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或重建,其中前路手术组40例,后路手术组26例,前后联合手术组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复位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中均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道等损伤;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固定节段上少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35例和后路组35例,前路组患者行Hybrid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后路组患者行EODL。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满意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术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JOA评分和JOA改善率明显升高(P<0.01),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J...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予以评价,并与前路手术进行比较。方法1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中行前路手术65例,其余65例行后路手术,对后路手术与前路手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后路手术与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手术比前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后路手术组术后1年脊柱植骨融合率优于前路手术组(P〈0.05)。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有差异(P〈0.05),前路手术组较后路组压缩程度重。术后随访,椎体前缘丢失率前路、后路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椎体后缘丢失率前路、后路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Cobb角由术前恢复到术后,前路、后路手术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前路无明显丢失,后路丢失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后路手术同前路手术相比,出血少、手术操作简单,效果一样,但后纵韧带要完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ACCF)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器融合术(ACD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行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CCF组34例,ACDF组29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椎体高度、融合节段稳定性及融合率.结果 与ACCF组比较,ACDF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颈椎生理曲度及椎体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2组间住院时间、JOA评分、融合节段稳定性及末次随访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加钛网、ACDF加融合器均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ACDF加融合器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体高度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2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ACCF)4例;单椎体次全切结合相邻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Hybrid)4例。后路组16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 )8例;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术(LIFF)8例。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前后入路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侧位X线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平均18(7~26)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颈部 VAS评分、上肢 VAS评分、JOA 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 <0.05),但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位置正确,植骨均在3~6全月内融合。前路及后路两组颈椎曲度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个体化设计合适的手术方式,前后路术式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前路较后路在降低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况尚如 《河北医学》2013,19(1):143-145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142例因颈椎OPLL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32例;前路手术治疗48例;后路手术治疗62例,比较三种手术入路治疗颈椎OPLL治疗前后JOA(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及术后改善情况。结果:①三组患者手术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后路联合治疗术后改善率为(76.85±10.26)%,前路组术后改善率为(72.23±9.56)%,后路组术后改善率为(68.75±9.83)%,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0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5例,术后血肿压迫脊髓导致症状加重2例;后路手术后出现阶段性神经麻痹8例,切口不愈合6例;前后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阶段性神经麻痹2例。结论:对于颈椎OPLL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 ,ACDF)与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 ,ACCF)对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由同一组医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33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8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B组,15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网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2个月。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两组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天数略少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天、术后1年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术后1年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的标准。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比,AccF视野清楚、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但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在维持融合节段高度方面比AcDF差,存在钛网下沉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混杂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7例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前路组(37例)和后路组(30例)。前路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三个间隙短节段钢板内固定和一个间隙自锁融合器融合术,后路组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后路组,住院时间短于后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升高,颈痛VAS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痛VAS均低于后路组,颈椎曲度均高于后路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路混杂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均能够有效改善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神经功能,但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更好恢复并改善颈椎曲度,是治疗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优先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0.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术式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比较前后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对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前路2个(或2个以上)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植骨支撑融合内固定术(21例)及颈后路脊髓受压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加侧块螺钉内固定术(15例)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两组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前路手术组平均改善率70%,优良率为81%,后路手术组平均改善率62%,优良率78%,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路手术组1例植骨未融合,植骨融合率95%,后路手术组3例植骨未融合,植骨融合率80%,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两种术式疗效相近,但前路多个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植骨支撑融合内固定术植骨融合率高、术时短、出血少,较之后路术式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比较前后路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进行治疗,通过比较2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前缘高度、Cobb角和JOA评分情况,分析2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后路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前路组(P<0.05);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2组患者脊柱前缘高度和Cobb角无明显差别(P>0.05);而12个月及24个月时,前路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恢复情况以及JOA评分优于后路组患者(P<0.05).结论 后路手术的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前路手术在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脊髓功能恢复的远期疗效方面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颈椎前、后路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方法治疗52例,后路减压方法治疗7例,前后路联合方法治疗13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一1年,记录术前与术后JOA评分、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和重建情况,比较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前路减压方法治疗组JOA改善率为59.8%,后路减压方法治疗组为58.3%,前后路联合方法治疗组为59.4%。各手术组Cobb角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高度前路方法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路方法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与后路Cobb角、椎间高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存在颈椎管狭窄表现的脊髓颈椎病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关键在于合理选择适应证、充分减压并有效植骨。前路手术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和重建优于颈后路。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及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选择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B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两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组JOA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对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及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T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 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高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不同外科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 5年3月四川省眉山市中医院收治的超高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将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纳入前路组,将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PCL)纳入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情况及治疗前后的颈椎脊髓损伤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NDI)指数、生理曲度及颈椎活动度.结果 前路组43例,其中优28例(65.12%),良5例(11.63%),可7例(16.28%),差3例(6.98%),优良率为76.74%;后路组37例,其中优24例(64.86%).良3例(8.11%),可6例(16.22%),差4例(10.81%),优良率为72.9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NDI指数、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后路组患者的JOA评分、颈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前路组,前路组患者的生理曲度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龄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后路手术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后路手术在改善患者远期颈椎功能方面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17.
蔡文涛  沈宁江  林明侠 《海南医学》2014,(11):1594-1596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改变及丢失程度、术后椎管扩大率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1±16.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0±28.7)ml,椎板开门角度为(48.0±3.1)°。术后椎管扩大率为(69.7±13.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丢失程度为(3.4±2.7)%;平均脊髓后移距离为(3.1±0.7)mm;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改善率与脊髓后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3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60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60例行保守治疗。2组患者发现病变时进行随访,在手术组患者发现病变后60个月及手术组患者术后60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估(Miyazaki分级)。结果:107例患者获得随访,55例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9.7个月,52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8.8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后ASIA、VAS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ASIA、VAS和JOA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相邻节段上一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下一邻近节段(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保守疗法;颈椎前路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远期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上一邻近节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与长节段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行前路手术,其中累及3个间隙的62例,累及4个间隙的24例。分别行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手术 和分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根据X线检查Cobb角及JOA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内固 定稳定程度、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分节段手术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 恢复更好,术后手部功能改善情况、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两种术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节段颈前路手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疗法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为前路手术治疗组(27例)与后路手术治疗组(93例)。对比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后路手术组平均出血量[(350±100)ml]少于前路手术组[(1100±150)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9.853,P〈O.01)。后路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70±10)min]短于前路手术组[(145±30)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1.291,P〈O.01)。术后2年后路手术组植骨融合率(19.2%)低于前路手术组(63.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28.61,P〈0.01)。比较后路手术组手术前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提示,后路手术组患者术后2年的脊髓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改善1—3级,且无一例患者发生原有神经症状加重,无一例患者发生新的神经症状。结论:后路手术同前路手术相比,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远期植骨融合率低等优势,疗效基本一致,但需要保持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优先选择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