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宫内暴露于七氟醚对仔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性成熟Wistar雌鼠交配妊娠后取孕鼠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七氟醚组,每组4只。七氟醚组于孕19天时暴露于2.4%七氟醚6h,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组仔鼠在出生后第1天(PN1)、第14天(PN14)、第21天(PN21)海马CA1区caspase-3的表达情况。出生后32~37天对仔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测定其认知功能。结果出生后第1天,七氟醚组仔鼠海马CA1区caspase-3总光密度值(IOD)明显高于对照组仔鼠[(60309.6±6403.6)比(17680.5±9326.7),P0.05],出生后第14、21天,七氟醚组仔鼠海马CA1区caspase-3总光密度值与对照组仔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13.7±582.8)象素比(8503.2±2402.5)象素,(2046.0±62.7)象素比(4839.9±716.3)象素,P0.05]。七氟醚组仔鼠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仔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13.5)s比(80.7±19.1)s,(52.2±10.3)s比(41.0±19.7)s,(29.2±11.4)s比(28.5±15.3)s,(22.0±5.5)s比(19.2±6.7)s,(16.2±2.8)s比(20.3±4.8)s,P0.05],七氟醚组仔鼠穿越目标象限次数与对照组仔鼠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3±0.8)次比(8.2±3.0)次,P0.05]。结论孕晚期Wistar母鼠暴露于2.4%七氟醚对仔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呈"一过性损伤",并不会引起子代早期认知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小鼠不同年龄段内脏痛敏及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期小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MS)组和非母婴分离(NMS)组,MS组小鼠于出生后第2 ~ 15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NMS组小鼠不予处理;待小鼠成年后,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月龄)、中年组(10月龄)和老年组(18月龄),分别进行腹外斜肌放电实验和内脏痛阈检测实验,观察小鼠内脏痛敏变化。实验进一步将NMS组和MS组小鼠分别给予急性束缚应激2 h,分为NMS组、急性束缚应激组(NMS+R)、MS组和母婴分离+急性束缚应激组(MS+R),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焦虑样行为改变;NMS组和MS组小鼠进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结果 在20mmHg结直肠扩张(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显著升高[青年组(22.04±3.24)μv比(14.70±3.10)μv,中年组(19.22±4.60)μv比(13.79±4.24)μv,P < 0.05或P < 0.01];在40mmHg 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显著升高[青年组(35.56±3.32)μv比(24.11±3.29)μv,中年组(32.38±4.43)μv比(25.61±3.67)μv,P< 0.01];在60mmHg 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在青年组中显著升高[(47.16±4.24)μv比(36.96±4.63)μv,P < 0.01];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内脏痛阈阈值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显著降低[青年组(57.78±7.84)mmHg比(70.25±9.21)mmHg,中年组(59.79±9.07)mmHg比(70.00±6.32)mmHg,P< 0.05],表现出内脏痛觉高敏,随着小鼠年龄增加,内脏痛敏症状可缓解。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中,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在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和旷场总距离均显著减少[开臂次数百分比(34.84±5.78)%比(48.26±7.61)%,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20.72±4.66)%比(31.39±4.80)%,中心区域停留时间(25.50±8.15)s比(38.81±5.07)s,旷场总距离(21.77±2.41)m比(30.42±5.41)m,P< 0.01],表现出显著的焦虑样行为改变;给予急性束缚应激后,与NMS+R组相比,MS+R组小鼠在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和旷场总距离均显著减少[开臂次数百分比(29.39±2.57)%比(38.65±5.04)%,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15.53±4.80)%比(24.45±5.65)%,中心区域停留时间(20.33±4.98)s比(30.04±7.88)s,旷场总距离(18.57±1.68)m比(25.18±2.72)m,P< 0.05或P< 0.01],可进一步加重小鼠焦虑样行为;糖水偏好实验中,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糖水消耗百分比降低[(37.91±13.44)%比(55.64±21.41)%,P< 0.05],表现出显著的抑郁样行为。结论 新生期母婴分离能够引起小鼠成年后内脏痛觉高敏和焦虑抑郁样行为改变,内脏痛敏症状可随小鼠年龄增加而逐渐缓解,而对急性束缚应激的焦虑调节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特点为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突发、骤停、闪电、刀割、烧灼样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1].药物治疗效果差或副作用较大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的效果较好.本研究拟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肺结核患者肺组织常有渗出浸润、增殖纤维化或钙化、干酪样坏死等病变,导致通气血流比值失调、CO2弥散障碍,因而这类患者在单肺通气下行肺部手术时需密切监测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临床上常采用无创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进行监测。既往文献报道PaCO2与PetCO2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近年研究表明,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体位、二氧化碳气腹、单肺通气、创伤及肺组织病变等。本文通过观察PetCO2和PaCO2的变化,以期了解肺结核患者手术行单肺通气时PetCO2和PaCO2的变化及相关性,为临床提供通气维持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麻双腔气管拔管可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剧烈变化,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2003年10月-2005年10月,笔者观察了双腔气管拔管前静注艾司洛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老年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 monitoring,rSO2)进行监测,探讨术中rSO2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关系。 方法 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老年胸腰椎脊柱结核手术患者60例,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13例)和非POD组(47例)。另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老年胸腰椎脊柱结核手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每组30例。采用修订的谵妄评估量表评估POD,干预组患者根据术中rSO2值调整脑灌注量使左脑rSO2不低于术前值的20%。监测患者术前和术中左脑和右脑rSO2值。 结果 术前,2组左脑rSO2、右脑r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POD组左脑rSO2下降20%的比例(46.15%)高于非POD组(χ2=5.863,P<0.05),2组右脑rSO2下降20%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左脑rSO2、右脑r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干预组左脑最低rSO2[(68.08±6.68)%]高于非干预组(t=17.597,P<0.05),2组右脑最低r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D发生率(3.33%)低于非干预组(χ2=6.405,P<0.05)。 结论 老年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术中rSO2与术后POD发生有关,干预术中rSO2可有效降低术后PO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麻醉中并发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于麻醉中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24例次,给予胺碘酮150 mg缓慢静脉注射,然后100~150 mg以1~1.5 mg/min缓慢静滴,必要时重复,观察症状、心率、心律及QT间期变化,并与20例非麻醉患者对照比较疗效。结果麻醉组显效14例次,有效7例次,无效3例次。对照组显效11例次,有效6例次,无效3例次。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复律前后QT间期无明显变化。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麻醉中并发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气管导管拔除时可造成血液动力学的剧烈变化,单腔管拔除时心血管反应的防治已有较多研究,而有关双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研究较少.且双腔管的刺激较大,对拔管反应的防治更显必要.本研究观察了不同剂量的艾司洛尔对双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防治作用,旨在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早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组(地佐辛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芬太尼组),每组6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扩宫颈时、术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镇痛效果、清醒即刻宫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丙泊酚总用量、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各时间点MAP、心率、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术中镇痛效果优44例,良16例,芬太尼组分别为42、1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醒即刻视觉模拟评分、丙泊酚总用量、清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地佐辛组[23%(14/60)比8%(5/60),P< 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疗效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当,但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常用于缓解晚期恶性盆腔肿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其即时有效率约为70%[1-2].盆腔恶性肿瘤晚期常出现广泛的腹、盆腔转移,从而使得来自腹、盆腔内脏的伤害性神经冲动不能被单一的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所阻断.支配肝脏、胰腺、脾、肾、小肠和肾上腺等腹部内脏的自主神经纤维起源于腹腔神经丛.研究表明,腹腔神经丛毁损可有效减轻上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痛[3-4].本研究拟评价CT引导上腹下神经丛联合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晚期盆腔肿瘤患者癌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