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榴弹对肢体的致伤特点和规律,为战伤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电永动引爆离地面7m高的榴弹,将36只绵羊布放于距爆心6-48m处,致伤时测量冲击波超压和破片速度,致伤后进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 肢体破片伤的发生率率为破片伤动物的48%,平均每只动物肢体有1.33片破片伤,伤后即刻死亡率为50%,伤后6h时达66.66%。肢体贯通伤和盲管伤各占50%。骨折的发生率为833.3%(10/12),其中80%为粉碎性骨折,也可见骨骼离断和缺损。肢体爆炸伤时,以腹部和鹏部合并伤最多,分别为41.67%和33.33%。肺脏的臌膜冲击伤的合并率分别为58.33%和16.67%。肢体大血管和神经直接损的发生率虽不高,但损伤后果严重。另外,肢体爆炸伤的伤口污染也很严重。结论 肢体爆炸损伤严重,伤道污染严重,粉碎性骨折发生率高,合并伤多,胆肢体爆炸主要以破片致伤为主,其早期死亡也多为合并伤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榴弹致胸部创伤的特点和规律,为胸部爆炸伤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电启动引爆离地面7m高的榴弹,将36只绵羊布放于距爆心6~48m处,致伤时测量冲击波超压和破片速度,致伤后进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 胸剖破片伤的发生率为44.44%,伤后即刻死亡率为31.25%,伤后6h时达56.25%,以后增加不明显;盲管伤、贯通伤和切线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2.22%、16.67%和5.56%;肺冲击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某型炸弹致伤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引爆某型炸弹战斗部致伤动物,观察分析其对动物致伤的伤情特点,从而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某型炸弹战斗部放置于离地面一定高度,通过直流电引爆致伤动物,动物为西北地区健康山羊32只,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10~80 m不同距离处,所有动物均右侧面向爆心,伤后严密观察动物伤情,存活至24h的以股动脉放血方式处死解剖观察.结果在32只实验动物中,21只(65.6%)于伤后即刻死亡,3只于伤后12~16 h死亡,存活至24h的有8只(25.0%),10 m和15 m战壕内动物的存活率分别为1/3和2/2.破片伤和冲击伤为主要损伤方式,40m内破片和冲击波复合伤的发生率高达86.9%.结论炸弹对动物致伤主要由爆炸时破片和冲击波所致;高速破片有加重冲击伤的作用;近距离的动物合并轻度烧伤.损伤后伤情复杂,现场死亡率高,救治困难.战壕对破片、冲击波和烧伤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颅脑投射物伤合并爆炸伤的动物模型及损伤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可供实验室应用的颅脑爆炸伤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滑膛枪发射钢珠弹与雷管同步启爆模拟爆炸性武器产生破片和冲击波,用不同的弹速与冲击波压力组合致动物颅脑伤,观察致伤能量与损伤程度间的关系及伤后病理改变的特点。结果 动物伤后可存活6h以上,局部伤情和病理改变能体现颅脑爆炸伤的特点。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用于颅脑爆炸伤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犬颅脑爆炸伤后早期脑组织病理改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犬颅脑爆炸伤后脑组织的病理特点。方法 :2 4条犬随机分为颅脑爆炸伤组和单纯颅脑弹片伤组。观察比较两组动物局部伤道、脑挫伤出血区范围、血脑屏障破坏程度、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和脑水肿等病理变化。 结果 :爆炸伤组颅骨骨折、急性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比例均明显高于弹片伤组 ( P<0 .0 1) ,挫伤区蓝染范围明显大于弹片伤组( P<0 .0 1) ,爆炸伤后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弹片伤组 ( P<0 .0 5 )。爆炸伤组脑组织伤道呈梭形 ,约 10 mm× 15 mm大小 ,脑组织挫伤区与震荡区边界不清 ,全脑和颈髓有点状出血 ;弹片伤组脑组织伤道呈漏斗形 ,约 8mm× 12 mm大小 ,挫伤区宽度约为 ( 12± 1.8) mm。光镜下 ,颅脑爆炸伤后脑组织损伤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变性和水肿为主。结论 :爆炸冲击波和弹片在对脑组织的致伤效能上具有叠加效应 ;原发性脑损伤多为可逆性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出现早且较为严重 ,积极的早期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某型钢珠弹对四肢的致伤特点及规律,为四肢爆炸伤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现场实验的方式,观察某型钢珠弹引爆后对实验动物的致伤作用。结果 伤后即刻死亡率为53.3%,伤后6h达70.6%,四肢残片伤的发生率为56.7%,其中软组织损伤占66.7%,骨折发生率为23.3%,且均为粉碎性骨折。合并伤以胸、腹部最为多见,分别为70.6%和64.7%。结论 四肢爆炸伤在该试验中发生率高,局部组织毁损严重,骨折均为粉碎性骨折,合合并全身多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颌面部破冲复合伤模型 ,并初步研究颌面部爆炸伤的特点 .方法 :采用雷管作爆炸源 ,滑膛枪发射钢珠模拟破片 ,同步测速及测压系统检测致伤参数 ,建立致伤模型 .整个致伤模型为一同步控制系统 ,由破片发射触发 .由破片对犬颌面部致伤 ,雷管悬于弹着点上方 ,爆距设计为 5 ,10 ,15cm .记录致伤参数 (撞击速度、能量吸收、体表压力 ) ,观察动物伤情 .结果 :该模型能稳定地模拟犬颌面部的爆炸伤 ,爆炸冲击波压力随爆距减少而急升高 .犬颌面部伤情严重 .损伤范围广 ,并有心、肺、脑等脏器的损伤 ,损伤程度随能量吸收与冲击波压力的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威力弹头爆炸时破片复合冲击波致伤动物的伤情。方法:以某大威力弹头为爆炸源,电引信引爆,动物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伤后0~72 h 内作大体解剖观察。结果:破片伤的发生率高达86.7% ,且是近爆心动物伤后即刻和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冲击伤的发生率为82.2% 。结论:破片和冲击波是大威力弹头爆炸时的主要致伤因素,且高速破片有加重冲击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犬颈部模拟爆炸条件下颈总动脉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一种新的颌面颈部致伤模型的作用下,颈部大血管(颈总动脉)受爆炸伤后的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雷管置于面部咬肌上方10cm处引爆模拟爆炸冲击波,同时,颈部用五三式滑膛弹道枪致颈部切线伤或贯通伤模拟爆炸时破片致伤作用。结果 致伤后距伤道中点1,3和5cm的颈总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光镜下均可见血管内皮粗糙、血栓形成、中膜弹力纤维断裂以及中外膜大量炎细胞浸润。电镜下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表现以变性坏死为主。结论 颈总动脉间接火器性损伤后血栓形成以24h为高峰(P<0.05)。在上述模型作用下,除距伤道1cm处的动脉内皮损伤较重外,其他距离的内皮细胞和中膜损伤程度均未发现明显差异。说明爆炸+破片复合伤(简称破-冲复合伤)的作用较单纯的破片损伤程度为重。另外,致伤后的内膜及中膜的断裂有使外膜疝出的趋势,为研究临床上间接性火器损伤所 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威力弹头爆炸时破片复合冲击波致伤动物的伤情。方法 以某大威力弹头为爆炸源,电引信引爆,动物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伤后0~72h内作大体解剖观察。结果:破片伤的发生率高达86.7%;且是近爆心动物伤后即刻和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冲击伤的发生率为82.2%。结论 破片和冲击波是大威力弹头爆炸时的主要致伤因素,且高速破片有加重冲击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湖南株洲地区近10年来严重颅脑损伤病人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5年12月株洲地区严重颅脑损伤资料完整的病例2846例。分析其性别、年龄、受伤机制、诊断方法、就诊和死亡时间、脑疝形成及其时间、治疗方式、治疗结果,并提出影响预后指标。结果交通事故伤为主要类型;严重颅脑损伤的高危年龄16~48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81.3%病人通过头颅CT确诊;伤后2h是病人就诊的高峰期,也是死亡的高峰期;死亡率12.89%。结论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和监护措施,提高黄金时间内的急救效应,实施规范化救治,重视影响预后的因素,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损伤与窒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07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132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67例,足月儿65例,全部进行颅脑B超检查,并整理、分析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新生儿病例中,脑损伤36例,其中早产儿27例,占早产儿的40.3%(27/67),足月儿脑损伤9例,占足月儿的13.8%(9/65)。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23例,占低出生体重儿的41.4%(23/56),正常出生体重儿脑损伤13例,占正常出生体重儿17.1%(13/76)。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分别较足月儿、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升高,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P<0.05),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在对照组与窒息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足月儿、正常出生体重儿在对照组、与窒息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是引起足月儿、正常出生体重儿脑损伤的主要因素。颅脑B超可对新生儿脑损伤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爆炸冲击波和实验性冲击波负压引起耳蜗基底膜机械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将豚鼠暴露于爆炸冲击波和实验性冲击波负压后,分别应用火棉胶包埋组织切片技术和基底膜硬铺片技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爆炸冲击波和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后8~24 h即可见基底膜外毛细胞大部分缺失.当爆炸冲击波超压峰值达到121 kPa和实验性冲击波负压峰值达到-78.4 kPa时,分别发现穿透基底膜全层的位于第二转的横形及纵形机械性撕裂伤,横形撕裂伤穿透基底膜全层,从内毛细胞内侧直至第三排外毛细胞外侧;纵形撕裂形状不规则,长度相当于与其相邻的10个内毛细胞空间位置,宽度累及第二、三排外毛细胞区,一端累及内毛细胞区.结论 较大强度的爆炸冲击波和实验性冲击波负压均可导致豚鼠耳蜗基底膜的机械性撕裂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王健平 《当代医学》2014,(27):64-65
目的:分析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造成外伤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湖南省武冈县人民医院进行重型、特重型颅脑的外伤患者100例,对其进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50)。观察组为外伤性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无外伤性的脑梗死,分别对其进行Logistic分析,其主要的分析项目为年龄、合并糖尿病、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价、脑疝、感染、脱水药过量、低血压休克以及活血药等。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GCS评分、手术、低钠血症、脑疝、感染、糖尿病、低钠血症、颅底骨折、脱水药及活血药应用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脑疝、GCS评分、合并糖尿病、感染、低血压休克、脱水药大量使用、活血药应用,均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造成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相关性的因素主要是治疗药物的过量,而且在使用活血药的时候能够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很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