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高压氧(HBO)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外伤后昏迷患者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BO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HBO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联合治疗组在HBO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GCS及CRS-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HBO组及联合治疗组GCS及CRS-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联合治疗组高于HB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HBO治疗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昏迷状态,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苏醒作用。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意识障碍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50 d后治疗组脑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节律增多,波幅增高。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速度及脑干听诱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0 d后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脑电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可能有促苏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选择性音乐治疗对脑外伤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促醒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脑外伤意识障碍患者进行分组干预,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呼唤反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对计数资料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  音乐疗法有助于提高脑外伤患者GCS评分,增强呼唤反应,改善BAEP结果,选择性音乐治疗效果更佳。结论  选择性音乐疗法能更好地发挥脑外伤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QEEG)δ+θ/α+β相对功率值、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作为评价指标,来观察声刺激对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20例为在康复科、神经外科病房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有长期固定护理人员,经过正规声刺激疗法治疗的脑外伤昏迷患者(声刺激组);20例为在重症监护室内、康复科及神经外科病房内,家属配合度一般,经常更换护理人员,未经过正规声刺激治疗的脑外伤昏迷患者(对照组)。入组后跟踪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δ+θ/α+β值有无差异。两组间除有无正规声刺激治疗外,余治疗无明显区别,且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外伤类型及病程等相匹配。结果:40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声刺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GCS评分明显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声刺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θ/α+β值明显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40例患者GCS评分为3~8分与δ+θ/α+β值呈负相关(r=-0.482,P=0.002,n=40),治疗后31例患者GCS评分为9~15分与δ+θ/α+β值呈负相关(r=-0.493,P=0.005,n=31)。结论:通过对δ+θ/α+β值及GCS评分的观察,说明声刺激法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定量脑电图(δ+θ/α+β值)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脑功能检测手段,对昏迷患者大脑功能状态的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20,(4):442-445
目的:探讨常规多感觉刺激疗法促醒治疗基础上,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20 Hz)治疗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88例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促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频率为20 Hz的rTMS治疗。采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残疾评分量表(DRS)评分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意识和功能恢复情况;测定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CRS-R评分明显提高,DRS评分明显下降,synek分级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CR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脑电图synek分级优于对照组,左耳和右耳部位BAEP的Ⅰ级、Ⅲ级、Ⅴ级、Ⅰ~Ⅲ级、Ⅲ~Ⅴ级波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促醒治疗联合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可更好的发挥促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手厥阴经电刺激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8例重症脑外伤昏迷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手厥阴经电刺激。在第1次治疗前,对两组病人均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itility index,PI)。检测结束后立即给以治疗组病人手厥阴经电刺激30 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行第2次检测。对比刺激前后即时的血流变化情况。每天给予手厥阴经电刺激30 min,持续电刺激1个月后再次进行相同指标的检测,比较检测结果。持续治疗3个月,对比治疗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结果刺激组患者手厥阴经电刺激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持续刺激1个月后,治疗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伤后3个月时,刺激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刺激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非刺激组。结论手厥阴经电刺激能提高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对于促进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苏醒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生命体征平稳0~24h)康复护理配合临床治疗对颅脑损伤继发脑损害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择140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损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方法,在患者病情平稳后即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包括良姿位摆放、促醒治疗、肢体和语言功能训练等,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措施.在入院前,康复后1个月,出院时三个时段对两组患者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损伤继发脑损害的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实现了对患者的治疗、康复、护理三位一体全面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讨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1例脑外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71).对照组患者采用脑室腹腔分流联合后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脑室腹腔分流联合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住院时间和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40.00%、23.94%),致残率小于对照组(35.71%、5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GCS评分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3.07±3.84)分、(30.30±3.57)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小于对照组[(14.35±2.75)分、(20.37±3.68)分],GCS评分大于对照组[(14.67±2.84)分、(10.49±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12.86%,2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外伤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曾美容 《中外医疗》2012,31(12):144-14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促醒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作为患者促醒的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促醒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GCS评分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加速患者苏醒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人,观察组予以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晚期介入康复治疗,分别探究两组患者14d、28d、42d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42d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1)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有利于改善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17-121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颅脑外伤(TBI)后昏迷患者的促醒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外科脑外伤后昏迷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MNES和tDCS,共治疗4周。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残疾评定量表(DRS)、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SEP)评估,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EP、USEP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BAEP、USE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能提高TBI后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改善预后,在此基础上,增加MNES联合tDCS的干预方案治疗效果更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患者72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治疗35d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1)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试验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的角色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GQOL-74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管患者实施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青  孙娟 《重庆医学》2024,(1):93-97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rTMS)联合多感觉刺激疗法(MSS)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PDOC)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该院收治的92例STBI引起的PDO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均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MSS+hrTMS)和对照组(常规治疗+MSS),每组46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2个月的脑电图检查结果、Glasgow昏迷量表(GCS)、残疾评分量表(DRS)、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以及干预后的促醒有效率。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脑电图等级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GCS、CRS-R评分升高,DR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GCS、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促醒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6.1%vs. 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TMS联合MSS改善STBI后PDOC患者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刘慧  叶玲  齐胤良 《吉林医学》2022,(2):323-325
目的:初步探究高压氧疗对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颅脑外伤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疗.比较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术后314天加醒脑开窍针法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治疗前后Glasgow昏迷评分(GCS)、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9%,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治疗组GCS、FMA、BI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术后3~14天加醒脑开窍针法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治疗前后Glasgow昏迷评分(GCS)、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9%,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治疗组GCS、FMA、BI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颅脑损伤术后昏迷超过7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脑损伤患者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GCS评分、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GCS和CRS-R评分分别为(11.01±1.19)和(8.62±1.34),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EEG以及BAEP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改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促进脑损伤术后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以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简式Fugl—Meyer(FM)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和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中神经电刺激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可能促苏醒作用机制。方法严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持续电刺激7天后,两组治疗相同。刺激一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伤后3月时的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并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E、NE、DA、β-EP等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持续刺激一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1±1.21)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1.99±0.64)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的β-EP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治疗组脑脊液中DA、NE、E在神经电刺激前后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确有促苏醒作用,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刺激后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