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组(n=25)、对照组(n=20).造模组于腰4、5椎间隙钻孔,填入明胶海绵,在其中浸注H37Rv结核标准菌株混悬液0.1 ml;对照组浸注生理盐水0.1 ml.观察实验兔一般状况,并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评估造模情况;观察两组实验兔术前、术后(1、3、5、7、10、14、28、42、56 d)不同时间点ESR及CRP的变化规律;探讨ESR及CRP与兔脊柱结核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56 d造模组21只实验兔最终完成实验,对照组为18只.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评估:造模组脊柱结核造模感染阳性率为76.19%(16/21),造模阳性兔均至少符合一项造模阳性判定标准;造模组另5只造模阴性兔及对照组实验兔均无阳性发现.动态观察两组ESR、CRP的变化规律:造模组阳性兔体内的ESR、CRP变化规律与造模组阴性兔明显不同,而造模组阴性兔体内的ESR、CRP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造模组阳性兔术后ESR及CRP迅速升高,ESR术后第7 天达到高峰,CRP术后5 d达高峰,至术后42 d已趋于平稳,术后56 d处死动物时ESR及CRP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造模组阴性兔及对照组实验兔ESR在术后第7天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42 d已降至术前水平,CRP术后第3天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术后28 d降至术前水平;造模组阳性兔ESR、CRP达高峰时所测值及实验结束时(56 d)所测值均高于造模组阴性兔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所测值(P<0.05);绘制术后56 d时ESR、CRP与结核造模感染相关性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ESR为0.953,CRP为0.927,均显著大于0.5,以Youden指数最大的切点为最佳筛选点计算:ESR最佳筛选点为7.5 mm/h,CRP最佳筛选点为5 527.50 μg/L.结论 ESR及CRP可反映模型兔体内结核菌感染情况及病情进展,造模术后56 d检测值可作为筛选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cDNA3.1/hTM质粒转染表达的兔动脉损伤模型中的血栓形成情况。方法用注射式加压转染的方式对兔动脉壁转染pcDNA3.1/hTM质粒,再制造动脉损伤-阻滞模型,于术后3d、7d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活体吻合口内径和血流流速;再做病理切片H-E染色,计算血管血栓形成面积。结果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实验组动脉吻合口光滑,血流平稳;而空载质粒转染组和对照组动脉吻合口明显狭窄,血流紊乱,有"花色"血流。3d、7d时间点各组血栓面积分别为35%±15%、33%±17%(实验组);66%±26%、74%±21%(空载质粒转染组);62%±22%、73%±24%(对照组)。结论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基因可以明显减少动脉损伤-阻滞模型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分别采用导管捣碎抽出血块、球囊导管扩张术、机械性旋切导管血栓旋切术、狭窄段静脉支架种植术和下腔静脉滤器种植术等方法治疗。结果31例介入治疗术后3~36个月跟踪观察,治疗有效率为96.77%(30/31例),其中下肢功能恢复良好24例(77.42%),残留瓣膜功能异常6例(19.3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小鼠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56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1组、手术2组、内毒素+手术组。手术1组为结扎下腔静脉90%;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外,余操作同手术1组;内毒素+手术组和手术2组于术前2 h分别腹腔注射内毒素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余操作同手术1组。评估小鼠术前及下腔静脉狭窄术后一般情况,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和术后即刻小鼠下腔静脉周围结构及血管图像,术后48 h取材测定血栓长度、重量和形成血栓例数百分比作为评估DVT模型的定量指标。结果: 下腔静脉结扎术后总死亡率为25.0%,手术成功率为70.8%。术后即刻超声显示仍有静脉血流通过结扎点。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形成血栓,手术1组与手术2组血栓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2组相比,内毒素+手术组血栓长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重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小鼠DVT模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再次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例1病人因慢性排斥反应再次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行血栓取出、溶栓、再血管化手术.例2因胆管坏死再次行原位肝移植术, 术后发现下腔静脉狭窄,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结果例1术后彩超未能探及肝动脉血流.例2下腔静脉复通.结论慢性排斥反应再次肝移植利用受体肝动脉进行吻合,可能增加肝动脉血栓形成机会.预防的关键是重新选择受体肝动脉吻合支,第3次肝移植是优先选择方案.原下腔静脉吻合口关闭后若疑有狭窄可能,应于狭窄段近心端重新寻找吻合段.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腔静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小鼠下腔静脉深静脉血栓(DVT)模型,观察血栓形成后下腔静脉及血栓栓子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的表达及其与血栓栓子溶解的关系。方法 100只18~22g的昆明种小白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90),模型组采用神经血管钳钳夹联合结扎下腔静脉建立小鼠DVT模型。建模后将模型组分为DVT组(小鼠不加任何干预,n=45)和DVT+MIP-1α-Ab组(小鼠予以MIP-1α中和抗体持续腹腔注射7d,n=45),于2、4、8、12、21d5个时间点各处死8只,质量/长度比值比较栓子溶解程度,应用SYBR?GreenⅠ核酸凝胶染液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MIP-1αmRNA、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DVT组1只小鼠因严重感染死亡;模型组小鼠均有血栓形成。DVT组及DVT+MIP-1α-Ab组栓子质量/长度比值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缩小的趋势(P<0.05),相同时间点DVT组血栓栓子质量/长度比值减小更为明显(P<0.05);DVT组MIP-1αmRNA、蛋白随时间点的改变呈逐渐升高趋势,8d升至最高点(P<0.05),后呈逐渐下降趋势,DVT+MIP-1α-Ab组MIP-1αmRNA、蛋白表达亦呈上述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DVT组MIP-1αmR-NA、蛋白变化较为明显(P<0.05)。结论 DVT形成后MIP-1α参与了血栓栓子的溶解过程,MIP-1α中和抗体可阻断其溶栓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98例,其中31例在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术前术后正确的康复护理指导。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PE)的发生。31例患者术后经抗凝、溶栓治疗,术前、术后正确护理,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术后无肺栓塞及滤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且安全,正确的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8.
黄弘伟  王行海 《广西医学》2011,33(8):1019-1021
目的 观察TempofilterⅡ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方法 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均置入TempofilterⅡ型下腔静脉滤器,观察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4例均成功置入,留置时间5~81 d,平均32 d.出现滤器相关性并发症6例(17.6%),其中滤器移位2例(5.9%),腔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顺行法保留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胫后静脉顺行保留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59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左侧46例,右侧13例?起病时间0.5~21.0天,平均5.9天?采用超声多普勒或X线透视引导技术,穿刺患侧腘静脉/胫后静脉?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留置溶栓导管于髂股静脉血栓近心端,溶栓治疗3~7天,平均5.6天?合并髂/股静脉明显狭窄者结合球囊扩张技术?术后3~7天造影复查血管通畅度及调整溶栓导管留置水平?术后随访包括患肢周径?血栓复发和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术前经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52例,透视监视引导下穿刺7例,穿刺成功率100%?尿激酶总用量300 000 0~500 000 0 U?患肢肿胀于溶栓后第2~3天开始消减,第7天完全消退47例(79.7%),部分消退12例(20.3%)?38例辅助球囊扩张技术,髂/股静脉7天通畅率84.2%(32/38);21例单纯保留导管溶栓,髂/股静脉7天通畅率61.9%(13/21)?11例髂总静脉主干未复通,盆腔侧枝循环均开放充分?随访3~12个月,均无症状性复发,无肺动脉栓塞?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顺行法保留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总体疗效优良,技术操作相对简单,无严重并发症,是下肢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血栓性下腔静脉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例急性血栓性IVCS患者临床资料。行介入诊断同时行置管溶栓治疗。溶栓后第3、5、7天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根据血栓情况移动溶栓导管及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出院随访下腔静脉有无狭窄或闭塞。结果:2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栓全部溶解,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随访6~12个月,超声检查提示下腔静脉血流通畅良好,未见血栓形成。结论: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血栓性IVCS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收治的64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4年收治的68例为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PICC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1)穿刺静脉与血栓发生的关系。选择头静脉:观察组7例(10.3%),对照组28例(43.8%);选择贵要静脉:观察组61例(89.3%),对照组36例(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5例(17.9%);贵要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6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置管时间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置管2周: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0例(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2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导管尖端位置与血栓发生的关系。一次置管到位:观察组65例(95.5%),对照组53例(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调整后到位:观察组67例(98.5%),对照组61例(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调整后血栓发生例数: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PICC导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其发生与第一次手术时的手术方式有关,与脾切除术后的血液成分的改变有关、与手术创伤、手术技巧有关。早期诊断、及时而正确的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本文结果表明,术后较长期地口服抗凝、祛聚药可有效地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给予干效果。方法将脑血栓伴下肢DVT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监测患肢平面周径、消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48.94%)(P0.05),Fbg以及D-D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的平面周径(髌骨下缘15 cm以及髌骨上缘15 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患肢消肿时间和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有助于脑血栓患者下肢DVT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兔股静脉局部单纯注射脂多糖构建股静脉血栓造模探讨炎症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新西兰大白兔9只,于其股三角区局部分离股静脉,均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假手术侧。无齿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股静脉局部注入脂多糖、30 min后去血管夹、逐层缝合皮肤,并将实验兔分为外科小夹板固定组(n=5)和非固定组(n=4)两组。造模72 h后进行血管加压超声检测确定栓塞的情况,检测结束后处死兔,迅速取实验段的股静脉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除固定组1只兔于60 h后死于肺栓塞外,其余8只兔存活;血管超声检测8只兔实验侧可见明确的血栓形成,而对照侧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病理学HE检测显示所有兔的实验侧股静脉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和炎细胞浸润,除固定组1只兔未形成血栓形成外,8只兔实验侧均可见明显的血栓形成,而对照侧均未见血栓形成及炎细胞浸润。固定组与非固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血栓形成的最直接原因,股静脉单纯注射脂多糖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水蛭素 (rH)抗大鼠静脉血栓形成作用。方法 应用Reyers法将大鼠随机分为 7组 ,各组分别自舌静脉注入不同药物或同一药物不同剂量 ,结扎下腔静脉后 6h ,观察血栓形成和血栓干重 ,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随rH剂量增加 ,血栓形成和血栓干重呈下降趋势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rH具有较强的抗静脉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特型裁剪延伸大网膜治疗四肢深静脉血栓症、旨在介绍裁剪方法和临床效果,着重讨论了大网膜的局部解剖和裁剪体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经股静脉切开治疗对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40例治疗成功,37例髂静脉狭窄,10例放置支架;随访40例,3~32个月。33例患肢肿胀消失,6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1例球囊扩张复发。随访时血管造影20例,18例血管形态良好,2例呈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效果满意,多数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中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管管径、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超声诊断43例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经临床溶栓后复查得到证实,高频彩超可以显示血栓累及的范围、阻塞程度及治疗后复通情况。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  相似文献   

19.
文建峰  张阁  康昭  祁光裕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192-1193,119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诊治。方法:对15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占同期收治血栓病人的9.15%(15/164),所有患者均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5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随访3~18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多因素相关,围手术期应积极应对、处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绞股蓝总皂甙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绞股蓝总皂甙(Gypenosides,GP)灌服给药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GP(50mg/kg,100mg/kg,ig)对二磷酸腺甙(ADP)、花生四烯酸(AA)及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GP(FC100μg/ml,20μg/ml)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GP(100mg/kg,200mg/kg,ig)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体外动脉血栓及小鼠肺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找示绞股蓝总皂甙为一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