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目的探讨DSCTA(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检查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endovascular stent-graft exclusion,EVE)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86例患者经DSCTA检查诊断为AAA,其中16例肾下型患者EVE术后行DSCTA随访。在工作站上完成患者的图像后处理及分析工作,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等。AAA患者重点观察AAA的类型、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并按照腔内隔绝术的要求对肾下型AAA进行相关参数测量并分型;行EVE治疗患者重点观察AAA的转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86例患者包括4例肾上型、82例肾下型。2依据腔内隔绝术的要求,82例肾下型患者分为Ⅰ型9例、ⅡA型6例、ⅡB型12例、ⅡC型42例、Ⅲ型13例。3DSCTA图像能准确显示每位患者瘤体的形态、部位、大小,与主动脉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及附壁血栓,能准确测量AAA的相关数据。416例EVE治疗患者术后AAA均不同程度缩小或保持稳定,支架覆盖区支架外瘤体均基本血栓化、内膜下未见血栓形成。12例腹主动脉内支架形态正常、4例支架稍变形。所有患者均未见支架内漏发生。结论 DSCTA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且无创等优点,可以作为AAA诊断与监测、术前评价及EVE术后随访的重要影像学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8月共收治13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入院初始均采用降压、止痛、镇静为主的药物治疗,通过CT血管造影(CTA)严密观察,对于病情发展者选择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药物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血肿均较稳定,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出院;2例10 d后血肿增大而进行腔内修复术;6例伴发有主动脉溃疡而选择腔内手术。5例药物治疗患者随访3~14个月,CTA示壁间血肿均有不同程度吸收,未再次出现胸背部疼痛症状。8例腔内治疗者随访6个月,血肿大部分已吸收,未发生内漏、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可在CTA严密观察下,首先进行降压、止痛、镇静为主的药物治疗,若血肿增大或伴发主动脉溃疡等情况,则应及时行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及优势.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22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行CT检查并诊断为壁内血肿.结果:2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6例,B型16例.其直接征象:沿主动脉壁的环形或新月形低密度影,无撕裂的内膜片.间接征象:内膜钙化内移7例,溃疡15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4例.结论:64层螺旋CT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提高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许宏伟 《西部医学》2011,23(3):550-55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的价值。方法 1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 1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为A型,10例B型(其中3例伴有穿透性溃疡)。主要CT表现:①全部病例均见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时呈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②内膜钙化向内移位6例。③并发心包、胸腔积液共9例。其中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斑块)内有造影剂充盈的龛影。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成像技术中11例均清晰显示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及有无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提高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阴生国  王琪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922-292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价值。方法:对12例疑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结果:12例均诊断为AIH,其中,A型2例、B型10例,4例AIH伴主动脉穿通溃疡(PAV)。结论:MSCT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程度及累及范围,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SM  Chang GQ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395-1399
目的 总结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68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其中对13例难治性病例进行临床分析。Stanford A型9例:主动脉夹层撕裂口在升主动脉3例,撕裂口在主动脉弓三大主干区域内3例,撕裂口在主动脉弓下段,累及升主动脉3例。Stanford B型4例。8例有2个以上撕裂口,其中3例术前近段夹层主动脉瘤破裂。13例均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开胸行升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1例行颈总-颈总动脉旁路术,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有3例行多撕裂口一期或二期植入多个带膜支架腔内治疗。结果 全组随访2个月~3年。撕裂口在升主动脉病例中1例术后1个月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Stanford A型在近段夹层动脉瘤治疗后,因远段动脉瘤破裂,于术后27h死亡。其余11例术后半年复查CT、MR、多普勒超声等均证实原撕裂口封闭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未见新的夹层。结论 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是治疗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区域内的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对于瘤体破裂病例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曾鹏程 《中外医疗》2012,31(7):21-22,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4层螺旋CT对12例胸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及后处理。结果 1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A型4例,B型8例;其中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累及胸腹主动脉的4例,累及胸主动脉3例,仅累及腹主动脉1例;2例壁内血肿发展为急性夹层;2例壁内血肿伴穿透性溃疡。结论 MSCT是检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快速、无创检查方法,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带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34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5年34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全麻下行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实行了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例因为导丝不能进入真腔而放弃腔内手术,未出现死亡现象,术后疼痛症状即刻得到改善,高血压在1周至半年左右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3—29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25例行CT复查,9例行DSA复查,结论带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锋  邱阳  杨康  刘铭  廖克龙 《重庆医学》2008,37(4):368-369,371,F0002,F0003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经验。方法从2002年5月~2007年10月,对多病并存的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选择性动脉造影动态监控下施行了腔内主动脉修复术。移植物大小根据螺旋CT动脉造影测量确定。结果8例腔内修复术均操作成功,其中2例小内漏术后早期随访内漏消失。8例随访1~66个月,螺旋CT扫描提示血管内移植物无移位。结论螺旋CT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无创技术。腔内主动脉修复术后内漏的处理至关重要。腔内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腔内修复术这一微创治疗方式特别适用于高龄、有伴随疾病等增加开放手术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Jin JL  Huang LJ  Yu FC  Lü JN  Jiang S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15-1117
目的总结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14例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2岁(34~79岁).临床除1例无症状外,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腹痛;3例伴有咯血;11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行CT增强或MRI扫描确诊.局麻下切开一侧股动脉,在DSA监测下行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共置入16枚支架,全部成功,2例患者分别用2枚支架.Talent支架11枚,Aegis支架5枚.支架直径32 mm~38 mm,较近端正常主动脉直径大10%~20%.即刻造影示12例封堵完全,2例少量造影剂外溢.平均随访17.2月(1~42月),复查CT示:溃疡及假性动脉瘤消失,2例壁内血肿基本吸收.1例术后1个月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可发展为壁内血肿、局部夹层、假性动脉瘤及破裂,临床需积极治疗.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外科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的患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灶性磨玻璃影(fGGO)的影像学表现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直径≤2 cm的孤立性fGGO的周围型小肺癌,将其影像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周围型小肺癌可以表现纯磨玻璃影或混合性磨玻璃影,磨玻璃影边界清楚,形态多不规则;周围型小肺癌fGGO中以细支气管型肺泡癌(BAC)和腺癌多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毛刺征是小肺癌fGGO的常见征象;周围型小肺癌表现为低量化fGGO时以腺癌多见,表现为高量化fGGO时以BAC多见。结论:周围型小肺癌fGGO的影像学表现具一定特征性,对早期肺癌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限性肺部磨玻璃影(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fGGO)与早期肺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T表现为局限性肺部磨玻璃影的病例,其中手术治疗45例,并与术后病理类型进行对照比较。结果45例手术治疗的病例术后病理提示腺癌17例,支气管肺泡细胞癌19例,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炎症5例,所清扫的淋巴结均无转移。结论局限性肺部磨玻璃影常常是早期肺癌的表现,应根据磨玻璃病灶的类别、大小、内部结构判断其性质,对于fGGO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健康人群肺部结节良恶性的筛查方法及其健康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28例体检者的肺部薄层CT扫描及病理结果 ,分为良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分别对其结节大小、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是否合并钙化、结节位置、发病年龄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根据Mayo Clinic Model肺癌方程及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变直径、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泡征、发病年龄和肺癌生长部位(上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立性肺结节越大,其恶性病变风险越高,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均提示恶性可能,结节钙化提示良性可能.建议将肺部薄层CT扫描作为重点人群的常规体检项目,对肺部孤立结节者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的64排容积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AAH12例64排容积CT影像资料,与同期确诊的76例局限性磨玻璃密度结节(GGO)患者的CT资料对比,对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征象、内部结构和邻近结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AH以纯GGO多见,GGO良性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和混合密度结节均可见,GGO恶性组以混合密度结节为主,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AAH与良、恶性GGO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AAH与良、恶性GGO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H以纯GGO为主,直径多<10mm,无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分析GGO内部实性成分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fGGO)多排螺旋CT(MDCT)影像的良恶性。方法回顾82例经病理或抗炎治疗后证实的fGGO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大小及MDCT征象(病灶形态、边缘形态、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良恶性分析。结果 82例fGGO中恶性61例,良性21例;良、恶性fGGO间一般资料、病灶部位和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分叶、界面和胸膜凹陷是良恶性fGGO间最重要的鉴别征象,诊断恶性的优势比分别是8.122、3.139、9.076;利用所得回归方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是93.4%、66.7%、86.6%。结论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MDCT影像若表现为具有分叶、清楚毛糙的界面和胸膜凹陷征提示恶性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CT定量分析对肺部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肺部结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双源CT对患者进行平行扫描及增强扫描,根据CT影像数据观察分析患者肺部结节病灶检出情况(敏感度、特异度)、结节影像学特征、病灶强化情况及肺部结节谱曲线斜率(K)、病灶钙含量(Ca)、标准化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Eff-Z)值变化。结果CT扫描技术诊断肺部结节良、恶性敏感度为96.88%,特异度为97.37%,准确率97.13%;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肺部结节圆形及类圆形、形态不规则、磨玻璃结节、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央可见空腔和细胞坏死,肺细胞癌影像图边界清晰,伴分叶征,腺癌影像图表现为分叶状或圆形的孤立结节,且边缘呈毛刺状;结节病灶矢状位CT平扫图显示,右肺上尖叶存在小块清晰均匀阴影,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肺部病灶轻、中度强化;恶性结节组K、NIC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结节组Ca、Eff-Z值明显低于良性结节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CT定量分析对肺部结节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可进一步鉴别肺内小病灶,对肺部结节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肺部小结节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恶性病变的数学预测模型,探讨有效检出恶性病变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0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指标、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部恶性小结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数学预测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灶位置(OR=4.218,P=0.042)、病灶类型为磨玻璃结节(GGN)(OR=24.625,P=0.000)、病灶类型为部分实性结节(PSN)(OR=6.228,P=0.052)、血管穿行征(OR=10.646,P=0.036)、分叶征(OR=18.162,P=0.027)及毛刺征(OR=8.054,P=0.018)为肺部恶性小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预测值(P)=ez/(1+ez),Z=-2.761+(3.204×GGN)+(1.829×PSN)+(1.439×位置)+(2.086×毛刺征)+(2.899×分叶征)+(2.365×血管穿行征).根据ROC曲线,选取预测概率0.64作为良恶性判断的临界值,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87.0%,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54.2%,阳性预测值87.1%,阴性预测值为86.7%.结论 肺部病灶位于上叶,CT影像特征表现为GGN、PSN、血管穿行征、毛刺征和分叶征的小结节,恶性概率较高.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预测肺部小结节恶性概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纯磨玻璃密度(pGGO)浸润性肺腺癌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6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GGO浸润性肺腺癌的CT征象,包括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及邻近结构改变等。结果66个病灶中形态不规则45例,瘤-肺界面清晰62例,毛刺征34例,分叶征13例,空泡征47例,空气支气管征43例,血管集束征31例,胸膜凹陷征27例。结论 CT检查发现pGGO时,若病灶瘤-肺界面清晰、形态不规则、可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时要高度怀疑浸润性肺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肺部结节影像学特征对良恶性的判断价值以及Mayo Clinic Model肺癌模型对华人人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有明确病理诊断结果,同时有完整CT结果的肺部结节患者64例。根据良恶性分成两组,分别对其结节大小、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是否合并钙化、结节位置、发病年龄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另外根据Mayo Clinic Model肺癌方程及SPSS统计学软件建立ROC曲线。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病变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钙化、胸膜凹陷征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泡及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848(95%CI 0.746~0.951)。结论:孤立性肺结节越大,其恶性病变的风险越高,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均提示恶性可能,结节钙化提示良性可能。Mayo Clinic Model对华人肺部结节判断有一定价值,敏感度达86%,特异度达71.4%。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CT征象及早期MS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三种类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CT征象,74例患者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扫描,比较良性、炎性、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之间的差异。结果恶性结节:37例恶性结节中31例边界清晰,占83.78%,分叶征27例,占72.97%,毛刺征22例,占59.46%,胸膜凹陷征17例,占45.95%,10例棘状突起,2例出现钙化,无卫星病灶表现;良性结节:16例良性结节患者均表现为边界清晰,15例有钙化灶,占93.75%,少见结节内亮影,棘状突起及分叶,且仅有1例有胸膜凹陷征及毛刺;炎性结节:炎性结节21例内卫星病灶12例,占57.14%,11例可见棘状突起,占52.38%,以上两者为主要征象,少见空洞、钙化及分叶征象。BV、PS、BF、MTT值四项指标中,恶性患者PS值较炎性患者显著较高(P0.05),其他灌注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良性结节患者比较BV、PS、BF、MT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不同病理类型的CT征象存在显著差异,且炎性、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比较CT灌注参数差异明显,而PS值可作为炎性与恶性鉴别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