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安医家“固本培元”法临床应用的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防治疾病的相关证治规律。方法选取12位新安医家的12本医籍,运用"固本培元"法共678条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案中出现的症状主要为:脾气虚(腹胀、腹痛、便溏),肾气虚(腰膝酸软、眩晕、小便清长),肾阳虚(畏寒、下肢肿、腰痛);常用药物为人参、黄芪、白芍、茯苓、甘草、当归、陈皮、附子等。由数据挖掘出的基本方(KDD)为: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白芍、当归、陈皮、半夏、柴胡、附子、肉桂、鹿角、紫河车、黄芩、知母。结论 "固本培元"法的治疗重点在于脾、肾并治,以补脾气、温补脾阳,补肾气、温补肾阳和督脉等为其基本治法。经过数理分析和数据挖掘,得到了一些有效药物,常见症状,常用药物和症状的组合及基本方。为今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和研究线索,为新安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常用药对包括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陈皮、川楝子配延胡索、半夏配陈皮等。结论 针对“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发病规律,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善用茯苓、半夏、陈皮等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吴澄《不居集》论治虚损的相关理论思想,揭示吴澄辨治虚损的用药规律。[方法]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等相关论述论著,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用药情况进行相关数据挖掘分析,阐释吴氏论治虚损经验,综合分析其辨治方药规律特色。[结果]吴氏创造性地提出"解托""补托""理脾阴"之法治疗虚损,笔者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得出治疗虚损药物共64味,柴胡、葛根、甘草用量较多;涉及8种药性,主要集中于辛、温、平3类;8种药味,以甘、苦、淡为主;在归经方面,主要归脾经、肺经、肾经。[结论]吴氏辨治虚损学术思想至今日依然对虚劳病症有重要指导意义,后学应结合临床与吴氏论著对相关医案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虚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防治疾病的相关证治规律.方法 选取12位新安医家的12本医籍,运用“固本培元”法共678条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案中出现的症状主要为:脾气虚(腹胀、腹痛、便溏),肾气虚(腰膝酸软、眩晕、小便清长),肾阳虚(畏寒、下肢肿、腰痛);常用药物为人参、黄芪、白芍、茯苓、甘草、当归、陈皮、附子等.由数据挖掘出的基本方(KDD)为: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白芍、当归、陈皮、半夏、柴胡、附子、肉桂、鹿角、紫河车、黄芩、知母.结论 “固本培元”法的治疗重点在于脾、肾并治,以补脾气、温补脾阳,补肾气、温补肾阳和督脉等为其基本治法.经过数理分析和数据挖掘,得到了一些有效药物,常见症状,常用药物和症状的组合及基本方.为今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和研究线索,为新安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探析新安医家程从周血证诊疗思路。程从周所著《程茂先医案》集中体现了其诊疗思想和学术经验,其擅用人参、黄芪温补培元,属新安医学中的"固本培元派";运用温补的诊疗思想亦体现在其诊治血证多运用补中益气法,遣方用药以参芪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新安医学王氏内科"医案的咳嗽症状频数分布,推测新安地区咳嗽患者的病机特点及证治规律。方法:对234例王氏内科临床病案进行症状频数分析、症状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234例王氏病案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风寒袭肺证、肺阴亏耗证等,其中痰湿蕴肺证、风寒袭肺证、肺阴亏耗证三种证型所占比例较高,符合新安地区多痰多湿的生理病理特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结果,可推测出新安地区咳嗽患者病因外感以风寒为主,内伤以痰湿和痰热为主,咳嗽除治肺外,还应注意理脾、补肾、调肝等。  相似文献   

7.
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论述新安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运用解托、补托法治疗虚损疾病的独到见解及临证经验,强调"托"法在培补人体正气、抵御外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所创的解托、补托13方进行了分析,从而丰富了新安医学虚损辨治理论,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家辨治虚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临证指南医案》之"肝-胃"相关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肝—胃"相关理论及在该理论指导下的药物使用情况,认为<临证指南医案>在脾胃、肝胆两系统内重点提炼出胃、肝这两个主要脏腑,并强调两者在系统间的联系,同时叶天士还将人体放于自然之中,运用四时六气理论,与气候、时令、昼夜同步解释病机,指导治疗."肝—胃"关系被叶天士运用到大多数疾病的辨治,是叶天士辨证思路中的重要模式.该书"肝—胃"相关模式是肝脾相关的一个特例,丰富了五脏相关学说中肝脾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新安王氏医学"又称"富堨王氏内科",为新安医学流派重要组成部分。新安王氏内科医家临证治疗头痛注重察其虚实,辨明阴阳,辨证以经络学说追本溯源,阐发病变机制,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循经选方用药,并善用药对,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0.
经方"药对"配伍理论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方,一般指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著作中所载之方,因其法度严谨,配伍巧妙而被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药对,是指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是组成方剂的基本要素,有时也是最简单的方剂.仲景著作中运用了大约147对行之有效的药对,其中以两味药组方者即达40余首.因此研究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对揭示仲景遣方用药规律和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一书为皖南医学院李济仁教授主编,李教授为江南名医,不仅精研医道,擅长临床,而且对“新安医学”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此之前,李教授曾于1990年主编出版《新安名医考》,其主持的“新安名医考证研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奖。经数年的进一步研究,终于撰成了这一部系统的《新安医学研究》。如果说前书对发掘考证新安医家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那么本书对系统整理研究新安医学的全貌做了更重要的提高工作。可以认为,本书的出版不仅对新安医学而且对整个中国医学史增光添彩,弥补了地区医史的空白,为后学之典范。“新…  相似文献   

12.
广泛调研新安槐塘程氏宗族谱牒家承、地面宗族古迹遗存以及地方志中的有关记载,结合新安槐塘程姓医家的医著,搜集与其家族医学传承有关的资料,再进行分析、归纳,找出一般性的规律,并结合典型医家,阐述新安槐塘程姓医家的内在联系及传承关系。揭示槐塘程氏家族医学传承对医学传播、普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新安王氏内科作为新安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内科杂病方面治验丰富,遣方用药颇有特色。新安王氏内科深知"时邪"致病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治疗上以"宣"为大法,或轻宣,或宣化,或宣通,辨证或从三焦入手,健脾化湿,止咳平喘,重视肺脾同治,处方用药善用时方与经方临证加减,并好用药对,时有良效。今探讨新安王氏内科对"时邪"的认识及辨治特色,并举验案几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构建了杂病防治诊疗体系,其中"治未病"思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首篇即提出"上工治未病",说明"治未病"是评判医者高明与否的标准.继而又指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治未病"提供了指导原则.<金匮要略>一书比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何谓治未病,怎样治未病,同时也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中医理论的探讨,我们发现这些与"治未病"相关的诸多问题大都离不开"五脏元真通畅"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温补培元方对脾虚大鼠细胞因子IL-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补培元方由人参、黄芪、附子、黄柏、山萸肉等13味中药组成,是从新安温补培元医家汪机、孙一奎、郑重光、吴楚等1 400余例运用温补培元法的医案中,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编译程序进行统计,并根据这些医家的配伍规律,总结而成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方温补培元作用机制,采用大黄复制大鼠脾虚模型,用该方进行治疗,观察脾虚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变化,来阐明该方对改善脾虚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谢鸣教授在提出"方证相关"作为方剂学基本学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方剂学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方证相关"内涵为依据,以制方要素与方证病机及其二者紧密关联为核心,阐发方剂制方原理及其变化运用规律。该模式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且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对于启发学生的专业思考,培养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及掌握方药运用规律,具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曹恩泽出身于新安医学世家,其对新安固本培元学说、脾胃学说、活血化瘀通络法、"燥湿为本"和"化湿攻下"学说进行继承与创新,创立了"清补法""清降法""化瘀通络法"等中医辨治肾病的独特疗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新安医学是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成就主要表现为:医家辈出,医著宏富;学术创新,影响深远;名医世家,经久不衰;学术交流,引领时尚;海外传播,广受关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微学文化这6个"有机统一与结合"方面.  相似文献   

19.
"血脉相关"理论指的是血和脉共同构成一个维持和调节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系统,涵盖了血和脉之间的多重关系.在诸多血脉病变中,尤以血瘀最能体现血与脉相互作用的病理变化,在血瘀证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血液形质改变和脉络流通失常两个最主要因素."活血脉、化瘀滞"的活血化瘀类方药对血瘀证确有疗效,说明血液瘀滞和脉络瘀阻是血瘀证的核心病机."血脉相关"理论还可以阐释不同疾病血瘀证的"同证异象",而复杂系统下血瘀证的整体性特征、演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需要在"病证结合"原则的指导下,考虑疾病的特异性.因此,厘清"血脉相关"理论体系,以典型疾病为切入点,从血液和脉络双重视角出发,考虑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血瘀证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补火生土"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火生土"是传统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按相关辞典上的解释,所谓"补火生土"是借五行相生理论,运用壮肾阳的药物,以温补脾气的方法[1].问题是,按照传统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火"原指心火,而肾是属"水"的.那么从何时起,"补火生土"之"火"改成肾阳或"命门之火"?这种改变的临床意义何在?对此,笔者谨从古代文献入手,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