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情况.方法:选择13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中的先证者,利用DNA 测序检测hMLH1/hMSH2基因突变情况.对其中不携带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HNPCC 家系,利用免疫组化检测hMLH1/hMSH2基因表达、PCR-SSCP检测先证者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果:13个HNPCC家系的先证者中有3例检测不到hMLH1/hMSH2的生殖系突变.3例无hMLH1/hMSH2突变的先证者中,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均为MSI-H,免疫组化检测hMLH1/hMSH2基因表达正常.结论:3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中未发现hMLH1/hMSH2基因系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基因突变导致该3个家系HNPCC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人食管癌组织中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表达。方法:应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色染色技术,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检测食管癌组织中染色体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MLH1、hMSH2基因的表达。结果:92例食管癌组织中,发现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占42.4%;DNA二倍体食管癌患的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异倍体;在39例MIN阳性食管癌组织中,22例发生了hMLH1表达的缺失,16例发生了hMSH2表达缺失,53例MIN阴性食管癌组织中,hMLH1及hMSH2基因的蛋白均呈正常表达。结论: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缺失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大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和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及其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初步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73例中国南方青年大肠癌患者(年龄≤40岁)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为56.16%,hMLH1和/或hMSH2表达缺失率为49.32%,二者皆随患者发病年龄的降低而迅速增加;二者对阳性病例的检出率相似.结论 中国人青年大肠癌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为频发事件,运用微卫星不稳定分析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可在青年大肠癌有效地进行HNPCC患者及家系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系统(Mismatch repair gene system, MMR)功能缺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42例B细胞NHL肿瘤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MSH2、hMLH1 蛋白表达情况并采用PCR技术检测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 42例B细胞NHL的肿瘤组织中,hMSH2、 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3.33%(14/42)、38.10%(16/42),MSI阳性率为30.95%(13/42)。hMSH2、hMLH1 蛋白表达缺失及MSI与肿瘤是否发生于淋巴结无关。结论 DNA错配修复系统基因缺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在B细胞NHL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HNPCC家系中hMSH2基因新突变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1个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方法:抽提1组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先证者和其他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先证者hMLH1 19个外显子和hMSH2 16个外显子,利用变性高效液相技术(dHPLC)筛查,对异常峰型利用DNA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发现先证者hMSH2基因存在错义突变后,对家系中其他成员和50名散发性大肠癌患者和100名正常成年人进行相同位点的检测,以判定是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还是突变.利用5对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中的2例肿瘤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分析,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利用同源建模方法对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分析,以研究突变的病理意义. 结果:在该家系的2例结肠癌患者中均发现hMSH2基因第13外显子2 108位出现C-A的错义突变,导致703位Ser变异为Tyr,即C.2 108C>A(p.Ser703Tyr),微卫星结果显示2例肿瘤均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SH1基因表达正常而hMSH2基因不表达.同源建模发现该位点与目前报道的hMSH2基因突变不同,突变位于第Ⅳ结构域,Ser突变为Tyr后空间位阻增大,影响了蛋白的正常折叠和功能.结论:Ser703Tyr是中国人HNPCC的一个新的病理性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和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和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高效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31个国人HNPCC家系,采用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忻(DHPLC)筛查hMSH2和hMLH1基因的突变,对DHPLC图形异常的样本用377DNA测序仪测序。结果31个国人HNPCC家系132个病人中共发现180例恶性肿瘤,其中胃癌19例(10.6%);同时性癌少见,仅占所有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3.0%。8个家系携带hMSH2或hMLH1基因序列改变,其中包括第一个带有hMSH2基因突变的蒙古族家系。结论国人中胃痛是发病率仪次于CRC的HNPCC相关肿瘤;DHPLC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筛选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的方法;在中国hMLH1基因尤其是其前9个外显子的突变较hMSH2基因的突变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研究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 ,来揭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演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 ,并探讨导致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基因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 5个微卫星位点MSI表现 ;并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LH1、hMSH2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慢性胃炎组中MSI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2 %(30 5 1) ,2 1 0 5 %(12 5 7)。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的MSI阳性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所有标本中仅检测到 1例hMSH2表达缺失 ,异常表达的病例为胃乳头状腺癌。结论 MSI在散发性胃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一定作用 ,hMLH1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胃癌MS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SH2和h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特点。方法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和GeneMapper分析技术检测17个HNPCC家系先证者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大片段缺失。结果在3个家系中分别发现hMSH2基因第8外显子、1~6外显子和1~7外显子3种大片段缺失类型,未发现h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大片段缺失占hMSH2和hMLH1基因总种系病理性突变的19%。结论中国人HNPCC错配修复(MMR)基因大片段缺失发生率较高,hMSH2基因缺失可能更为常见。在分子遗传学检测中有必要开展MMR基因大片段缺失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Lu R  Fang JY  Zhu HY  Chen YX  Cheng ZH  Li EL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14-1017
目的 分析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对人结肠癌细胞错配修复基因甲基化及其转录水平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影响。方法 分别构建含有人的正义Dnmt1(HMT)和反义Dnmt1(THM)的真核表达质粒,将其转染入结肠癌SW1116细胞,以Western印迹实验分析各组细胞Dnmt1蛋白的表达情况。定量PCR检测hMLH1、hMSH2基因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hMLH1、hMSH2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银染法研究其对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转染正义Dnmt1质粒的细胞hMLH1、hMSH2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升高,基因mRNA表达降低。转染反义Dnmt1质粒可使细胞中hMSH2启动子呈非甲基化状态,基因表达增强。未发现转染正义和反义Dnmt1基因的SW1116细胞存在MSI的变化。结论 重组Dnmt1表达质粒可通过调控人结肠癌细胞中错配修复基因的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 (HNPCC)患者的临床特点 ,报告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方法 共收集了 2 8个家系 ,其中 15个家系符合阿姆斯特丹Ⅰ标准 ,13个家系符合日本临床诊断标准。记录的数据包括患者性别 ,结直肠癌发生的部位 ,诊断年龄 ,是否具有同时和 /或异时结直肠癌及结肠外癌 ,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等。通过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筛查hMSH2和hMLH1基因的突变 ,然后对DHPLC图形异常的样本进行测序。结果  12 6例患者共诊断 170例次恶性肿瘤 (2 3例患有多原发癌 )。 98例 (77 8% )的患者患有结直肠癌 ,且发病年龄早 (平均 4 5 9岁 ) ,右侧癌多见。共在 12个家系中发现 8种hMSH2或hMLH1基因序列改变 ,其中hMSH2基因的第 3个外显子的无义突变即G2 0 4X是发现的首例我国蒙古族家系错配修复 (MMR)基因突变。结论 HNPCC患者是恶性肿瘤 (尤其是结直肠癌 )的高发人群。DHPLC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筛选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的方法。在我国hMLH1基因尤其是其前九个外显子的突变较hMSH2基因的突变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