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隔物灸的定义、分类、操作方法、适应证、灸具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蔡圣朝主任医师隔物灸治疗经验"进行了论述,认为继承与创新传统灸法和灸具是促进隔物灸发展的有效途径,并通过蔡老师隔物灸临床应用经验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隔物灸在保健和临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为今后灸具灸法研究及蔡圣朝灸法临床治疗经验的继承和总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艾灸、天灸、热敏灸、雷火灸、壮医药线点灸、线香灸疗法6个方面对近5年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近年来灸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从艾灸、壮医药线点灸、热敏灸、棉花灸等方面阐述了灸法对痤疮的临床疗效,以期扩大灸法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并为“热证可灸”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查阅涉及明代医家有关灸疗的医学典籍,参考现代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李时珍、杨继洲、龚廷贤、张景岳4位医家运用灸法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特色。灸法发展至明代已达到鼎盛,李时珍注重艾灸取材,杨继洲施灸步骤精密,着重灸后护理,龚廷贤选穴研精覃思,治法不拘一格,张景岳治验尊崇经典,均为明代灸疗极具代表性的医家。灸法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传统方法,其在明代时期得到了不断丰富,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灸疗体系,研究明代医家灸疗学术思想对现今临床开展灸疗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采艾编翼》是研究岭南针灸治疗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收录了大量民间医生的临证经验,注重灸法的实践运用,治疗选穴精当,辨证施灸,脉证合参,灸药并用,用通俗易懂易行的方式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及文献参考价值。文章总结概括了《采艾编翼》的用灸学术思想,并从选穴配伍、灸法顺逆、灸药并用、灸治儿惊、灸拔痈疽等五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采艾编翼》中灸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灸法重视不够,重药轻灸、重针轻灸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在对灸法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需要明确几点:①灸法是独立的治疗方法;②灸法不是艾灸;③灸法温通不等于温补。应重视灸法这个治疗手段,在改进灸具和灸法的同时,更系统的研究古医籍中灸法的应用,,临床上针、灸、药结合,三者或单用,或合用,总以取得最佳疗效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究,从禁灸部位、禁灸病候、气候环境、机体状态等四方面总结古今灸法禁忌的认知差异,探析禁忌原因,并从施灸顺序、灸量、灸法调护等三方面总结古今灸法的注意事项,提出灸疗时应因人而异,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8.
灸法主要是通过灸火的热力或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作用于人体腧穴,以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的目的。因其操作简便、用材廉价、疗效明显受到临床各科的广泛应用。笔者通过检索近10年运用各类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临床文献,总结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灸法类型及治疗效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和参考。结果显示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操作简便,用材廉价,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俊  魏军平 《中医学报》2020,35(1):11-14
"热证用灸"的思想基础上溯《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有灸法补泻理论;魏晋时期灸疗用于痈疽肿痛;隋唐时期"热证用灸"应用已从外科阳热痈肿疮疡拓展到内科急证、热证的治疗;宋金元时期"热证用灸"理论的愈加丰富,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清医家对前人"热证用灸"的理论和应用做了全面继承和总结,同时出现了灸、熨法和药末相结合的神灯照法、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提高了灸法用于疮疡肿毒的临床疗效;近现代出现了"热证贵灸"、灸感三相、腧穴热敏化灸、动力灸法、灯火灸、脐灸等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热证用灸"的规范化研究。一方面,历史上还有不少医家持热证禁灸的观点。"热证用灸"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总结,限制其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故在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应该求同存异,探索和总结其临床适应证。另一方面,随着灸法的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应用科学手段探究灸法疗效的客观化、规范化也越来越多,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热证用灸"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高崚  谢瑾  郭承  刘聪瑛  曾凡  林婷婷 《中医学报》2020,35(3):527-531
王执中对腧穴定位有独特的方法,认为取穴之要,"按之酸痛是穴"。王执中尤其重视灸法的应用,对灸法调养脾胃、养生保健尤为重视,并总结了灸调脾胃、艾灸养生、灸药并重等用灸经验。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的效果,探讨灸法的禁忌。王执中还特别重视火针与温针的应用,在治疗冷痹、脚疾、心痛、脾胃病、哮喘、腰痛、腹中冷气等疾病时,都用到火针与温针,且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新集备急灸经》见于敦煌遗书,是一部唐代灸法专著。其中所载灸法特色鲜明,与现代灸法有很多不同。文章通过详细分析《新集备急灸经》中灸法的应用范围、施用特色,并且对比《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的灸法与现代灸法在取穴、施灸部位、施灸次数、应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归纳出了《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灸法的十一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应用灸法治疗疾病的经验积累过程,这对于分析针灸的进化过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灸法作用的发挥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季节、一天内灸时的选择等)、灸法施行本身因素(灸温的设定、一次灸治的时间长短、治疗时所用灸量、皮肤刺激程度、灸治时间间隔、灸治疗程、灸时所选穴位、灸粉药物组成、灸治时形式选择等)、个体因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辨证分型等)等。以上因素均可对灸法疗效的发挥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且不同医家各执己见,未能得出统一结论,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临床灸法最佳疗效的发挥及其推广。今后可以以单一影响因素或几个关联性强的因素联合为变量,观察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程度,得出最佳灸法施行关键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九孔灸盒灸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九孔灸盒灸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结论九孔灸盒灸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灸法内容丰富,涉及各经脉灸疗所主治疾病、灸法的禁忌以及各类型疾病的灸法灸方。《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立足于经脉循行,在描述经脉循行路径的同时叙述每条经脉灸法所主治疾病。《脉法》则提出以灸导气进而治疗疾病,并提出了"脓不可灸"的观点。《五十二病方》与《杂疗方》两部方剂学著作,对于不同疾病的治疗提出了不同的灸疗方法。这些疾病多数集中于外科疾病,属于早期中医的外治法范畴。选用材料也多种多样,展现了先秦两汉时期外治法的多样性。《养生方》与《天下至道谈》两部养生与性医学著作,虽然现存的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灸法,但是根据残片内容以及其他内容判断,仍然可以看出灸法同样应用于房中养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浙派针灸流派灸法的学术发展脉络及技法特色。[方法] 通过研究浙江灸法发展史料,整理各流派传承家谱,探寻基于不同学术及地域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派针灸流派灸法学术分支。[结果] 浙派针灸流派灸法以严氏、施氏、高氏、罗氏传承脉络相对清晰完整,以化脓灸、温针灸、铺灸为特色,具有一脉相承、代有传人、法从典出、理源于经、融会贯通、守正创新的特点。[结论] 挖掘浙派针灸中的灸法分支,整理其理论来源、发展创新、技法要点、后世影响等,对扩大浙派针灸的治疗范围,推广浙江特色灸法的临床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静文  叶楚桥  田宁 《中医学报》2020,35(9):1863-1866
《灸不离宗赋》出自灸法专著《灸绳》篇,其中阐述的灸法对于治疗膝痹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首先,艾当为灸疗膝痹的最佳施灸材料,必须以艾为灸材;其次,必须保持传统的灸法形式,以传统悬起灸为首选的施灸方法;再次,必须选用正确的穴位进行施灸;最后,必须保证充足的灸量,方可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7.
罗萌萌  王海泉  程宽  尚颖  张亚薇 《中医学报》2019,34(11):2319-2323
灸法种类方法繁多,对人类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作出巨大贡献,并得到了丰富发展。施灸材料、施灸方法以及灸具的不断完善及创新,为现代医学提供多样化治疗。但灸法仍然存在局限性,传统灸法原始,痛楚较大且耗时耗力。艾烟气味芳香,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但是艾绒的燃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气质量,且长期暴露在艾烟环境下,容易出现咽痒、喉痛等症状。长期以来,针灸临床呈现出"重针轻灸"或"只针不灸"的趋势,灸法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独特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现代学者重针轻灸,学术理论及临床实验亦多是针刺研究,甚至将针灸默认为针刺,将针刺、艾灸混为一谈,究其原因虽多,但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及技术创新的落后是最主要的原因。无烟聚能灸顺应灸法的发展趋势,在灸具上进行了创新,使操作更简捷,其选择温和的隔姜灸,患者的依从性强,且防燃被服的设计更是突破性地解决了艾烟的问题,为患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相似文献   

18.
吴亦鼎,新安医家,咸丰年间皖之歙县人,著有《神灸经纶》。本文根据《神灸经纶》的内容对吴亦鼎先生的灸法思想总结如下:(1)针与灸各有优势,临床上应针灸并用,不可偏颇。吴亦鼎对施灸材料及点火材料有一定的选择,艾以3年陈艾为佳,火最宜取天上太阳之火。(2)明症辨经。运用经络理论分析记载疾病所属病机和症状,并辨证归经、指导取穴。同时穴有宜忌,明确提出了22个禁灸穴,15个慎灸穴。(3)热症用灸,从者反治。应用灸法治疗疮痈热毒,并认为在疮疡初起7 d之内,用灸法最佳。(4)危症可灸。灸有"回生之功",能"起死回生",从而治疗危重疾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主要有:病在三阴宜灸;阳热实证禁灸;病性寒者宜灸;先灸后药、灸药并用;单独施灸等。  相似文献   

20.
艾灸在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1治疗机制研究尚不完善。艾灸胃相关穴位可促进胃黏膜保护因子及抗凋亡蛋白的含量增加,抑制损伤因子及凋亡蛋白的产生,从而防治胃黏膜损伤。体液、内分泌、免疫等也是艾灸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其如何共同协作形成网络系统,发挥巨大疗效机制尚不完善,有待深度观察与研究。2关于艾灸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机制尚在细胞因子、蛋白层面,鲜有关于基因改变方面的研究,今后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为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新途径。3在灸量方面,虽有不少学者对其有所研究,提出影响艾灸量效关系因素,却无治疗有效病症的最佳灸量标准。今后临床中可进行关于不同人群、何种灸量可达到某种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从而总结出治疗不同病因造成胃黏膜损伤的最佳灸疗方案。4灸法方面,虽然方法众多,与其他疗法比较疗效确切,对各种灸法之间的比较很少,不同灸法之间疗效特异性不显著,不利于各种灸法之间灸效的判断及临床应用的选择,因而今后在研究中可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