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 (PTCA +Stent)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对 42例成功进行PTCA +Stent的冠心病患者 ,进行术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测定。结果 :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P <0 .0 1) ,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术前QTd及QTcd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术后单支病变QTd及QTcd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多支病变 (P <0 .0 1)。 9例伴室性心律失常者术后该症状消失。结论 :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在PTCA +Stent术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 ,其降低程度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QTd及JTd增加与老年人糖尿病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病人 QTd,JTd增加与其发生猝死的关系。 2方法 受检者常规测量 12导联心电图 QT及 JT间期。最长 QT间期或 JT间期减去最短 QT或 JT间期 ,即得 QTd或 JTd.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 (猝死组与存活组 )的 QTd,JTd.3结果 老年糖尿病病人 QTd,JTd分别为 (78.2 4± 2 7.6 8) ms,(79.86±2 1.48) ms,而对照组分别为 (4 7.16± 18.2 7) ms,(4 6 .32± 2 0 .12 ) m 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6 .6 3,7.2 3,P<0 .0 0 1)。糖尿病猝死组 QTd,JTd分别为 (96 .5 6± 2 8.2 6 ) ms,(98.78± 30 .42 ) ms;存活组 QTd,JTd分别为 (5 9.2 7±19.14) m s,(6 0 .47± 2 1.5 2 ) ms,猝死组 QTd,JTd均明显长于存活组 ,差异有显著性 (t=5 .93,5 .5 8,P<0 .0 0 1)。 4结论 老年糖尿病病人猝死的发生随 QTd,JTd的延长而增加 ,提示 QTd,JTd延长是预测老年糖尿病病人猝死的一项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记录 6 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前后静态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 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性治疗前QTd为 (10 5 7± 41 3)ms ,介入性治疗后QTd为 (5 9 4± 2 8 6 )ms,前后相比QTd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TCA术后与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QTd分别为 (6 2 9± 2 9 2 )ms和 (5 6 2± 2 8 1)ms,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冠心病经介入性治疗后QTd明显减小 ,QTd可作为介入手术后心肌再灌注成功的参考指标。是否可作为冠脉再狭窄的早期指标 ,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QTd显著延长是预示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春安 《医学争鸣》2002,23(4):367-3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心率后 QT离散度 (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测量分析 92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62例 ,女 30例 ,年龄 42~ 80 (平均 54.3)岁 ,与 60例无心脏病者 QTd和 QTcd对照分析 ,其中男 39例 ,女2 1例 ,年龄 40~ 75(平均 52 )岁 .结果  AMI入院时 QTd(66± 30 ) ms,QTcd(75± 36) ms明显高于对照组 (39± 1 6) ms,(42± 1 7) ms (P<0 .0 0 1 ) .死亡组 QTd(1 0 5± 2 5) ms,QTcd(1 2 2± 33) ms明显高于生存组 (54± 1 8) ms,(60± 2 0 ) ms(P<0 .0 0 1 ) .QTd≥ 80 ms患者死亡率 62 .5% ,多部位梗死56.3% ,室心律失常 53.1 % ,泵功能 (Killip分级 )≥ 级2 8.3% ,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2 .5%明显高于 QTd<80 ms的 3.3% ,2 5.0 % ,1 1 .7% (P<0 .0 1 ) ,6.7% ,5.0 % (P<0 .0 5) .生存患者出院时 QTd(45± 1 3) ms,QTcd(48± 1 4 )ms较入院时 (66± 30 ) ms(P <0 .0 1 ) ,(75± 36) ms(P<0 .0 5)明显缩小 .且最长的 QT间期 92 %见于缺血区或梗死区导联 ,而最短的 QT间期 95%见于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 .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 QTd及 QTcd测量来判断 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治疗前后 QT离散度的变化。 方法 观察 2 2例室性早搏经胺碘酮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 ,分析其疗效及 QT、QTc、QT离散度 (QTd、QTcd)的变化。 结果 胺碘酮对室性早搏抑制 75 %以上的有效率为 6 3.6 %。治疗后 QT和 QTc分别由396 .4± 2 4.7ms和 42 2 .7± 2 9.6ms延长为 42 7.8± 2 9.6ms和 44 8.5± 31.3ms(P <0 .0 5 ) ,QTd和QTcd由6 6 .4± 16 .2ms和 6 8.9± 2 9.6ms下降为 37.8± 9.8ms和 39.2± 16 .5ms(P <0 .0 1)。结论 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好 ,室性早搏治疗后QT间期延长 ,QTd和QTcd减小 ,因而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成形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记录标准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效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QTd及QTcd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分别从 5 8.7± 15 .1和 64 .1±17.1ms下降至 47.6± 10 .1和 5 2 .6± 11.1ms(P均 <0 .0 1)。术前多支血管病变者的QTd及QTcd均显著大于单支血管病变者 ,且治疗后多支血管病变的QTd及QTcd的下降程度均较单支血管病变更加显著。结论 通过冠状动脉成形术改善心肌供血能够明显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QTd及QTcd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早期再灌注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26例AMI患者予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IRA予急诊PTCA+支架术,在术前及术后24小时内分别记录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并监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AMI患者行急诊PTCA+支架术后,IRA开通率100%,所有病人IRA血流达TIMIⅢ级.QTd从术前的(78.6±17.4)ms降至术后的(48.6±14.8)ms(P<0.01).7例术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82.3±15.6)术后QTd降至(49.8±13.7),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急性PTCA+支架术可显著降低QTd,IRA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CA Stent)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功行PTCA Stent术后的60例患者,取术前一周内和术后一周,进行两份常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QTc离散度(QTcd).结果 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在PTCA Stent术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从而可能预防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4例 )和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变化。结果 :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及QTcd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大 ,分别为 77 6± 2 3 4msVS30 8± 2 8 6ms ,6 0 4± 2 7 2msVS2 8 6± 2 2 8ms ,具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早期心肌梗塞者QTd延长反映心肌复极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QTd越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早期QTd的延长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或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并比较 4 6例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 12导联心电图的QTd(JTd) ,比较QTd(JTd)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5例DCM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QTd 分别为 6 5 .38± 2 4 .30ms和 72 .10± 2 0 .95ms ,JTd 分别为 5 4.85± 2 5 .0 1ms和 5 6 .33± 2 1.30ms ,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 (41.6 7± 2 1.6 9ms,33.0± 17.5 1ms) (P <0 .0 1) ,心功能Ⅳ级QTd 与JTd 也高于心功能Ⅲ级 ,但无统计学意义。QTd(JTd)与左室内径及心胸比率呈正相关 (P <0 .0 5~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 <0 .0 1)。全组中死亡 7例 ,均为心功能Ⅳ级 ,死亡患者QTd(JTd)明显高于生存者 (78.12± 12 .5 0ms ,6 2 .32± 9.87ms,5 8.82± 2 1.36ms ,4 8.95± 2 3.2 1ms) (P <0 .0 1)。死亡患者 3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M患者QTd(JTd)与心功能分级 ,心脏主要参数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QTd(JTd)可作为判定DCM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森  刘斌  王莉  张渊  杨秀川 《四川医学》2001,22(2):176-177
目的分析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的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特点.方法对28例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透析后行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并计算QTd;校正QT(QTc)和校正QT离散度(QTcd),同时测量血清K+、Mg2+和Ca2+浓度.以34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28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的QT(365±30ms)与对照组(370±19m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QTc有明显延长(400±16msvs390±17ms,P<0.05).其QTd(48±10ms)和QTcd(56±11ms)较对照组(分别为27±17ms和32±8ms)均有极为显著的增加(P<0.005).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QTd和QTcd与血清K+、Mg2+和Ca2+浓度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QTd和QTcd均极为显著增加,心室电不稳定性增强,其变化与血清K+、Mg2+和Ca2+浓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PTCA Stent)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42例成功进行PTCA Stent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前、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测定。结果: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P<0.01),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术前QTd及QTcd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单支病变QTd及QTcd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多支病变(P<0.01)。9例伴室性心律失常者术后该症状消失。结论:冠心病患者QTd及TQcd在PTCA Stent术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其降低程度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临床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 ,并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异常及冠脉正常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差异 ,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以探讨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冠造正常组及冠造异常组QTmax ,QTmin ,QTd ,QTcd ;测量冠造异常并行PTCA术的术前及术后 1、3、7dQTmax ,QTmin ,QTd ,QTcd。结果  (1)冠脉异常组QTd ,QTcd >冠脉正常组 (P <0 0 0 1)且QTmax增大 (P <0 0 0 1)。 (2 )PTCA组术后 1、3、7dQTd ,QTcd分别 >PTCA术前 (P <0 0 0 1)。结论 成功的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柳双存  常健梅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5):577-578,593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评价成功的PTCA术对改善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心绞痛患者行PTCA术前和术后24h内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QTc、QTd及QTcd4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PTCA术后QT和QTc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PTCA能显著减少心绞痛患者的QTd,能改善心肌复极电生理,有助于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美西律 ( 34例 )和胺碘酮 ( 2 7例 )分别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 ,测定两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 2W后的QTd。结果 :①胺碘酮组用药后QT明显延长 ,但QTd反而降低 ( 4 3.8± 1 5 .1 )ms与 ( 33.8± 1 5 .9)ms,P <0 .0 5 ;美西律组用药前后QT及QTd无显著变化 (P >0 .0 5 )。②胺碘酮组与美西律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86.2 %和 83.1 %(P >0 .0 5 ) ;停药后一月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 1 8.5 %和 5 0 % (P <0 .0 5 ) ,美西律组复发者较未复发者的QTd明显延长 ( 4 9.1± 1 4.9)ms与 ( 4 0± 1 2 .6)ms ,P<0 .0 1。结论 :QTd的降低可能是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替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后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心梗后患者 5 6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 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但不应用任何 β受体阻滞剂。试验组除给予相同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外 ,还给予阿替洛尔 5 0~ 15 0mg/d口服 ,疗程均为 1个月。测量两组患者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 ,计算QTd。结果 :试验组阿替洛尔平均剂量为 74± 2 1.6mg/d ,治疗后QTd显著下降 (75 .1± 14.8msvs42 .2± 12 .9ms ,P <0 .0 1)。对照组治疗后QTd无明显改变 (72 .8± 11.6msvs77.0± 15 .7ms,P >0 .0 5 ) ,两组治疗后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阿替洛尔可显著降低心梗后患者QTd ,这可能是其有效降低心梗后患者心性猝死的电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程序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选择 4 0例接受心脏导管手术的患者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2 0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2 0例。术前测定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术中在右心室起搏刺激以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2 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 6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2 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 1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明显增大 (85 .7± 2 4 .6msvs 34.8± 11.3ms,P <0 .0 1) ;冠心病患者中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 ,其QT间期离散度较未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亦明显增大 (98.7± 5 6 .2msvs 70 .4± 2 8.5ms,P <0 .0 5 )。取QT间期离散度≥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一定价值。结论 :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相关性 ,取QTd≥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中缺血和再灌注时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成功的PTCA术对改善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行成功的PTCA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8±9.0)岁,记录PTCA术中及当日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别于术前、首次球囊扩张期间、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术后2h及12h测定QT间期和RR间期,QTd=QTmax-QTmin。结果QTd在首次球囊扩张期间与扩张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在术后2h及12h均较术前减小(P<0.05),且术后12h与术后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与扩张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A球囊扩张期间,由于产生一过性短暂的心肌缺血使QTd增加,而成功的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