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本文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聚丁二酸酯,对他们的结构和性能作了表征。发现聚酯存在多晶现象,其熔点有奇偶性变化规律。探索了由此系列聚酯与高氯酸锂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的结构和离子导电性。无机盐的加入提高了电解质的玻璃化温度但降低了聚酯的熔点及结晶度。聚酯电解质的晶体类似于聚酯,其无机盐主要溶解于聚酯的无定形区域。聚酯系列电解质的导电率也有偶奇效应,与熔点变化相反;熔点高的电解质导电率低,熔点低的电解质导电率高。电解质的导电率随温度改变而变化,在室温下电解质的导电率可达10~(-6)s/cm。高分子链上侧基的引入将大大降低电解质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聚丁二酸酯,对他们的结构和性能作了表征。发现聚酯存在多晶现象,其熔点有奇偶性变化规律。探索了由此系列聚酯与高氯酸锂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的结构和离子导电性。无机盐的加入提高了电解质的玻璃化温度但降低了聚酯的熔点及结晶度。聚酯电解质的晶体类似于聚酯,其无机盐主要溶解于聚酯的无定形区域。聚酯系列电解质的导电率也有偶奇效应,与熔点变化相反;熔点高的电解质导电率低,熔点低的电解质导电率高。电解质的导电率随温度改变而变化,在室温下电解质的导电率可达10^-6s/cm。高分子链上侧基的引入将大大降低电解质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3.
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聚乙二醇不饱和聚酯网络-LiClO4)中进行吡咯聚合原位制得了聚吡咯/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双层复合膜。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膜的界面结构,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复合膜的电化学杂脱掺杂性能。结果表明,聚吡咯/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双层复合膜具有相互穿插渗透的固/固密接界面结构,这种界面结构改善了聚吡咯和聚俣物固体电解质间的界面接触,提高了聚吡咯在聚俣物固体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掺杂脱掺杂性能。  相似文献   

4.
高分子固体电解质(SPE)是一类新兴的电解质薄膜材料,在固态电池和其它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聚磷腈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简要综述了聚磷腈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背景,制备方法,结构特点及其对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各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两种热分析方法研究外消旋新黄皮酰胺酮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过程。在氮气氛(氮气流量为20mL/min)、10K·min-1的升温条件下,外消旋新黄皮酰胺酮固体在232~335℃之间发生激烈的分解反应,至475℃时分解完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近十几年来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开发研究的状况,包括线型高分子、为改进性能而发展起来的枝型、梳型及交联型高分子,并对高分子与金属盐络合的离子聚合物结构和性能作了描述。阐述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导电行为、导电模型及导电机理。对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各种应用作了介绍并简要讨论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发展趋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粘弹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电性能,离子传导特性,提高其性能的途径及近期发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完了用固相缩聚方法提高全芳液晶聚酯的分子量。以2,6-萘二甲酸,对/间羟基苯甲酸、双酚类单体为原料,经熔融酯交换合成低聚物,再以固相反应制备共聚酯。通过对共聚酯熔融指数的变化,探讨固相缩聚中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效应,共聚酯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与固相缩聚反应速率的关系;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考察固相缩聚对聚酯结晶性的影响。得出全芳聚酯固相缩聚过程是一个由化学反应为主要控制,继而转化到物理扩散为主要控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袁礼寿 《中外医疗》2007,(11):34-34
为了深入研究利用废弃聚酯制品,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综述了近年来采用废弃聚酯制品制造纤维的加工技术、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采用化学再生法,可利用废弃聚酯制品制得高质量纺织纤维.并认为今后研究重点应放在聚酯解聚、分离提纯和再聚合纺丝上,以提高再生纤维品质;醇解法等新型分解提纯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用热失重方法分析了聚亚苯基苯并二唑(PBO)纤维在不同气氛中的热分解行为,采用O zaw a法计算了PBO纤维在氮气和空气两种气氛中的热分解活化能。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PBO纤维的热分解温度有较大影响;氧气作为热分解反应的引发剂,大大降低了分解反应的活化能;由IR光谱对不同温度裂解产物结构的分析,推测了热氧化降解对PBO纤维分子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失重率时几乎相同的热分解活化能,表明无论热分解的气氛如何,PBO纤维的热分解均是一个无规引发的单阶段过程;结合PBO纤维在两种气氛中的热分解机理,解释了分解气氛对残碳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合成了含刚性聚苯乙烯(PS)链段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MMA-b-PS)。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了该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PMMA-b-PS的数均分子量为2.69×105,分子量分布为1.53。以合成的PMMA-b-PS为基体,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薄膜,研究了其电导率。PMMA-b-PS质量分数为40%的GPE具有较好的成膜性和导电性,室温下其电导率为8.82×10-5 S/cm;热失重分析表明,该GPE在质量损失5%时的热分解温度为139 °C,比相应的纯PMMA基GPE高49 °C。  相似文献   

12.
用界面聚合方法制备了芳香族聚酯——聚1,4-苯二氧乙酸-1,8-二氧代辛撐基二苯酚酯?镁埘ナ怯珊交返母招粤唇诹友羌谆嵝约涓舳?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台偏光显微镜观察、照相、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及小角激光光散射等技术,对该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为热致液晶,能够呈现近晶相和向列相织构。它的热行为受其热史影响很大。DSC冷却曲线上液晶转变峰大于结晶峰,可认为是由于急冷而使分子链不及排成三维有序晶态所致。聚合物的清亮点转变呈现平衡转变的特征,清亮点转变熵似可用来表征系统介晶态的有序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FT-IR、XRD技术,检测BaTiO3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热解产物的组分、结构、晶型的变化规律,研究其热解机理。根据Broido线性化图解求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对三段热解过程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由热解机理和动力学参数,优化热处理工艺条件所得的BaTiO3粉体粒度小,比表面大,近似球形,是电子陶瓷的优质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以聚乙烯(PE)隔膜为基底,涂覆聚偏氟乙烯(PVDF)和纳米氧化铝(nano-Al2O3),通过相转化的方法形成多孔陶瓷涂层,以改善聚乙烯隔膜对电解液的润湿能力、吸液能力及其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涂层溶液中w(PVDF)=0.15,w(nano-Al2O3)=0.3时,改性隔膜的吸液率比纯PE隔膜提高了211.5%,水接触角降低了41.3°,热分解温度和电化学稳定窗口分别提高了73.4 °C和0.2 V。电池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6.17%,而纯PE隔膜的只有85.78%。改性后隔膜的润湿能力、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循环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使用共混后浇铸成膜的方法,制备了聚苯并咪唑-锂盐-聚乙二醇单甲醚组成的锂离子电池共混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拉伸与交流阻抗测试表征了共混全固态电解质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了不同锂盐以及各组分含量对共混全固态电解质的力学性能与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苯并咪唑与聚乙二醇单甲醚之间存在氢键;共混全固态电解质中聚乙二醇单甲醚处于无定形态;锂盐的加入使聚乙二醇单甲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聚乙二醇单甲醚含量越高,共混膜强度越低,电导率越高,并且使用三氟甲磺酸锂作为锂盐时其电导率最高,室温下可以达到3.58×10-5 S/cm,高温下可以达到3.3×10-3 S/cm,高温下满足对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晶格常数和热分解率,研究了添加剂莫来石和氧化铁对钛酸铝陶瓷热分解影响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莫来石通过挤压作用,而氧化铁通过形成固溶体来抑制钛酸铝陶瓷热分解。莫来石和氧化铁的混合添加剂比单用莫来石抑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用2,4-二氯苯甲酸改性三羟甲基丙烷制得含氯的多元醇中间体(NHDB),用改性的中间体合成含氯的聚酯。用红外、核磁表征了中间体和聚醇的结构,TGA分析表明,含氯量增高,聚酯热稳性下降。将聚酯同异氰酸酯预聚体常温固化,各种性能良好。阻燃测试表明:含30%的2,4-二氯苯甲酸的聚酯具有自熄功能。提出了阻燃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从测得的DTA/EGD/GC曲线所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表明:菱铁矿中含有微量高岭土,则在热分解逸出气的GC谱图中就有H_2峰出现。由于气相色谱对H_2的检出灵敏度特高,可作为对菱铁矿中含有羟基结构的微量粘土及其矿物杂质的检测方法,反之亦然。其检测极限低于X-射线衍射法。文中探讨了菱铁矿/高岭土混合矿物在N_2气氛下产生H_2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以甲基丙烯酸酯端基不饱和取酯树脂为主链,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取代苯乙烯作为交联剂制成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MAER)与通用型不饱和聚酯树脂(GUPR)的热裂解机理、燃烧现象。结果表明:MAER的裂角产物中苯环化合物含量(14.9%)少于GUPR(74.5%)。MAER燃烧时的发烟量和毒性也远低于GUPR。在MAER中加入三水合氧化铝(ATH)后,裂解产物中有毒物质的各类和数量更少,在燃烧时只有少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