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许芬  陈元玉  郭华龙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37-2038
目的:探讨输液增温器、热水袋加温法在胃肠手术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将35例胃肠手术后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A组(n=17例)和B组(n=18例),A组采用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B组采用传统的热水袋加温法加温营养液,两组均利用重力法输注。结果:采用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比采用传统热水袋加温法加温营养液所引起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可减少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有利于EN的吸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伤患者两种不同管饲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伤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管饲方法的效果。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输入营养液时采用胃肠营养输注泵每日连续16小时输注,同时使用加温器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7℃ ̄40℃;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缓慢注入营养液的方法。两组均连续行肠内营养15天。结果观察组的呕吐、返流、误吸、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实施肠内营养时采用营养泵持续泵入并配合使用加温器保温的方法能有效降低颅脑伤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营养支持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合理性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GCS <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 [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B组 [完全肠内营养 (EN) ]、C组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 ) ,每组 15例。伤后 36~ 72h给予不同营养支持 ,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伤后 7天、14天时A、C组血清白蛋白 (ALB)、转铁蛋白 (Tf)、淋巴细胞总数 (TLC)、累积氮平衡优于B组 ,早期并发症少于B组 (P <0、0 5 ) ;14天时以上指标A、C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肠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是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流动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及肠内+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1周、第2周的临床效果和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肠内与肠外途经均能使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获得营养支持,PN+EN组第1、2周时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TPN组(P<0.05),且PN+EN组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PN组,预后亦优于TPN组。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流动期联合进行EN+PN联合应用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减少各种并发症和患者预后的改善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伤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管饲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70例重型颅脑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输入营养液时采用胃肠营养输注泵每日连续16小时输注,同时使用加温器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7℃-40℃;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缓慢注入营养液的方法。两组均连续行肠内营养15天。结果观察组的呕吐、返流、误吸、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实施肠内营养时采用营养泵持续泵入并配合使用加温器保温的方法能有效降低颅脑伤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贾青  石磊  李华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2):1546-1548
目的:研究精氨酸对重度颅脑损伤大鼠的免疫功能和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重度颅脑损伤大鼠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重度颅脑损伤后普通肠内营养支持(EN)组(B组)和重度颅脑损伤后EN+精氨酸(Arg)组(C组),每组10只。B组给予等量的酪氨酸,C组给予Arg 0.6 g.kg-1.d-1。早期(颅脑损伤后2 h)给予EN和EN+Arg,伤后9 d取外周血标本。采用吞噬白念珠菌计数法、链酶亲和素-生物素(SABC)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白细胞吞噬功能、T细胞表型CD4+、CD8+含量、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用透射比浊法、溴甲酚绿法、双缩脲法分别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的含量。结果:重度颅脑损伤后B组和C组大鼠免疫功能和蛋白含量均有下降。C组大鼠的CD4+、CD4+/CD8+细胞比值I、L-2水平、白细胞吞噬率都高于B组(P均<0.05),B组大鼠的血清PA、ALB、T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P均<0.05),C组大鼠的血清PA、ALB、TP含量接近A组(P均>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可导致大鼠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和蛋白代谢紊乱,富含精氨酸的肠内营养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和蛋白代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胃肠道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60例颅脑损伤病人根据GCS评分分重型组33例,特重型组27例,两组入院24~48h内鼻饲肠内营养液,观察鼻饲耐受量、过渡全肠内营养(TEN)时间、相关胃肠道并发症及第1、7、14天相关营养指标。结果重型组EN支持耐受好,大多数能实现TEN胃肠道并发症少且能纠正营养不良;特重型组耐受差,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高,营养不良难以纠正。结论EN胃肠道并发症与创伤严重程度、喂养速度、喂养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PN)与肠外营养(EN)支持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7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监测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氮平衡等营养指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费用。结果早期EN和PN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但PN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费用均明显高于EN组。结论PN与EN均能获得满意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疗效。而EN效果优于PN,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符合生理等优点,可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9.
重度颅脑损伤后病人肠内外营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肠内外营养结合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合理性。方法危重颅脑损伤病人5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9例,行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支持14 d;对照组27例,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14 d。于治疗1、7、14 d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时观察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糖、血红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5.068~87.65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结论重度颅脑损伤EN和PN结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治愈率、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立适康肠内营养(EN)支持的效果。方法将5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经鼻胃管管饲肠内营养制剂"立适康";对照组28例,管饲家庭自制流质饮食。比较两组患者EN前后体重(BW)、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变化及胃肠道反应。结果试验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适康肠内营养支持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方面优于家庭自制流质饮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合理使用营养泵及加温器输注营养液对减少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将68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0 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营养泵、加温器给予肠内营养液,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重力滴入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营养管堵管及血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过程中,对照组中10例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5例出现营养管堵管,经处理后再通;8例出现血糖代谢紊乱,经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营养管堵管及血糖代谢紊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应用营养泵及加温器经营养管持续泵入恒温的营养液较重力滴入营养液可减少胃肠道并发症、营养管堵管及血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阶段给予不同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EN),对照组于伤后进行全肠外营养(PN),一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EN).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伤后24小时,和第7天的体重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变化差异性不显著;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糖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期间费用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分阶段给予EN联合PN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ICU内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 肠外营养(PN)组(28例)和PN组(28例),EN PN组伤后即实施PN,入院后早期(24h)开始应用EN,并逐渐加量,不足部分以PN补充,PN组伤后即实施PN,期间监测两组病人的上臂肌围、血糖、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 PN组在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方面优于PN组(P<0.05),EN PN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PN组(P<0.01),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早期EN PN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影响及合理性.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EN+ PN组)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各30例.EN +PN组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行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支持,8天后转为全肠内营养支持.PN组在整个治疗期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第2、8、14天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结果 从第8天起EN+ PN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平均高于P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 PN组在降低并发症和降低住院费用明显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符合患者的病理、生理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合理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N+PN)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时间超过1周的患者随机分为EN+PN组与肠内营养组(EN组),每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胃肠道功能紊乱、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治疗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EN+PN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EN组,EN+PN组胃肠功能紊乱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EN组(P<0.05);治疗6个月后EN+PN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EN组(P<0.05)。结论早期EN+PN联合营养支持能更好保证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的营养供给,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减少消化道功能紊乱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加温器夹持位置对肠内营养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中抽取的50例患者均选自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测量距鼻孔100 cm位置处的肠内营养液温度,观察组测量距离鼻孔60 cm处的肠内营养液温度,比较两组患者胃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和8%,对照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和32%,两组数据经过比较后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距离鼻孔60 cm处放置加温器,小时流速为120 ml,相当于肠内营养液温度调整至37摄氏度,能够将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化自配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个体化自配肠内营养液组(A组,50例)、商品营养液组(B组,46例)和普通流质组(C组,46例).A组给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营养科配制的营养液,按临床需求供应4-6次/d;B组给予瑞代,用量遵循使用说明及临床实际需求;C组给予家属自备的营养物(普通流质饮食),根据患者需要,进食4-6次/d,3组间其他治疗措施相同.比较各组患者近、远期的营养状况及临床并发症和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C组的上臂围及上臂肌围均显著低于A、B组(P值均<0.05),C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运铁白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A、B组(P值均<0.05),B组给予营养液15 d的成本显著高于A、C组(P值均<0.05).住院期间,A、B组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泻及褥疮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值均<0.05),A、B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0%、80.4%,显著高于C组的60.9%(P值均<0.05).结论:个体化自配营养液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临床预后,且价格适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肠内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制剂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4名颅脑损伤患者分为Gin强化组和常规EN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及支持后14d营养指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Gln强化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常规EN组,预后好于常规EN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均少于常规EN组。结论谷氨酰胺强化型肠内营养治疗可增强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治疗的效果,减少与肠内营养有关的并发症及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GCS≤ 8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32例 ,早期肠内营养 ;B组 36例 ,早期全胃肠外营养。两组营养支持均在伤后或术后 2 4小时开始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 ,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EEN组的营养状况优于TPN组 ,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TPN组 (P <0 .0 5) ,预后亦较TPN组有明显改善 (P<0 .0 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张丹 《中原医刊》2014,(11):102-10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6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A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B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两组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状况比较,A组白蛋白( ALB)及总蛋白(T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