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种判断气管插管深度的新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成年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Ⅱ级。在气管插管前,将盲探气管插管装置中的光索置入气管导管,测量套囊中点至气管导管尖端的距离。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置入同样距离的光索,根据光点位于胸骨上窝中点调整气管导管深度。记录气管导管尖端距离门齿的距离,利用纤维支气管镜测量气管导管尖端至隆突的距离。结果  气管导管尖端距离门齿和隆突的距离分别为(20.5±1.1)cm和(4.1±1.1)cm。结论  采用光索定位气管导管套囊位于胸骨上窝,有助于判断气管插管深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方法提高麻醉时气管插管深度的准确性和操作的灵活性。方法 100例全麻插管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依据套囊上缘距胸骨角距离调整导管深度,使触摸套囊位置位于胸骨上窝;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插管深度确定方法完成插管(男性23 cm,女性21 cm)。插管完毕经听诊和Et CO2确认后使用纤支镜测量导管尖端到隆突的距离,插管深度以导管尖端到隆突的距离在2-4 cm为合适。记录导管深度是否合适、插管过深、插管过浅的例数、插管深度合适率,以及拔管后2 h喉痛、套囊带血等插管并发症的例数。结果试验组插管深度合适的47例(94%),过浅3例(6%),过深0例;对照组插管合适的40例(80%),过浅2例(4%),过深8例(16%),两组间插管深度合适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喉痛3例,气管套囊带血1例;对照组喉痛2例,气管套囊带血2例,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插管方法相比较,将套囊置于胸骨上窝处,可提高气管导管插入深度的准确性,且并不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双肺呼吸音听诊、目测胸廓活动度、监测气道压力和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变化判断气管导管是否进人支气管内过深,并比较上述评价指标判断小儿麻醉中气管插管过深的可靠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50例,气管插管后先用纤维支气管镜测量门齿至隆突的距离,再缓慢将气管导管深置,每进人5 mm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胸廓活动度,监测气道压力和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变化.结果:监测气道压力和呼吸系统顺应性判断支气管内插管的正确率为100%(50/50),根据呼吸音听诊和观察胸廓活动度判断支气管内插管的正确率分别为54%(27/50)和24%(12/50).当气管插管深入支气管内,气道压力由主气管内的(14.4±3.8)cmH2O(1 cmH2O=0.098 kPa)升高至(17.8±4.0)cmH2O(P<0.01),平均升高幅度为(25.7±13.3)%;呼吸系统顺应性由主气管内的(20.3±9.9)mL/cmH2O下降至(12.2±6.9)mL/cmH2O(P<0.01),平均下降幅度为(41.5±12.2)%.气道压力与呼吸系统顺应性变化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麻醉期间,监测气道压力和呼吸系统顺应性是判断气管导管插入过深的灵敏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摆放侧卧位时,左侧双腔气管导管支气管套囊充气对体位变动时导管移位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使用左双腔气管导管行胸科手术的成人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支气管套囊充气组(A组,n=30)和支气管套囊不充气组(B组,n=30)。全麻诱导后,可视喉镜下置入左侧双腔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下确认支气管套囊顶端置于气管隆突下方5 mm,记录中切牙处导管插管深度。A组在全麻诱导插管成功后,摆放侧卧位时,将支气管套囊充气,B组则在支气管套囊不充气情况下,摆放侧卧位。侧卧位后,观察肺隔离及通气效果,重新在纤支镜下确认支气管套囊位置,记录侧卧位后中切牙处插管深度,记录气管内导管移位距离,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移位率。结果:两组共有28例(46.7%)患者摆放侧卧位后,发生双腔管移位,其中A组10例(33.3%),B组18例(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气管移位距离分别为(9.2±1.7)mm、(9.0±1.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胸科手术摆放侧卧位时,气管导管容易发生移位,支气管套囊充气与不充气相比,能够显著降低侧卧位时左双腔气管导管移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病人的气管插管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建立 ,各种新型多功能呼吸机的引进 ,使得机械通气治疗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我科ICU自 1993年成立以来 ,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已数百例 ,现将我们对机械通气病人的气管插管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气管插管位置的确定当气管插管的病人进入ICU后 ,护士首先应检查并确定气管导管是否在位。正常气管导管的位置应在气管隆突上 1~ 3cm ,一般成人插管深度在 2 2~ 2 3cm左右。过浅容易脱出 ,过深则顶在气管隆突而影响通气 ,甚至插入一侧支气管 (往往进入右支气管 ) ,造成单侧肺通气或直对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气道重建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LDLT)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需要LDLT插管行单肺通气的80例胸外科全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麻醉前将肺部CT检查的Dicom文件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气道模型并提取气道中心曲线,测量声门上缘至隆突嵴的距离和左侧主支气管的长度,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LDLT插管;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将LDLT经患者声门向支气管方向推进,出现置入阻力时停止推进,给气囊充气。两组患者插管后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验证定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时间、对位满意率及LDLT调整深度、隆突及左侧支气管壁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插管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导管开口与支气管开口对位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隆突及左侧支气管壁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Mimics软件气道重建在LDLT插管应用中对位满意率高,不易移位,对患者气道损伤小,对LDLT的插管和定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口"挑厌式"盲探气管内插管(经口Tys术)导管插入深度及旋转后退距离。方法:选择60例气管内麻醉患者男女各30例,应用"挑厌式"盲探气管内插管术,观察:导管插入喉咽腔受到阻力时的深度、旋转的角度及后退的距离。结果:60例患者一次插管成功分别27、28例,成功率分别90%、93%;"深度"分别是13.3±0.7、12.4±0.4cm,"距离"分别是0.9±0.5、0.8±0.4cm。各组内"距离"与"梨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口Tys术,导管送入喉咽腔受到阻力时,导管插入的深度男女分别是13.3±0.7、12.4±0.4cm,"稍内旋转"角度是30度及"稍后退"距离男女分别是0.9±0.5、0.8±0.4cm。掌握这些数据有利于经口"挑厌式"盲探气管内插管,可以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成功率,降低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加强气管导管在经鼻明视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经鼻气管插管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按插管方法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全身麻醉诱导后,实验组采用加强气管导管,对照组采用鼻气管导管行经鼻明视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1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气管插管时间,并观察患者鼻黏膜损伤情况和术中导管折弯情况。结果2组患者间各时点的MAP、HR、气管插管时间以及鼻黏膜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对照组术中导管折弯发生率较高,与实验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强气管导管用于经鼻明视气管插管有一定的临床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通过体表标记测量来估测深静脉导管留置合适深度(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联结处或者气管隆突水平)的简易方法。方法通过左、右颈内静脉,左、右锁骨下静脉通路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前通过体表标记测量估测导管可能留置深度:穿刺点至右侧锁骨上切迹的距离+右锁骨上切迹至胸骨角距离,其中左锁骨下穿刺时需再减去2.oocm。穿刺完毕通过床旁胸片检测导管尖端与隆突水平问的距离。尖端高于隆突水平为正,低于隆突水平为负值。结果86名患者,共100条深静脉纳入研究,各组静脉导管尖端与隆突水平间距离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右颈内静脉导管组为0.50cm与1.10cm;右锁骨下静脉导管组为0.50cm与1.30cm;左颈内静脉导管组为0.60cm与1.45cm;左锁骨下静脉导管组为-0.30cm与1.50cm。结论通过深静脉估算方法:穿刺点至右侧锁骨上切迹的距离+右锁骨上切迹至胸骨角距离,其中左锁骨下穿刺时需再减去2.00cm。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能较可靠的放置于气管隆突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距离与胸骨长度的关系,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患者外退气管导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第一阶段选择重症医学科行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12例,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测量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距离(D),并以胸骨长度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第二阶段选择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且需行PDT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先按第一阶段得出的回归方程计算出D值,然后以D为导向外退气管导管,而B组患者仅凭临床医师经验外退气管导管,待导管尖端退至预定位置后行PDT。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耗时、一次退管成功率,再次气管插管率的情况。结果112例正常成人胸骨长度15.7-25.1cm,平均(19.3±1.5)cm,D为17.7~23.6cm,平均(18.4±1.6)cm,D与胸骨长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87,P〈0.00。与B组比较,A组患者PDT耗时明显减少[(11.2±1-3)min vs(13.3±1.2)min,P=0.000]。结论胸骨长度预测出的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个体化距离可以指导PDT患者退管,并减少其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李刚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F0003-F0003
患女,38岁,65kg,因左下肢股骨干骨折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人手术室血压110/65mrnHg,心率80次/min,既往无高血压史。常规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诱导,在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喉镜显露声门充分,顺利插入气管导管,导管尖端距门齿22cm。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I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ASAI-Ⅱ级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的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组(A组,n=40例)和传统插管法组(B组,n=4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较B组明显提高(P〈0.01),A组插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较传统插管法一次到位成功率高.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入路气管插管最佳视野深度,并设计简易估算公式.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颌面外科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鼻耳距离及经鼻入路气管插管最佳视野深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入路气管插管最佳视野深度的相关性,根据回归方程设计简易估算公式,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公式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鼻耳距离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入路气管插管最佳视野深度有明显相关性(r>0.8,P< 0.01).据此推导出线性回归方程:男性患者经鼻入路气管插管最佳视野深度(cm)=0.985×鼻耳距离(cm)+ 4.253,女性患者经鼻人路气管插管最佳视野深度(cm)=0.943×鼻耳距离(cm)+ 4.726.在此基础上提出简易估算公式:经鼻入路气管插管最佳视野深度(cm)=鼻耳距离(cm)+4,应用此公式计算60例患者最佳视野深度的预测值,并与实测值比较,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差值为(0.10±0.59)cm(95%CI:-1.05~1.26),经Bland-Altman法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7%(1/60)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无显著的系统偏差(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入路气管插管最佳视野深度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双腔支气管导管听诊定位与纤支镜定位的插管深度差异.方法 50例择期手术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的患者,全麻诱导双腔支气管插管后采用听诊法调整导管位置判断双腔管对位满意后记录插管深度;再以纤支镜准确定位双腔管位置并记录插管深度.结果 50例患者插管听诊满意后,在纤支镜下观察因插管过深需退管的34例(68%),不需要调整导管位置的14例(28%)因插管过浅需进管的2例(4%).结论 通过听诊法定位双腔管位置的插管深度普遍偏深,在听诊定位满意保证双肺隔离良好的基础上适当退管0.5~1cm,可提高双腔支气管听诊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成像分析在气管狭窄患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X线胸片示气管受压狭窄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3例。术前患者从舌骨上缘至颈7下缘行螺旋CT扫描。选择CT模拟支气管镜、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图像。测量气管受压狭窄段的长度;气管受压狭窄段末端距环状软骨的距离;气管受压狭窄最严重处的直径、横截面积;未受压处气管的直径、横截面积。按Cotton(1989)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的气管狭窄程度。气管狭窄程度Ⅰ级的患者,予常规诱导、直接喉镜气管插管,术后患者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气管狭窄程度Ⅱ~Ⅲ级的患者,予芬太尼0.05mg、丙泊酚1~2mg·~(-1)镇静、镇痛,表面麻醉下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术后带气管导管入ICU治疗。结果 13例患者中,气管狭窄程度Ⅰ级10例,气管狭窄程度Ⅱ级3例。气管狭窄最严重处直径3.4~9.3mm,平均(6.5±1.3)mm;气管狭窄最严重处横截面积0.82~1.23cm~2,平均(1.03±0.8)cm~2;狭窄段长度2.8~6.0cm,平均(4.5±0.8)cm;气管狭窄段末端距环状软骨5.0~7.1cm,平均(6.1±0.5)cm。1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麻醉诱导插管,且首次插管成功率为100%。术后,10例患者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3例患者入ICU治疗24~48h后拔除气管导管。1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麻醉前行螺旋CT气道重建成像分析,对指导气管受压狭窄患者的围术期气道管理及提高该类患者麻醉的质量与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种左侧双腔支气管盲插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105例需要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骨科胸廓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5例。气囊压力组使用支气管气囊压力观察法顺行插管进行左支气管插管定位;导管阻力组使用导管阻力法定位;身高预测组根据患者身高预测支气管插管深度进行插管。对比3组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成功率、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耗时、导管位置准确率及并发症。结果气囊压力组、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成功率分别为91.43%、62.86%、65.71%,耗时分别为(103.23±13.02)s、(114.66±26.54)s、(83.57±35.77)s;导管位置定位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1,0.59,0.65;导管位置准确率气囊压力组明显高于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P〈0.05),但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隆突黏膜出血、声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支气管气囊压力观察法定位的效果好于导管阻力法和身高预测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换管的原因及换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1)对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1 062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非计划换管的发生率及原因.(2)将63例非计划换管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换管原因进行比较.(3)将换管方法分为导引式换管组和喉镜插入换管组.结果 (1)非计划换管的发生率为5.83%(63/1 062).(2)老年患者的换管原因以痰痂阻塞多见占65.1%(28/43),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老年组躁动、咬扁导管或自主拔管占40%(8/20),明显高于老年组的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型号过小、气囊破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导引式换管组SaO2的下降显著低于喉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躁动、口腔出血及血压升高也较低.换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心律失常两组差异不大.结论 (1)在气管插管非计划换管原因中,老年患者以痰液结痂堵塞常见,非老年患者以躁动、咬扁导管或自主拔管多见.(2)导引式气管插管更换方法简单易行、危险性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细纤维支气管镜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细纤维支气管镜(细纤支镜)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术前评估为困难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充分的口咽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咪唑安定1~2 mg,氟芬合剂2 ml.采用日本产细纤支镜(PENTAX F1-10BS,直径3 mm,镜长60 cm),将钢丝气管导管套于纤支镜上,使纤支镜前端露出导管外,两者一起经鼻腔进入鼻咽部,将纤支镜插到喉头上方,吸干净周围的分泌物,寻找声门,看到声门后将纤支镜缓慢推入声门-总气管,此时可看见到气管软骨环和下方的隆突,证实了纤支镜已在气管,顺势将气管导管沿纤支镜插入气管内,退出纤支镜,确认气管导管的长度和位置后固定.结果:19例患者经细纤支镜引导插管一次成功,1例患者用6.5 mm导管难以套入气管内,换6.0 mm导管后顺利插入.20例患者均无明显出血.17例患者无呛咳反应,3例出现轻咳.术后随访全部患者未发现因插管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对于困难气管插管者采用细纤支镜引导插管简单迅速、安全可靠、损伤轻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最低有效套囊压用于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手指感觉法给气管导管套囊充气,试验组应用最低有效套囊压法给套囊充气。记录两组患者套囊压;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气管黏膜损伤情况;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套囊有无血迹及拔管后24 h内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套囊压为(9.07±5.38)cm H2O,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40±5.16)cm H2O(P<0.05);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均未发生套囊血迹和声音嘶哑;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24 h内咽喉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管黏膜散在点状充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局部片状充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最低有效气管导管套囊压用于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临床效果好,对气管黏膜损伤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的表面麻醉在经口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麻下喉癌手术且预期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口咽部表面麻醉加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的表面麻醉,B组采用口咽部表面麻醉加环甲膜穿刺气道内表面麻醉,然后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口清醒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局麻时患者呛咳评分、插管时恶心评分、气管导管置入时患者呛咳评分、插管过程中的舒适度评分以及插管成功后患者对气管导管耐受评分;记录入室后(T0)、局麻完成后(T1)、气管导管进入声门(T2)、气管插管完成后注射全麻药物前(T3)的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结果 两组插管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局麻呛咳评分、插管时恶心评分、气管导管置入到位时呛咳评分、患者舒适度评分、导管耐受评分均较B组低(P<0.05)。在T0及T1时,两组患者HR及MAP均无明显差异。在T2及T3时,A组患者HR及MAP较B组患者低(P<0.05)。所有时间点两组SpO2无明显差异。结论 相比于传统的环甲膜穿刺气道内表面麻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的表面麻醉能为喉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清醒气管插管条件,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