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罗旺  王兵  陈凌强  龚志强  杨晋  李修恩 《西部医学》2018,30(3):400-404+40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 2015年7月应用局麻下经皮椎间孔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病程19.6个月。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术后12个月时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44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93.8%。结论 应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中期疗效肯定,随着恢复时间延长,腰椎功能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入该院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分别行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分,观察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该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临床疗效,42例优,15例良,6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90.48%。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98±1.82)分、(2.03±1.20)分,显著低于术前和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可行、疗效显著的特点,是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TLIF组(n=144)和PELD组(n=78)。两组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腰腿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PELD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P<0.05),切口长度短于TLIF组(P<0.05)。术后,两组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且各时间点PELD组下腰痛VAS评分均低于TLIF组(P<0.05);出院时,PELD组腿痛VAS评分低于TLIF组(P<0.05)。相较于TLIF组,PELD组术后6个月ODI及Cobb角更低(P<0.05),腰椎前屈及腰椎后伸更高(P<0.05)。PEL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LIF组(P<0.05)。结论:相比TLIF,...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7月作者医院骨科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54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老年患者(60~74岁,平均64岁),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采用PELD治疗的患者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MED组25人,其中男16例,女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6月ODI评分与次末ODI评分变化。结果 PELD组较MED组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优于MED组(P<0.05)。两组术后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1例术后1月复发,保守治疗6周后效果欠佳,行融合术;MED组1例术后出现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经保守治疗3月后疗效欠佳,行融合术,两组随访均终止于二次手术前。结论 MED术及PELD术均为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患者有效的方法,较之于MED技术,PELD技术更适合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PELD)治疗下腰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LDH)的疼痛缓解和短期效果。方法采用PELD治疗单节段LDH病人15例。术前1天,术后2周、6周及12周分别进行坐骨神经痛的数字疼痛评分( NRS),术前1天和术后12周分别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问卷评分。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的坐骨神经痛的NRS评分均比术前1天显著降低,术后6周和12周的NRS疼痛评分比术后2周显著降低,术后6周和12周的NRS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周的ODI评分比术前1天的ODI评分显著降低。结论 PELD治疗下腰椎单节段LDH短期效果满意,术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李新帅 《包头医学》2018,42(1):20-22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经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对其术后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术后6月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采取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6月的疼痛消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80~106min,平均89min,术中出血60~110ml,平均76ml,术中无神经根损伤,术后无感染以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ODI指数、VAS评分差异显著(P<0.01),术后6月患者疼痛为轻度痛痛,腰椎功能恢复较好;末次随访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3.02%,临床疗效较好.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靶点穿刺技术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的26例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背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等。随访时间≥ 1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39.269±10.35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2.731±2.127)kg/㎡,平均随访时间(18.192±2.669)个月,平均住院时间(3.577±0.902)d,平均手术时间(72.521±15.2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13±3.004)ml。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证实游离脱出的髓核组织均已被摘除。1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复发,再次行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LDH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1月于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PLIF组[39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MIS-TLIF组(39例,MIS-TLIF)。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1 a,MIS-TLIF组VAS、ODI评分低于PLIF组(P<0.05)。PLIF组和MIS-T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51%(8/39)、5.13%(2/39),MIS-T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LIF组(P<0.05)。结论采用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LD组(n=52)和FD组(n=3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VA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恢复率等。结果术后,两组JOA评分高于术前、ODI评分低于术前(均P0.05),但两组间上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腰部、腿部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PELD组腰部VAS评分低于FD组(P0.05);两组腿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患者满意度高于FD组(P0.05)。两组术后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与F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相当,但是在术后创伤方面PELD更有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技术。但内镜术式对手术医生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临床上应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范华侨 《重庆医学》2013,(22):2607-26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固定术和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3及6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腰痛和腿痛减轻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手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1)。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腰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是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固定术相比,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两种手术方法的长期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对比经腰椎间孔人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骨科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患者,将其分为TLIF组和PLIF组,每组各40例。TLIF组给予TLIF术治疗,PLIF组给予PLIF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椎体间融合率、融合时间、VAS和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与术巾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LIF组VAS、ODI评分与改善率与PLI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LIF组总有效率为90.0%,PLIF组总有效率为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PLIF相比更有效、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牵引治疗和推拿结合牵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及ODI指数下降更加明显(P<0.01)。治疗组治愈32例(53.3%,32/60),总有效率98.3%(59/60),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1)。结论牵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2种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对55例2014年6月-2016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A组)或经椎板间隙入路(B组)治疗的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并对2组术前术后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cnab's临床疗效等级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游离程度不同再将2组分为低度游离组(AL、BL)、高度游离组(AH、BH),并对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A组患者31例(AL组16例,AH组15例),B组患者24例(BL组13例,BH组11例),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B组显著小于A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B组的平均改善率优于A组(P<0.05),低度游离组间(AL vs. BL)的VAS评分改善率及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度游离组间(AH vs. B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H组优于AH组;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 2种入路脊柱内镜均可用于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安全有效,但对于高度向下游离的突出,经椎板间隙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针刺配合隔药饼灸夹脊、环跳、委中、昆仑等穴,对照组予针刺配合隔面饼灸相同的穴位.均1次/d,共治疗10 d.观察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1.32±0.83),ODI评分为(13.18±7.73),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针对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单节段责任病灶切除与双节段病灶全部切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应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节段责任病灶治疗组(单节段组)18例,双节段病灶治疗组(双节段组)14例。临床评价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转归,同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总体满意度;影像学参数包括X线片的腰椎前凸角、病灶节段椎间高度、病灶节段终板角,以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分级和T2序列上椎间盘退变程度的Pfirrmann分级;围手术期参数包括手术医师、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平均随访(26.78±10.64)个月,两组之间随访时间和基线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评估方面,双节段组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ODI相比于单节段组明显更低(P<0.05),同时双节段组末次随访ODI相较于术前缓解强于单节段组(P<0.05);影像学方面,术前两组X线和MRI影像学参数在主要病灶和次要病灶上均无明显差异。两组主要病灶的MSU突出分级在术后分别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次要病灶的MSU突出分级双节段组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 而单节段组次要病灶MSU突出分级术后较术前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参数方面,单节段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节段组(P<0.001),两组均未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但单节段组术后随访期间内3例患者接受了二次腰椎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双节段病灶同期切除在中长期可能有更好的功能改善而不增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137-140
目的 观察仰卧牵抖法联合针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将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就诊的60 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手法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予仰卧牵抖法联合针灸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腰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ODI 评分分别为18.0(13.5,25.5)分,7.0(1.0,15.0)分;前后VAS 评分分别为6.0(5.0,7.0)分,3.0(1.0,5.0)分。对照组治疗前后ODI 评分分别为20.0(14.5,27.0)分,12.0(6.5,18.5)分;前后VAS 评分分别为7.0(5.5,7.0)分、4.0(3.0,6.0)分。治疗后两组ODI 与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仰卧牵抖法联合针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状况,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的常见脊柱疾病。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其诊断与治疗与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类型均有较大的差异。本文拟探讨和总结使用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对2013年9月—2015年9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明确诊断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统一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纳入实验组(椎间孔镜组:25例)与对照组(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组:18例)。每个患者均接受了至少6个月的术后随访。在手术前后对患者的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恢复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花费、卧床时间、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记录和比较。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指标(VAS)及腰椎功能指标(lehmann)较手术前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但2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从而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 结论 椎间孔镜技术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手术治疗中,能够显示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康复介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LDH患者100例,使用摸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后康复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功能锻炼康复介入进行干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腰椎功能(ODI评分)及疼痛情况(VAS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血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评估本次研究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ODI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各方面SF-36、OD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均P<0.01)。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2个月、3个月PGE2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治疗有效率高达96%(P<0.01)。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介入可有效缓解机体炎症水平,提高腰椎功能,降低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LDH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 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研究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研究组hs-CRP、TNF-α与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针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过程中,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损伤小,可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我院2014年01月—2014年04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影像学检查等评定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硬脊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80~105 min,平均(92±6)min,术后卧床时间1 d,随访时间3个月,手术前、后 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术后 OD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