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屈伸患者膝关节时双侧大腿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运动控制障碍的康复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 方法 使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检测正常对照组35例健康人和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35例患者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肌电信号变化,观察在膝关节屈曲和伸展状态下均方根值(RMS),协同拮抗率(CR)的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在膝关节伸展状态下时,健侧与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健侧与患侧CR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患侧的RMS值及CR均小于健侧(P<0.05)。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时,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及健侧(P<0.01);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CR大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股内侧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及CR均小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表面肌电图技术可以实时定量评价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控制障碍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为制定康复方案及预后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科学性的治疗及评价痉挛性偏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传统康复疗法和膝关节控制训练疗法共进行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定及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痉孪指数显著降低, 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侧膝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降低,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 且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对提高脑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减轻患侧下肢的肌张力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康复疗法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MOTOmed智能运动功能对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下肢伸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运用表面肌电记录下脑卒中患者休息状态下患侧股直肌、小腿三头肌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均值,测试3次,取平均值。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治疗组休息状态下患侧股直肌、小腿三头肌的RMS均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物理治疗结合MOTOmed训练更有利于降低痉挛患者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脑梗死常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但研究尚少,且评价方法有待补充。目的 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部的90例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靳三针组、镜像组、靳三针+镜像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靳三针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靳三针治疗,镜像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膝关节镜像训练,靳三针+镜像组则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靳三针治疗和膝关节镜像训练。三组均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4周。采用s EMG评估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MS)]和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镜像组与靳三针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4周后RMS、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靳三针+镜像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训练,探讨其对偏瘫下肢康复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PNF训练,于康复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l-meyer评定法评定2组患侧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利用PNF模式及拮抗肌逆转等技术,有利于降低痉挛、促进分离动作的出现,提高了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痉挛型偏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对比两组治疗3、6、9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88)、偏瘫分级(Brunnstrom分级)、社会生活能力(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即SM量表)、肌力和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CIMT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偏瘫分级、患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情况,并且还可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肌筋膜松解术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PF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超短波联合PNF治疗,治疗组采用肌筋膜松解术联合PNF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4次,连续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随访1个月后比较2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以及臀大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结果 治疗6周及随访1个月后2组VAS评分明显降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臀大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表面肌电MF值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筋膜松解术联合PNF可减轻PFPS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且短期内效果维持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恢复期卒中偏瘫患者膝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大腿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及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月5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21例脑卒中患者和1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在膝关节屈伸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VM)、股直肌(RF)、股外侧肌(VL)和股二头肌(BF)sEMG信号,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计算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a)、膝关节屈伸力矩值及与BBS的相关性.结果 患侧伸屈膝时VM、RF、VL及BF的RMS值[分别为(136±63)μV,(107±24)μV,(154±19)μV,(91+63))μV]小于正常对照及健侧RMS(P<0.05),患侧屈膝CR值(43%±13%)大于健侧(37%±20%)及正常对照(32%±10%)CR值(P<0.05);患者BBS评分与患侧RF的RMS值呈正相关(r=0.53,P=0.01),与患侧BF的RMS值呈正相关(r=0.51,P=O.02).与患侧下肢伸屈膝CR值呈负相关(CR_伸=-0.59,P=0.005,CR_屈=0.41,P=0.046).结论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双侧大腿前后肌群收缩功能及肌力均下降,患侧大腿伸肌痉挛仍存在.康复训练除抑制偏瘫肢体伸肌痉挛外,还应注重双侧大腿肌群尤其是患侧RF及BF力量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和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樊留博  刘素芝  刘莹莹  卢战  刘宝华  唐艳  金欢欢 《浙江医学》2015,37(20):1658-1660,1663
目的 观察应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Barthel指数评定,监测患侧大腿主动肌、拮抗肌的sEMG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提高,CSI和N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拮抗肌群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膝关节拮抗肌群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协同收缩率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膝关节控制训练能降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张力,提高下肢协调性,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超声弹性成像观察微血管减压术前后面肌弹性变化对面肌痉挛患者预后影响。方法使用超声弹性成像观察正常对照组(n=30)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航空总医院行微血管解压术面肌痉挛患者(n=25)眼匝轮肌和咬肌弹性变化,以抽搐部位分为左侧面肌痉挛组10例,右侧面肌痉挛组15例。观察术前1 d和术后1周面肌弹性变化对患者预后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眼匝轮肌和咬肌左右对比应变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面肌痉挛组左右侧对比眼匝轮肌纵切应变比,术前下眼睑(P=0.003)、术后上眼睑(P=0.00)及术后下眼睑(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侧面肌痉挛组左右侧对比眼匝轮肌纵切上术前下眼睑(P=0.00)和上眼睑(P=0.02)、术后上眼睑(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术前面肌痉挛组与正常对照组在眼匝轮肌上眼睑及下眼睑纵切应变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侧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面肌痉挛组眼匝轮肌术前术后自身未痉挛侧同侧对照、咬肌左右、术前术后未痉挛侧及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疗效:完全缓解12%(3/25),明显缓解60%(15/25),部分缓解20%(5/25),无效8%(2/2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实时定性评价眼匝轮肌和咬肌弹性变化,可作为其术后预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神经入肌点和肌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特征和肌梭分布,测定神经人肌点。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成人男性尸体股四头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成人男性尸体股四头肌肌梭分布。结果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肌质量分别为(158.7±10.5)、(351.5±66.8)、(521.9±72.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温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给予温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采用Ashworth量表评估肢体痉挛状态,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及SIS 310各项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电针治疗相比,温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针刺、推拿分别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及Ashworth、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针刺组(40例)、推拿组(30例)和康复组(30例)。其中康复组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推拿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推拿治疗。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下肢Ashworth、ADL和ND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康复组(63.33%, 19/30,χ2=10.513,P<0.05);但康复组与推拿组(86.67%, 26/30)、推拿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3组患者上、下肢Ashworth评分、ADL评分及N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2、0.118、0.025、0.002,均P>0.05);相较于治疗前,3组治疗后上、下肢Ashworth及NDS评分均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升高,且康复组、推拿组、针刺组依次更优(F=16.303、21.294、18.291、36.720,均P<0.05)。  结论  针刺和推拿分别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且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效更佳,可有效缓解肢体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挛三针为主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靳三针”中“挛三针”为主穴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方法将110例符合诊断标准,发病在14~365 d 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挛三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各55例。观察受试者治疗前、治疗7、14 d 后四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改善,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四肢运动功能评分值均有所提高(P <0.01)。以治疗组(挛三针组)评分值改善最大(P <0.05),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改善值相当(P >0.05)。结论以挛三针为主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中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使用脑卒中偏瘫患者相应基本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的动功能,值得推广及使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晚期膝关节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如何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提高膝关节功能,对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推拿康复对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影响。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研究病例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和上海市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2010年6月~2011年9月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将66名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推拿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continue passivemotion,CPM),推拿组行CPM结合推拿康复,共治疗4周。 主要结局指标:在术前和术后4周,采用美国Western 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问卷进行评分,采用等速肌力下表面肌电图测试来评价早期推拿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生物电特性。 结果:经过4周的推拿综合康复干预后,推拿组的WOMAC问卷评分较对照组下降(P〈0.01);推拿组股直肌、股内侧肌表面肌电图中位频率、积分肌电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 结论:推拿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恢复,通过提高股四头肌肌电募集水平,延缓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观察组双侧上肢及对照组一侧上肢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3 s峰值的均方根值(RMS);计算出协同收缩率(CR).统计分析观察组健侧、患侧上肢与对照组间RMS及CR的差异.结果 ①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RMS: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IVC屈肘CR/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为22.48±8.78/34.38±19.27、观察组健侧上肢为17.53±7.81/18.18±7.98、对照组为12.41±5.06/13.66±3.73.MIVC屈肘C/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及健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均明显受损,且患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