肠间质瘤合并同期肝转移的病例少,外科治疗缺乏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8例胃原发GIST并同期肝转移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策略.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9(40 ~75)岁.原发肿瘤位于胃底者6例,胃体者2例.全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2例,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5例,新辅助治疗1例.中位随访时间19(9.5 ~38.4)个月.全组4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其中姑息性切除患者死亡2例,未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生存期9.5个月,行辅助治疗者15.6个月;根治性切除患者死亡2例,未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生存期17个月,行辅助治疗者18个月.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中位随访时间29(20.0 ~38.4)个月.结论 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同期肝转移治疗的重要手段,根治性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保障,外科切除联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8.1%),空肠7例(25.9%),回肠5例(18.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各3.7%).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7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7.8%),恶性6例(22.2%).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胃间质瘤9例均行手术治疗,近端胃大部切除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4例,胃楔形切除3例,肿瘤浸润行联合脾切除1例。姑息切除术1例。结果病检及免疫组化证实CD117及CD34均为阳性,S-100均为阴性,SMA2例阳性,均无淋巴结转移。平均住院时间(12±5)d,仅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切除。随访时间0.5~6年。死亡2例中肿瘤转移死亡1例,术后12月死于脑出血1例,余病例目前均存活。术后1年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康复1例。结论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CT有助诊断,病检及免疫组化可确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潜在恶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其中4例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需依赖病理结果,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级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的外科治疗和生存分析的研究,探讨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21例行肿物完全切除,主要为胃大切术和肠段切除术,11例行姑息切除或单纯活检术。3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取得部分缓解(PR),其中1例得以行手术治疗.对不同侵袭危险性病例各组以随访结果作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包括CD1l7及CD34免疫组化检查,并根据Fletcher标准进行肿瘤恶性分类判断。32例患者中3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96.87%,在随访的31例患者中12例死亡,死于肿瘤扩散、复发或转移;在肿瘤完整切除21例中7例复发,复发率33.3%,中位复发时间为手术后7个月。结论:GIST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结果;螺旋CT有助于术前诊断;Fletcher分类标准符合GIST的生物行为特性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伊马替尼的新辅助治疗给GIST的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斯润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2008,37(17):1974-197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广泛转移行活检术,余26例均切除。病理诊断良性3例(10.71%),潜在恶性10例(35.71%),恶性15例(53.57%)。随访时间4~96个月,2例出现局部复发再诊手术,6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服用甲磺酸伊马替民(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03年至2006年收治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胃切除2例;胃大部切除、胃部分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28例;肿瘤广泛浸润无法完整切除4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32例,CD34阳性2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和腹部肿块,确诊需依赖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关键是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对无法切除或有复发转移者可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安  朱冠保 《中外医疗》2010,29(9):38-3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收入的3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手术治疗,胃楔形切除13例,近端半胃切除16例,远端半胃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联合肝转移结节切除2例。9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其中包括2例肝脏转移患者并术后辅以局部介入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15例CD117阳性14例,93.3%为阳性。随访2~28个月,4例死亡,其余33例患者均尚健在。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的各种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有肝脏转移的GIST,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完整切除,术后辅以甲磺酸依马替尼,联合术中和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是治疗GIST伴肝脏转移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12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腹胀,消化道出血,12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6例,恶性5例,交界2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术后随访:良性GIST 6例,平均随访时14.3个月,4例无局部复发、转移,3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5例,平均随访16.2个月,2例局部复发再手术,2例肝肺转移,1例死亡.2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李敏  邹嫒  蒋朝阳 《四川医学》2011,32(1):100-102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价不同部位GIST的预后。方法对成都军区总医院2004年12月~2009年12月外科收治的73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电话或信件随访。结果 73例GIST术前无1例确诊。胃35例(47.9%),小肠14例(19.2%),其他部位24例。瘤体直径2~17cm不等,主向腔外生长的胃GIST和胃外(除直肠)GIST瘤体直径较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97.1%,CD34阳性率87.5%。8例首诊已出现转移,占总患者的10.9%。72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为完全切除,9例为姑息切除。术后随访时间5~60个月,总随访率95.9%(70/73),51例无瘤健在,7例带瘤生存,11例于术后2~20个月死亡。死亡患者主为胃外GIST,且为首诊转移者。结论 GIST术前确诊困难,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CD117和CD34是重要标志物。肿瘤的预后与其年龄、肿瘤直径、首诊转移和术后复发或转移有关。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高度恶性的GIST单纯外科治疗较综合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交界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6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其中4例再手术,2例正在口服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合理规范完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2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GIS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该组胃肠道间质瘤 2 5例 ,其中 14例位于胃 ;8例发生在小肠 ,其中 2例位于小肠系膜 ;结肠 2例 ;直肠 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 (占 6 4 % ) ;腹部包块 (占 2 4 % ) ;体检发现贫血 (占 8% ) ;B超检查发现肝转移病灶 (占 4 % )。术前均行内窥镜、B超及CT检查。术前仅 3例病理确诊 (占12 % )。均行手术切除 ,无手术死亡。其中局部切除 18例 ,7例扩大切除 淋巴结清扫。 2 1例患者获得随访 3~38 6个月 ,术后 1年内复发 7例 (其中肿瘤大于 7cm 6例 )占 33%。死于GIST 8例 (均为肿瘤大于 7cm及伴肝转移病例 )占 32 %。 4例患者术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格列卫 )辅助化疗 3~ 7个月 ,至今全部存活。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 ,术前确诊率低 ,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预后与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有关。治疗以手术局部切除病灶为主 ,有条件的患者建议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瘤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价不同部位GIST的预后。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01年12月到2007年12月外科收治的56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随访。结果56例GIST术前无一例确诊。肿瘤发生部位: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6例首诊已出现转移,其中5例为胃外GIST。10例呈明显浸润生长,其中9例为胃外GIS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97.1%,CD34阳性率87.5%。术后随访时间5~75个月,总获访率71.4%(40/56),28例无瘤健在,5例带瘤生存,7例于术后2~20个月死亡。死亡病例主要为胃外GIST,且为首诊转移或明确浸润生长者。结论GIST术前确诊困难,CD117和CD34是病理确诊的重要标志物。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式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相关。肿瘤的预后与其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及首诊转移有关。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高度恶性的GIST单纯外科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诊断及外科治疗的预后.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18例),消化道出血(6例),体检发现腹部包块(2例).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24±13)个月,2例死于肿瘤复发,中位生存时间17月.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术后配合格列卫靶向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到2008年8月间21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19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6例.结论 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