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目的:探讨TG2对缺氧型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骨肉瘤细胞体外缺氧培养模型,共分为4组,单纯缺氧组:细胞培养在缺氧培养箱中;常氧组:细胞培养在常规氧浓度下;TG2 siRNA缺氧组:细胞先转染TG2 siRNA,接着培养于缺氧培养箱中;对照siRNA缺氧组:细胞先转染对照siRNA,接着培养于缺氧培养箱中。各组骨肉瘤MG-63细胞培养6、12、24、48和72 h,观察在缺氧培养条件下TG2对骨肉瘤MG-63细胞caspase-3表达和活性的影响,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细胞色素C含量的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 TG2活性使用微量滴定板法检测,TG2的mRNA转录水平使用qPCR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胞浆和胞核内caspase-3、TG2以及细胞色素C表达和分布情况;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分析细胞内TG2蛋白的分布情况,细胞凋亡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与常氧组比较,对照siRNA缺氧组和单纯缺氧组的TG2 mRNA、蛋白表达以及活性均显著提高(P<0.01),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caspase-3活性并未显著提高。然而胞浆内细胞色素C蛋白以及caspase-3的表达显著提高,细胞凋亡率轻度提高。与对照siRNA缺氧组比较,TG2 siRNA缺氧组的胞浆内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水平以及caspase-3的活性显著改善(P<0.01),细胞凋亡率也相应提高(P<0.01)。结论缺氧环境下,MG-63骨肉瘤细胞的TG2 mRNA、蛋白表达以及活性水平均显著上升,并随缺氧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 TG2可以阻止细胞核内细胞色素C向胞浆释放,进而抑制caspase-3的表达及活性,降低肿瘤细胞的凋亡率。  相似文献   

2.
冬凌草甲素诱导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凋亡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冬凌草甲素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体外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U25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法和荧光显微镜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Annexin V 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法检测冬凌草甲素作用U251细胞后的bcl 2、bax及caspase-3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冬凌草甲素对U251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P<0.05),呈明显的时间和浓度效应关系。冬凌草甲素作用U251细胞24h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随着冬凌草甲素作用浓度增加,凋亡和坏死细胞数均增加,浓度越高,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越明显(P均 <0.05)。随着冬凌草甲素作用时间延长,U251细胞的bax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逐渐增强,bcl-2基因的表达逐渐减弱(P均<0.05)。结论 冬凌草甲素能诱导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其凋亡机理可能与bax和caspase 3基因表达的上调,bcl-2基因表达的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对胰岛βTc3细胞脂性凋亡的影响及吡格列酮(PGZ)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小鼠βTc3细胞凋亡;以MTT法观察FF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在FFA、特异性JNK抑制剂SP600125及PGZ作用下磷酸化JNK(p-JNK)、磷酸化c-jun(p-c-jun)的表达.结果:FFA对体外生长的βTc3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JNK阻断剂及PGZ可显著减少这一过程引起的凋亡;且FFA诱导βTc3细胞凋亡伴随着JNK信号通路中p-JNK和p-c-jun的升高;用SP600125预处理细胞后,可明显减少p-JNK和p-c-jun的活化;而PGZ未能抑制FFA引起的JNK活化.结论:JNK信号通路参与了FFA诱导的小鼠βTc3细胞凋亡;PGZ可明显抑制胰岛βTc3细胞凋亡,但这一过程可能没有通过JNK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淫羊藿(Epimedium herb,EH)对高糖高脂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胰岛β细胞RINm5F为研究对象,建立高糖高脂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高糖高脂组[25 mmol/L葡萄糖+0.25 mmol/L棕榈树酸(PA)]、低剂量EH组(25 mmol/L葡萄糖+0.25 mmol/L PA+10 μmol/L EH)和高剂量EH组(25 mmol/L葡萄糖+0.25 mmol/L PA+100 μmol/L EH),EH处理48 h后,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2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RINm5F细胞中miR-19a-3p表达。在高糖高脂损伤的RINm5F细胞转染anti-miR-19a-3p或在高剂量EH组细胞转染miR-19a-3p,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高脂组第48 h、72 h细胞增殖活性和CyclinD1、Bcl-2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 < 0.05),细胞凋亡率、miR-19a-3p表达量、P21和Bax蛋白表达量提高(P < 0.05)。不同剂量的EH干预可以明显提高高糖高脂环境下的细胞增殖能力和CyclinD1、Bcl-2蛋白水平(P < 0.01),减少细胞凋亡率和P21、Bax蛋白表达量(P < 0.01),与抑制miR-19a-3p表达作用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过表达miR-19a-3p能逆转EH对高糖高脂刺激的RINm5F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P < 0.01)。结论EH通过miR-19a-3p保护高糖高脂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提高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牛磺酸对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白细胞介素-1β(IL-β)、肿瘤坏死因子(TNF)和γ-干扰素(IFN-γ)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单层培养的Wistar大鼠胰岛细胞,分别检测IL-1β、TNF和IFN-以及牛磺酸对胰岛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培养液中NO含量及NOS活性以及DNA片段的影响。结果:IL-1β、TNF和IFN-γ联合可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率及DNA片段明显增加,同时NO含量和NOS活性亦明显升高(P<0.01);牛磺酸能阻断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结论:NO可能是介导上述细胞因子引起胰岛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牛磺酸能够改善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S活性从而减少NO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协同对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凋亡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0.125 mmol/L棕榈酸和不同浓度的LPS(1、10、50 ng/mL)单独、联合作用INS?1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表达;棕榈酸和LPS(50 ng/mL)单独或联合刺激INS?1细胞24 h后,HPLC法检测中性神经酰胺酶(neutral ceramidase,NCDase)活性,ELISA法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并观察转染pEGFP?C3?NCDase重组质粒后,棕榈酸和LPS刺激的INS?1细胞凋亡率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或LPS(50 ng/mL)单独处理,对INS?1细胞凋亡及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但两者联合可明显增加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P < 0.05)。棕榈酸联合LPS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P < 0.01),对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无影响。此外,棕榈酸或LPS单独刺激不影响INS?1细胞NCDase,两者联合则显著抑制其活性(P < 0.01);而高表达NCDase能明显缓解棕榈酸联合LPS诱导的凋亡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P < 0.05)。结论: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联合LPS可通过抑制鞘脂信号分子代谢的关键酶——NCDase活性,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并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GZ)对炎性因子所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NIT-1细胞的Ppar-γ受体蛋白表达;联合IL-1β及IFN-γ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株NIT-1,建立胰岛细胞炎症模型,观察(IL-1β+IFN-γ)与PGZ预孵育NIT-1细胞的凋亡;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凋亡率,比色法检测凋亡细胞caspase-3比活性。结果:NIT-1细胞表达Ppat-γ蛋白;(IL—1β+IFN-γ)组作用24h对NIT-1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caspase-3比活性分别为49.8%、28.0%、3.5,对照组3项指标分别为0%、4.3%、1,两组比较均有十分显著差异(P〈0.01);PGZ组3项指标分别为2.7%、7.1%、1.3,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PGZ+IL-1β+IFN-γ)组的3项指标分别为18.6%、14.8%、1.5,与(IL-1β+IFN-γ)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0.05,P〈0.05,P〈0.05。结论:NIT-1细胞表达Ppar-γ受体蛋白;联合IL—1β及IFN-γ明显诱导NIT-1细胞凋亡,PGZ显著抑制IL-1β及IFN-γ诱导的NIT-1细胞凋亡,其机制与降低caspase-3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胃粘膜癌前病变Hp感染与bax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 感染后胃粘膜前病变中bax蛋白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了解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83例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上皮细胞中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方法对组织切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bax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6.67%、45.45%、70.00%、56.25%,bax蛋白在肠化生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P<0.01)。Hp感染者bax蛋白表达率为64.28%,显著高于未感染者的29.62%(P<0.01)。在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bax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0.21%及33.33%(P<0.01)。凋亡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bax蛋白表达阳性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bax蛋白阴性组(P<0.05及P<0.01)。结论 Hp感染对bax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影响,bax基因对胃粘膜相皮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性调控作用,Hp感染可促进bax蛋白表达增加,这可能是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建伟  宋苗苗  孙鹏宇  贾楠  刘民 《西部医学》2020,32(9):1314-1317+1323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调c-Met基因的表达对膀胱癌T24细胞放射增敏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膀胱癌T24细胞,培养后分为空白组、上调c-Met组和下调c-Met组。对各组细胞增殖、凋亡能力、周期分布、放射敏感性进行检测,RT-PCR检测c-Met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Met、Bcl-2、Bax、caspase3表达。结果 上调c-Met组细胞c-Met、c-Met mRNA表达均高于空白组,下调c-Met组c-Met、c-Met mRNA表达均低于空白组及上调c-Met组(P<0.05)。在第24、48、72小时,上调c-Met组细胞增殖率高于空白组,凋亡率低于空白组(P<0.05);下调c-Met组细胞增殖率低于空白组及上调c-Met组,凋亡率高于空白组及上调c Met组(P<0.05)。上调c Met组细胞处于G1期的比例低于空白组,处于S、G2期的比例高于空白组(P<0.05);下调c-Met组细胞处于G1期的比例均高于空白组及上调c-Met组,处于S、G2期的比例低于空白组、上调c-Met组(P<0.05)。c Met上调组细胞D0、N、SF2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下调c-Met组细胞D0、N、SF2值均低于对照组与c-Met上调组(P<0.05)。上调c-Met组细胞Bcl-2、caspase3表达低于空白组,Bax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下调c-Met组细胞 Bcl-2、caspase3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及c-Met上调组,Bax表达低于对照组与c-Met上调组(P<0.05)。结论 下调c-Met基因表达,能够阻滞细胞周期分布,提升膀胱癌T24细胞放射敏感性,调控Bcl-2、Bax、caspase3表达,抑制膀胱癌T24细胞增殖,促进膀胱癌T24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麦冬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OLETF大鼠分为模型组、麦冬组。LETO大鼠为正常组,给药32 w后,放免法检测血清C肽,HE染色与免疫组化法观察胰岛,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中NF-κB(NF-kappa B,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升高,血清C肽含量降低(P〈0.01),胰岛萎缩,胰岛内β细胞减少(P〈0.05),NF-κB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麦冬组大鼠C肽含量升高(P〈0.01),胰岛内β细胞增加(P〈0.05或P〈0.01),NF-kB表达减少(P〈0.01)。结论:麦冬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及胰岛中NF-κB的表达保护β细胞,促进C肽分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GATA-3基因正义、反义重组质粒,为进一步研究GATA-3在T细胞发育分化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GATA-3基因,通过酶切、连接、转化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该全长基因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构建质粒后转染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中扩增.同时用脂质体法感染大鼠脑细胞.[结果]从大鼠脑细胞中成功地克隆出全长1335 bp的GATA-3基因,并经序列分析筛选证实GATA-3基因以正向、反向重组转染入载体,且在大肠杆菌中得到扩增,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到反义重组体对大鼠脑细胞表达该基因具有抑制作用.[结论]通过基因克隆方法成功构建了GATA-3基因正义、反义表达质粒,并初步证实反义GATA-3具有抑制细胞正常表达作用,为深入研究GATA-3对T细胞发育分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3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PCR-RELP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XRCC3基因Thr241Met的多态性分布,并分析其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病理过程的关系。结果XRCC3基因多态性在内异症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Thr/Met基因表达在内异症组显著增强(P<0.05);Thr241Met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病理分期无相关性。结论具有XRCC3 Thr/Met基因型或Met等位基因的个体对内异症的发生有易感性,但与内异症的临床病理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13.
石海  崔丽英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1):1281-1286
目的 探讨ORMDL3基因rS7216389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哮喘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扩增和基因测序法对100例汉族哮喘患者和100例健康者进行ORMDL3基因rs7216389位点基因型的测定.结果 内蒙古地区人群ORMDL3基因rs7216389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白种人及黑人明显不同,差异有显著性(x^2=1.92,P<0.05);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9,P<0.05);ORMDL3基因rs7216389位点等位基因T与C分别在哮喘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59.0%、41.0%)和(45.5%、54.5%),对两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05,P<0.05);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ORMDL3基因rs721638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对CC基因型来说,TT及TT+ TC基因型能显著增加哮喘发生率,优势比(0R)值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355(0.162~0.779)、0.489(0.252~0.948)(P均<0.05).结论 ORMDL3基因rs7216389位点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哮喘易感性相关,TT基因型可能是哮喘病的易感基因,C等位基因可能是哮喘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4.
人B7-1/Sart3融合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人共刺激分子CD80(B7-1)、T细胞识别的鳞状细胞癌抗原3(Sart3)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在原核和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胎盘组织抽提的总RNA中克隆Sart3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第1~1281bp).此段序列包括已报道的能诱导HLA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原表位。然后将不含终止密码子的B7-1 cDNA和Sart3 cDNA共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测定核苷酸序列确定重组成功后,分别转染大肠杆菌和人成纤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B7和Sart3的表达。结果:构建人B7、Sart3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B7sart3/pEGFPN。测序结果与GenBank的B7、Sart3相应序列(NM_005191、NM_014706)一致.阅读框无改变。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现在转染的人成纤维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荧光增强.免疫印迹发现融合蛋白可以与抗B7抗体反应,融合蛋白分子量与B7-Sart3-EGFP的预测分子量相当。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B7Sart3/pEGFPN,并在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为下一步研究将SART3蛋白作为肿瘤疫苗应用于骨肉瘤的生物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用WesternBlot法、组织原位分子杂交、细胞生长曲线和DNA合成等技术,检测9例人类乳腺癌细胞株和20例乳腺癌标本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基因的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表达,研究其生物学作用。结果:①在乳腺癌细胞株中,雌激素受体阴性(ER-)者,分泌大量的IGFBP-3,而雌激素受体阳性(ER+)者不分泌IGFBP-3;②在乳腺癌病人标本中,ER(-)者IGFBP-3mRNA的定量表达明显高于ER(+)者(P<0.005);③IGFBP-3能明显增强乳腺癌MCF-7细胞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所致的细胞生长和DNA合成作用。结论:我们认为IGFBP-3基因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水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cR3 mRNA在急性白血病(A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L患者46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中DcR3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联性。结果:AL组DcR3 mRNA表达阳性率(67.4%)及表达水平(0.56±0.09)高于对照组(40.7%,0.39±0.19)(P<0.05);AML组DcR3 mRNA表达阳性率(71.4%)及表达水平(0.56±0.09)与ALL组(61.1%,0.53±0.0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L患者DcR3 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白细胞计数≥30×109•L-1时升高。结论:DcR3基因可能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途径参与白血病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EB病毒核抗原(EBNA)3C对Gemin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共转染EBNA3C和Gemin3基因至HEK293细胞。依靠慢病毒载体介导发卡RNA干涉敲减EBNA3C基因的表达,并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的EBNA3C低表达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BNA3C对Gemin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Gemin3基因的表达随着EBNA3C表达量的增加而增加,呈剂量依赖性,在EBNA3C基因敲减细胞中Gemin3的表达减少。结论EBNA3C可提高Gemin3基因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动态监测治疗期肺结核(tuberculosis, TB)患者外周血中T-bet、GATA-3、RORγt和Foxp3等免疫调节细胞特异性基因mRNA丰度变化,探索结核病变过程中机体的免疫调节趋势及作用。方法 选择52例确诊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5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上述基因以及IFN-γ、IL-4、IL-17、IL-10等细胞因子特异性基因在治疗期第0个月、3个月、6个月的表达水平,动态观察患者及健康人群体内免疫调节平衡Th1/Th2和Th17/Treg变化。结果 初诊组T-bet mRNA表达、RORγt /Foxp3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ORγt和Foxp3 mRNA表达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诊组和治疗3月组GATA-3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bet/GATA-3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6月组T-bet mRNA、T-bet/GATA-3分别高于初诊组和治疗3月组(P<0.05);治疗3月组和治疗6月组RORγt、Foxp3 mRNA均分别低于初诊组(P<0.05)。初诊组和治疗组IFN-γ mRNA均低于对照组,IL-4、IL-17、IL-10的m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存在转录因子水平Th1/Th2失衡,呈现Th2漂移现象。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可能在TB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抗结核治疗能够改善上述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人桥粒芯胶蛋白3前导肽(Dc3p)基因,并进行表达、纯化和鉴定。方法:用PCR法从桥粒芯胶蛋白(Dc)cDNA文库中扩增出Dc3p基因,与pGEX-4T-2载体连接成重组表达质粒pGEX-4T-2/Dc3p;重组质粒转入B121大肠杆菌:经诱导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Dc3p(GST-De3p)融合蛋白,该蛋白经Glutathione Sepharose4B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检测鉴定。结果:经酶切及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pGEX-4T-2/De3p成功构建,诱导后高表达GST-De3p融合蛋白并得到纯化,免疫印迹法证实表达蛋白为Gsr-Dc3p。结论:获得高表达、高纯度的GST-Dc3p融合蛋白,为De3p的功能及免疫学分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Corneal dystrophy is a group of inherited blinding diseases of the cornea.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mutations of the keratoepithelin (KE) gene for proper diagnosis of corneal dystrophy. Methods Three families with corneal dystrophy were analysed. Thirteen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corneal dystrophy in family A, the proband and her son in family B, and the proband in family C were examined after their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Mutation screening of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15-induced gene (BIGH3 gene) was performed. Results Five individuals in family A were found by clinical evaluation to be affected with 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and carried the BIGH3 mutation W555R. However, both probands in families B and C, also diagnosed with 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harboured the BIGH3 mutation R124H. Conclusion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can improve accurate diagnosis of corneal dystro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