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通过对 5 7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及病理特点分析 ,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病理检查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5 76例大肠息肉中伴有不典型增生者 81例 ( 1 4.1 % ) ,癌变者 3 7例 ( 6.4% )。癌变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 ( 78.4% ) ,腺瘤息肉癌变率为1 6.3 % ,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 3 1 .3 % ,而炎性息肉癌变仅 1例 ( 0 .3 % )。大于 2 cm息肉癌变率为 3 1 .4% ,无蒂息肉癌变率达 5 7.1 %。因此 ,对较大、无蒂或腺瘤性大肠息肉 ,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杜小娟 《河北医学》2012,18(10):1356-136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各种病理类型与癌变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肠镜检查检出大肠息肉患者1578例,回顾性研究大肠息肉的发病年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与癌变因素.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2.72%,癌变率5.64%;不同年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8.250,P=0.016),中年患者检出率高;大肠息肉在直肠(32.00%)乙状结肠检出(35.80%)最常见,息肉直径≤1cm较常见(78.90%),在直径1cm-2cm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比最高(70.12%),形态研究发现无分叶状息肉较常见(80.04%);癌变因素研究发现老年患者(X2=10.070 P=0.002)、发生部位在直肠及乙状结肠(X2=0.843 P=0.016)、息肉直径>2cm(X2=114.173 P<0.001),分叶状息肉(X2=16.66 P<0.001)、三种腺瘤性息肉(X2=71.14 P<0.001)较其它因素癌变率显著增加.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临床特点明显不同;直肠和乙状结肠、分叶、腺瘤性、直径>2.0cm的息肉是发生癌变的高危因素;对大肠息肉须及时治疗,定期随访,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大肠腺瘤10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以探讨对大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近5年来本院经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大肠腺瘤1083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腺瘤大小以<1cm居多,主要分布在降乙结肠,67.6%为多发,1083例中发生癌变者23例,癌变率为2.1%.治疗手段主要有高频电切、EMR及手术.结论大肠腺瘤很常见,有恶变潜能,对其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势必会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次全大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5~2000年21例FAP患者行次全大肠切除术后残留结肠或(和)直肠的结肠镜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残留结肠、直肠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腺瘤复发,发生率100%;残留直肠内腺瘤生长较近端的残留结肠密集;1例术后4年直肠腺瘤癌变,累积直肠癌的发生率4.8%.结论:采用保留直肠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但有残留直肠息肉癌变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2.0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经结肠镜检出的 1 2 9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青中年组的 3 5 0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 2 9.9%及 2 3 .3 %,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 1 0 .0 %及 7.4 %(P<0 .0 1 ) ,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分布以左半结肠多见 ,但升结肠的癌变率明显高于其他结肠段 (P <0 .0 5 ) ,且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的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部位 (P <0 .0 1 )。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 ,占 76.4 %,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病理类型 (P <0 .0 1 )。 3 0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 ,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 (5 7.4 %)显著高于管状腺瘤 (3 .2 %,P <0 .0 1 )。息肉体积大 (>2cm)、基底宽、数量多 ,癌变率高。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 ,不管大小完整切除 ,定期随访 ,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研究大肠腺瘤发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免疫组化实验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纤维肠镜检查的13 1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检出大肠腺瘤3144例,82例行CEA组织化学染色,22例行电镜下观察,统计癌变例数,对CEA染色结果及镜下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大肠腺瘤总体检出率为23.9%(3144/13 167),癌变发生率为1.3%(40/3144),其中包括管状腺瘤癌变7例,绒毛管状腺瘤癌变10例,绒毛状腺瘤癌变23例;从CEA染色情况来看,正常肠黏膜和炎性息肉之间,正常肠黏膜、炎性息肉和大肠腺瘤之间,大肠腺瘤(管状腺瘤、绒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癌变组织(腺瘤癌变、腺癌)之间的阳性染色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肠腺瘤为癌前病变,不同类型的大肠腺瘤的治疗和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多方面的检查结果进行认真诊断,为临床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β-catenin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瘤癌变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β-catenin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瘤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正常大肠粘膜(NCM)、42例大肠腺瘤(CA)和19例大肠腺瘤癌变(CAC)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粘膜β-catenin蛋白表达位于细胞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瘤癌变组织的β-catenin细胞膜表达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细胞浆和细胞核异位表达明显增加.大肠腺瘤癌变组织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为89.5%,显著高于大肠腺瘤42.9%(P<0.01).大肠腺瘤组织β-catenin细胞膜表达缺失率为33.3%,大肠腺瘤癌变组织为42.1%.结论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大肠腺瘤癌变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内镜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339例大肠腺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有36例大肠腺瘤发生恶变,左半结肠腺瘤癌变率高于右半结肠,直径大于2 cm腺瘤癌变率高于小于2 cm者,多发性腺瘤癌变率高于单发;腺瘤表面炎症重、糜烂、分叶、无蒂者癌变率高于表面光滑、长蒂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于管状和混合性腺瘤,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的癌变率高于轻度、中度异型增生.对36例恶变的大肠腺瘤行早期内镜治疗,随访2年,32例痊愈,4例活检组织仍见恶变,均行外科手术根治.结论腺瘤的部位、大小、数目、腺瘤的组织学类型、异型增生程度和年龄是腺瘤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恶变腺瘤早期内镜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魏茂富  杨延莉 《罕少疾病杂志》2004,11(4):18-19,F002
目的 研究大肠腺瘤癌变肠镜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 对40例经肠镜活检及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分型进行探讨。结果 手术前肠镜活检大肠腺瘤620例(650个腺瘤),病理检查腺瘤癌变26例(26个),15例为腺瘤伴Ⅰ~Ⅲ级非典型性增生。手术后病理证实40例为腺瘤癌变。组织学分型以绒毛状腺瘤癌变为主(24例),其它为管状绒毛状腺癌(14例),管状腺癌2例。结论 大肠癌与大肠腺瘤癌变关系密切,大肠腺瘤无论体积大小均应尽早切除为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 (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 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 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 2.0 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脾理肠汤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在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后给予西医常规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服健脾理肠汤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中医证候评分、腺瘤数及腺瘤平均直径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半年及1年的息肉复发情况,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期间,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48例、对照组49例患者纳入研究。(2)术后1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9.17%,对照组为57.1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术后半年及1年,治疗组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大便习惯改变等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在术后1年的改善作用均较术后半年明显(P<0.05);而对照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虽较术前略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术后半年的大便性状外,治疗组对各项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术后半年及1年,2组患者的腺瘤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少,腺瘤平均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在减少腺瘤数和缩小腺瘤平均直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5)术后半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4.3%、8.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0.6%、10.4%,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肠汤在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方面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路亮  许建明  韦俊超 《安徽医学》2008,29(1):29-30,36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性腺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癌变21例,直径1.1-2.0cm及〉2.0cm的腺瘤癌变率高于直径≤1.0cm的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混合性腺瘤(P〈0.05)及管状腺瘤(P〈0.05),颗数≥3的腺瘤癌变率高于1颗及2颗的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颗数≥3的腺瘤为高危性腺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直径≤1.0cm腺瘤、管状腺瘤、1颗及2颗的腺瘤为低危性腺瘤,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大肠息肉20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敬飚  刘正金 《海南医学》2010,21(18):30-31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内镜下大肠息肉分布、病理特点和内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电凝电切术、钳切术或套扎术治疗的200例老年人大肠息肉患者的有关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男女比为2.5∶1,平均66.2岁,内镜检出率23.5%。临床表现为腹痛占42.0%,便血占18.5%;息肉单发者占57.0%,多发者占43.02%;息肉形态山田Ⅰ型占71.38%;息肉直径〈0.5cm占76.5%,〉2.1cm占1.6%;息肉分布在左半结肠占61.6%,其中乙状结肠占34.4%,直肠占27.1%;腺瘤性息肉占83.29%,炎症性息肉占4.83%,增生性息肉占11.46%,大肠腺瘤性恶变率为0.48%。结论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以腺瘤性息肉为主,恶变者主要为腺瘤性,但发生率较低。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最好行心电监护,定期内镜检查治疗为预防其癌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手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的术前评价,对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P)治疗腺瘤的切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残留率、局部复发率等进行总结.结果 2006-07~2011-07间确诊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27例.其中7例为单纯腺瘤,10例为腺瘤伴LIEN,6例为腺瘤伴HIEN,4例为腺瘤伴灶性癌变.术前进行评估,共筛选20例进行内镜下EP治疗.EP切除总有效率为95%(19/20),一次EP治疗成功率为75%(15/20);术后随访19例,时间8~72个月不等,平均24个月.术后发现残留2例(10%),复发2例(10%).出现并发症4例6次(20%);术中和恢复期并发症(<术后24 h):术中出现穿孔1例(5%),术后24 h内出血1例(5%),急性胰腺炎(轻症)2例 (10%);急性胆管炎1例(5%).迟发性和晚期并发症(﹥术后24 h):胆管塑形结石1例(5%).所有出现并发症患者均保守治疗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解剖部位特殊,该部位腺瘤外科手术复杂、创伤大、死亡率高.因此,内镜下手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P已逐渐成为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年龄与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病理类型、生长方式及生长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11日至2018年5月11日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1 0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范围不同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活组织检查,采用χ2检验对3组患者与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生物学特性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方面,不同年龄组均以<0. 5 cm为主,其次是0. 5~1. 0 cm,1. 0~2. 0 cm及>2. 0 cm息肉少见;3组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年龄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方面,均以管状腺瘤为主,绒毛状管状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及癌变较少见,各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年龄越大,绒毛状腺瘤及息肉癌变发生比例逐渐上升。不同年龄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生长方式方面,均以无蒂为主,有蒂次之,亚蒂及混合生长方式较少见,且年龄越大,混合生长方式比例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组大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部位方面,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主,升结肠及横结肠次之,各组发生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年龄越大,腺瘤性息肉在直肠及两个以上部位的发生比例逐渐上升,在乙状结肠中的发生比例逐渐下降。结论:年龄可影响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年龄层均以无蒂、管状腺瘤息肉为主,生长部位以乙状结肠及直肠常见;伴随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生长方式及生长部位出现一定趋势变化,癌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生存素(survivin)、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腺瘤、高危性腺瘤及癌变的腺瘤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OPN在大肠腺瘤癌变以及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2006年美国《大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诊断标准,对经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64例大肠腺瘤进行危险分层,选取78例大肠腺瘤组织蜡块,其中30例低危性大肠腺瘤,40例高危性大肠腺瘤,8例癌变的大肠腺瘤;另选取20例正常的大肠黏膜组织蜡块,利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survivin和OPN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suvivi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腺瘤、高危性腺瘤、癌变的腺瘤间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PN在正常大肠黏膜与低危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危性腺瘤和癌变的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5和P<0.01),而低危性腺瘤和高危性腺瘤OPN表达阳性率与癌变的腺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大肠腺瘤、高危性大肠腺瘤及癌变的大肠腺瘤中的表达逐渐升高,提示survivin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成为诊断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瘤癌变的一个参考指标。OPN在低危性大肠腺瘤、高危性大肠腺瘤及癌变的大肠腺瘤中的表达逐渐升高,提示OPN可能成为诊断大肠腺瘤癌变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术后内镜随访检查的临床意义,提高对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的重视。方法总结分析我院外科大肠镜室1984年1月~2004年1月间经内镜下摘除或行手术切除并获得大肠镜随访检查的657例大肠腺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腺瘤摘除术后3个月~20年共进行了3258次内镜随访检查,共发现腺瘤376例,总阳性率57.3%(376/657),其中遗漏腺瘤23.7%(89/376),新生腺瘤75%(282/376),复发腺瘤1.3%(5/376);腺瘤伴Ⅱ~Ⅲ级不典型增生65.9%(248/376),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2.4%(9/376);腺瘤直径2~30mm不等。结论应进一步提高大肠镜的诊断准确率和手术效果,术后定期内镜随访检查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9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5~2003年96例F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镜表现特征;回顾2001~2003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内镜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96例FAP患者中多数患者大肠内息肉呈密生型生长(52/96,54.2%),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密度呈中至重度,直肠腺瘤癌变率高(23/41,56.1%).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大肠内密集分布腺瘤性息肉是FAP特征性表现,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结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邓家征  申洋  邓宏 《中外医疗》2013,(22):32-34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该院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0岁以上者为老年组,60岁以下者为青中年组。比较两组患者息肉部位、大小与病理类型及癌变率的关系。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29.3%及25.2%,均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9.7%及6.9%(P<0.01)。两组左半结肠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右半结肠(P<0.05)。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占76.5%,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腺瘤性息肉。其中以管状腺瘤最多,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P<0.01),息肉体积大(>2cm)、基底宽、数量多,癌变率高。结论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患病率高,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发现腺瘤性息肉,不管大小,完整切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