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白裤瑶人群生物人类学研究的进展。方法:收集有关白裤瑶人群生物人类学研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合、总结。结果:白裤瑶人群生物人类学研究主要限于体质人类学、群体遗传学和永生细胞库建立等领域。结论:对白裤瑶的研究领域尚有待拓宽。  相似文献   

2.
广西巴马长寿乡壮族长寿老人永生细胞库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广西巴马长寿乡壮族长寿老人永生细胞库。方法:使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方法。结果:建立了长寿者外周血细胞转化永生细胞株的方法,转化成功率77.4%。建立了65株长寿老人、直系亲属永生细胞株及长寿老人资料库和完整的细胞株档案。结论:广西巴马长寿乡壮族长寿老人永生细胞库的建立为永久保存细胞系及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精神分裂症患者永生细胞库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保存精神分裂症特有的基因组资源,方法 采用Epstein Barr(EB)病毒转化技术,把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类淋巴母细胞系。结果 建系150个,包括精神分裂症各型、同胞对、双胞胎、核心家庭、三代及三代以旧家系构成永生细胞库。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因组保存永生细胞库的建立,为我国精神分裂症分子水平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用之不竭的DNA资源。  相似文献   

4.
贵州布依族淋巴母细胞永生细胞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保存贵州布依族B淋巴母细胞株.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同时加环孢霉素A法.结果建立了7株永生细胞,供血者身体健康且三代均为布依族.结论建立永生细胞株可长期保存布依族独特的基因组,为民族起源、演进及遗传多样性等研究提供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南岛3个黎族主要支系永生细胞系的建立与保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侾黎、杞黎、本地黎3个黎族主要支系的永生细胞库。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并加环胞霉素A抑制T淋巴细胞建立永生细胞系。结果:成功地对侾黎、杞黎、本地黎的部分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系。其中侾黎66株,杞黎76株,本地黎54株,共196株。结论:侾黎、杞黎、本地黎永生细胞库的建立使特有的黎族基因组得到系统地、永久地保存,并为分析其遗传学差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永久地保存现有的回族遗传资源。方法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转化同时加入环孢霉素A的方法建立永生细胞。结果成功建立了10株宁夏回族永生B淋巴细胞株。结论该永生细胞地建立为回族遗传资源的永久保存以及今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深入开展回族遗传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化细胞库的方法,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分别采用新鲜血法和冻存血法。将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成功建立了一瘢痕疙瘩家系中27个个体的永生细胞株:新鲜血法较冻存血法可明显提高一次建系成功率。结论EB病毒转化技术可有效保存原来个体完整的基因组,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长期的DNA资源。新鲜血法明显优于冻存血法,更适用于永生化细胞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中国白裤瑶头面部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裤瑶是瑶族中民族特色保留较为完整的支系之一,自称“努格劳”,因其男子穿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我国白裤瑶分布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红水河以东,约东经107°33′~107°53′,北纬27°53′~25°8′一带山区。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与贵州荔波县相接壤的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  相似文献   

9.
白裤瑶人群三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白裤瑶人群眼部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412名(男性208人,女性204人)白裤瑶人群的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睫毛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白裤瑶人群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长睫毛的出现率分别为58.49%、78.40%和89.56%,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3558、0.5352和0.6769。结论:白裤瑶人群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睫毛显性基因频率在两性间差异不明显,与其他民族人群显性基因频率比较,则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中国白裤瑶与南方其它少数民族群体的体质特征。方法:根据白裤瑶9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和身高数据,与南方11种少数民族16个群体体质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白裤瑶与湖南侗族、贵州毛南族、云南苗族相接近。结论:南方少数民族体质特征与其居住的地理距离呈明显平行关系,分布距离靠近的民族的血统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基因组保存永生细胞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EBV转化,同时加入环孢霉素A方法,对世居东北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建立了淋巴母细胞永生细胞库,共建系91个,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是探讨各民族的起源,演进,研究基因突变与遗传病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永生细胞库保存少数民族个体基因组,可为今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长期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家族性甲状腺肿家系永生细胞系,为家族性甲状腺肿的深入研究提供永久的研究材料。方法应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转化技术,将家族性甲状腺肿家系成员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成功地为1个家族性甲状腺肿家系30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株,转化成功的细胞体积增大,形态多样,所有的细胞株冻存后复苏的成功率为100%。结论家族性甲状腺肿永生细胞株保存了原来个体完整的基因组,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家族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提供了DNA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群体惯用手群体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贵州白裤瑶、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等8个民族群体惯用手的基因频率进行调查。结果:贵州白裤瑶、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惯用手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5991、0.5398、0.5821、0.6450、0.4935、0.6795、0.7795和0.7061。结论:惯用手的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民族和性别问差异,为国人惯用手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黎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同时加环孢菌素A法,建立了海南黎族永生细胞库。该库共含有54株“润黎”永生细胞株,供血者均身体健康,且三代无与不同民族或不同支系通婚史。其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有亲缘关系者仅占13%  相似文献   

15.
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化细胞库的方法,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 方法: 采用CysA法、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3种不同方法建立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B-LCL),比较各方法建系成功率及时间. 结果: 成功建立了一瘢痕疙瘩家系的永生细胞株,其中CysA法、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转化的成功率分别为96.4%,46.4%,28.6%; 建立细胞系平均所需时间分别为28.8 d,39.7 d,46.3 d. 结论: CysA法成功率高,建系所需时间短,是建立B-LCL最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苗瑶民族迁徙化对其体质特征的影响。方法:对7个苗瑶民族群体的12项体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广西瑶族,贵州苗族和湖南瑶族聚在一类;而白裤瑶与广西苗族、云南苗族聚为一类;湖南苗族为另一类。结论:探讨苗瑶民族迁徙化对其体质特征的影响,对研究苗瑶民族的起源、演进、遗传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莛  贺翔鸽  曾长青  张清润 《西部医学》2007,19(6):1037-1039
目的建立并保存我国重庆地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大家系患者及其亲属永生淋巴细胞株,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家系奠定良好基础。方法采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转化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时加入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法,建立该家系永生细胞株。结果建株成功率达到92.3%,对已建立的永生细胞株经复苏和冻存的成功率为100.0%。结论成功建立并保存了这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家系遗传资源,为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开展POAG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8.
脑海绵状血管瘤遗传家系永生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脑海绵状血管瘤家系永生细胞株.方法: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同时加入环孢霉素A的方法.结果:成功建立了该疾病家系7名成员永生细胞株,其中5名为患者.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家系永生细胞株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