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表面肌电特征,为脑卒中上肢康复治疗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例,通过表面肌电采集患侧和健侧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并对患侧和健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间的RMS值(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MIVC运动中测得的RMS平均值和最大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和健侧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的RMS值平均值和最大值均明显高于肱桡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卒中可导致其患侧MIVC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肱二头肌在屈肘肌MIVC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恢复期卒中偏瘫患者膝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大腿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及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月5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21例脑卒中患者和1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在膝关节屈伸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VM)、股直肌(RF)、股外侧肌(VL)和股二头肌(BF)sEMG信号,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计算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a)、膝关节屈伸力矩值及与BBS的相关性.结果 患侧伸屈膝时VM、RF、VL及BF的RMS值[分别为(136±63)μV,(107±24)μV,(154±19)μV,(91+63))μV]小于正常对照及健侧RMS(P<0.05),患侧屈膝CR值(43%±13%)大于健侧(37%±20%)及正常对照(32%±10%)CR值(P<0.05);患者BBS评分与患侧RF的RMS值呈正相关(r=0.53,P=0.01),与患侧BF的RMS值呈正相关(r=0.51,P=O.02).与患侧下肢伸屈膝CR值呈负相关(CR_伸=-0.59,P=0.005,CR_屈=0.41,P=0.046).结论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双侧大腿前后肌群收缩功能及肌力均下降,患侧大腿伸肌痉挛仍存在.康复训练除抑制偏瘫肢体伸肌痉挛外,还应注重双侧大腿肌群尤其是患侧RF及BF力量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和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恢刺结合麦粒灸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屈肌表面肌电及双上肢F波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恢刺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rating scale,FMA)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以及患侧上肢F波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MAS得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较试验组更高(P0.05)。伸肘时,试验组患者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 EMG)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屈肘时,试验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i EM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上肢F波的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波波幅和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恢刺结合麦粒灸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增加患者肌力,提高患者表面肌电值,改善患侧F波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时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特征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上肢各部位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最大等长收缩时的sEMG信号、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结果 观察组伸屈肘CR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屈腕时BB、TB、D,屈肘时FCU、BB、D,伸肘时FCU、TB、D及肩外展时BB的共激活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多以屈肌痉挛模式为主,建议在康复治疗期间应重视抑制屈肌痉挛,以改善上肢肌肉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双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共选取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运动想象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三组患者均根据自身肢体功能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治疗,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健侧肢体训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的RMS、MF、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结论运动想象联合双侧训练能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107-111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Wii游戏训练方案结合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7例,随机分成实验1组(n=19)、实验2组(n=19)和对照组(n=19)。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实验1组另外增加虚拟现实Wii游戏训练;实验2组增加常规作业疗法,共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和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表面肌电图测定患者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比较三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FMA-UE评分、Brunnstrom评分及患肘屈曲肱二头肌CR、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Brunnstrom评分、患肘屈曲肱二头肌C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实验2组与对照组FMA-UE评分、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实验2组均高于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FMA-UE评分、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Wii游戏训练结合常规物理治疗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改善患肘屈伸运动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屈伸患者膝关节时双侧大腿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运动控制障碍的康复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 方法 使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检测正常对照组35例健康人和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35例患者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肌电信号变化,观察在膝关节屈曲和伸展状态下均方根值(RMS),协同拮抗率(CR)的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在膝关节伸展状态下时,健侧与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健侧与患侧CR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患侧的RMS值及CR均小于健侧(P<0.05)。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时,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及健侧(P<0.01);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CR大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股内侧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及CR均小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表面肌电图技术可以实时定量评价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控制障碍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为制定康复方案及预后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对其健患两侧腰背肌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且有典型偏瘫步态的脑卒中患者46例,运用抽签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在为期两周的试验时间里,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治疗和理疗缓解腰背肌肌张力,观察组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不做处理.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健患侧腰背肌进行表面肌电分析并记录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善偏瘫步态能降低脑卒中患者腰背肌的肌张力,提高健患两侧腰背肌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 选择60例CMT患儿作为CMT组,并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左CMT组和右CMT组,另以1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在5个体位(仰卧中立位、颈部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下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肌电信号,进行时域均方根值(RMS)分析.结果 仰卧中立位时,CMT组患侧胸锁乳突肌的RMS值为8.7±4.4,低于健侧的16.3 ±6.4(t=11.118,P<0.01).颈部旋转和侧屈时,CMT组患侧胸锁乳突肌的RMS值低于健侧(P<0.05);CMT组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明显增加,但患侧增加的RMS值明显低于健侧(t=6.239,P<0.01).仰卧中立位时,对照组左侧胸锁乳突肌的RMS值为13.1 ±7.1,右侧为12.7±6.8,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旋转和侧屈时,对照组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也均增加,但两侧增加的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面肌电信号检测显示CMT患侧肌肉运动单位激活、募集和参与活动的数量较少,肌肉兴奋性差.左CMT和右CMT患儿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量针刺对偏瘫屈肘痉挛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随机分为低频捻转针刺组和高频捻转针刺组,每组28例。两组均所取穴位相同,患侧上肢臂臑、臑会针刺时斜刺进针1.5~2 cm,以针至肱三头肌肌腹为度,得气后进行捻转手法操作。低频捻转手法针刺捻转频率每分钟50~60转、捻转幅度360°~720°;高频捻转手法针刺捻转频率每分钟180~240转、捻转幅度90°~180°,两组均操作2 min,留针20 min,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不进行手法操作。针刺前、针刺2周(5次/周)后分别测定痉挛肌肱二头肌肌腹处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及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在RMS值及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经两样本均数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针刺治疗2周后两组RMS值与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高频捻转针刺组RMS值与低频捻转针刺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高频率、小幅度捻转针刺能更好地降低痉挛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 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分为A组31例、B组32例,A组采用Bobath技术、电针和中频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三维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步长)和患侧腓肠肌和胫前肌在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表面肌电参数[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EMG)、协同拮抗率(CR)]。结果治疗前,两组所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RMS、iEMG、CR和B组的步长均较前改善(P<0.05);与A组比较,治疗后B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神经节苷脂联合Bobath技术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各项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刘叶 《中外医疗》2016,(5):96-97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近2年间(2013年4月—2015年4月)符合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实施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在静态肌电值、动态肌电值、BI及FMA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偏瘫,有效的改善了偏瘫患者的上肢肌肉功能,效果显著,现已成为临床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电针和温针灸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简称电针组)30例和温针灸治疗组(简称温针灸组)31例。2组均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电针组同时给予电针治疗,温针灸组同时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三维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步长)及患肢腓肠肌和胫前肌在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aximal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状态下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 EMG)、协同收缩率(CR)等指标。【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三维步态参数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和步长等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且温针灸组在改善三维步态时空参数方面均优于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MIVC状态下的腓肠肌和胫前肌的i EMG、RMS和足背伸CR等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且温针灸组在改善MIVC状态下的腓肠肌和胫前肌的i EMG、RMS和足背伸CR方面均优于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与电针相比,温针灸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常健康人肘管内部结构组织高频超声的回声表现,建立正常人肘管相关结构超声测量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130例受试者行肘管高频超声检查。分别于伸肘位及屈肘位观察尺神经和弓状韧带的形态、大小、解剖关系及回声表现;屈肘时观察尺神经与肱骨内上髁的关系;分别测量伸肘位时弓状韧带的厚度、肘管的宽度和深度,并测量不同肘位下尺神经的横截面积。结果①高频超声能横向和纵向显示尺神经和弓状韧带。②尺神经达到或超过肱骨內上髁的顶点,本研究尺神经脱位的发生率为8.5%(11/130)。③伸肘位及屈肘位肱骨内上髁处尺神经的横截面积分别为(6.68±1.57)mm2、(5.60±1.45)mm2;弓状韧带的厚度为(1.14±0.26)mm;肘管的宽度及深度分别为(7.66±1.30)mm、(17.69±2.81)mm。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显示肘管内尺神经及弓状韧带的形态、大小及其解剖关系,并能测量尺神经及相关结构的径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电触发生物反馈治疗对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653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n=257)和治疗组(n=396)。2组患者均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又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n=275)及肌电触发电刺激反馈(MTB)治疗(n=121)2个亚组,于病情稳定48 h后进行瘫痪肢体生物反馈治疗。所有病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及治疗结束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患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前NIHSS、FMA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中2亚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与NMES组比较,MTB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提高(P<0.05)。结论: 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瘫痪肢体进行早期生物反馈训练康复治疗能促进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中MTB疗法疗效优于NMES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痉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痉挛缓解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均更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缓解脑血管病后的偏瘫痉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屈伸法和拔伸法在膝骨性关节炎(KOA)屈伸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基础推拿治疗后,分别用屈伸法和拔伸法治疗,通过膝关节自主屈伸角度变化、KOOS评分量表积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膝关节自主伸直、屈曲角度比较,组内和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KOOS量表评分比较,组内和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伸法改善KOA屈伸功能障碍疗效优于拔伸法,是临床治疗KOA屈伸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康复治疗前后肢体硬度变化对痉挛性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测2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2013年7月—2015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20例患者(观察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弹性变化,观察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痉挛下肢肌肉弹性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健侧与患侧纵切应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纵切应变均升高(P<0.01);治疗4周后观察组痉挛侧膝关节屈曲状态下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纵切应变比治疗前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纵切应变下降(P<0.05),但股二头肌纵切应变无明显变化(P>0.05),当膝关节伸展状态下膝关节观察组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应变率比检测及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但患侧股二头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脑卒中后痉挛下肢肌张力变化,可作为其康复预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