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夺获功能心室起搏器的植入方法及各项参数的测试。方法:6例患者植入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术中打开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测试参数。术后1周和1个月分别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测试各项参数。结果:植入时起搏阈值(0.37±0.08)V,R波斜率(0.97±0.32)V/s,阻抗(605±59.58)Ω。自动夺获阈值(0.40±0.15)V,R波振幅(1.26±3.89)mV,ER振幅(9.93±3.56)mV,极化电位振幅(1.32±0.34)mV,VARIO测试自动夺获阈值(0.40±0.15)V。术后1周及1个月测试的自动夺获阈值明显升高(P<0.05),R波振幅、ER振幅和极化电位振幅均无显著变化(P>0.05),起搏器各项功能运行良好。结论:植入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时,除满足心室起搏的常规参数外,术中还应满足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腔心室自动闽值夺获起搏器的长期各参数变化,节能功能及起搏安全性。方法:对65例患者植入具有AC功能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和极化电位及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结果:术后心室起搏阈值早期升高1.10V±0.18V以后逐渐稳定,长期心室起搏电压仅在0.45V±0.13V。63例在术后测定各参数即刻启动AC功能并于术后1周及6个月随访心室各参数变化。1例术中R波振幅15.2mV,ER值为10.4mV,极化电位0.4mV,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给普罗帕酮600mg转律,测试时发现AC功能自动关闭,当时ER值9.4mV,极化电位0.8mV,再测ER值10.2mV,极化电位0.4mV,AC功能可以打开并工作正常。比较术中、术后1周起搏阈值升高,P〈0.05,术后一周与6个月相比起搏阈值下降,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高效能保护起搏电压,耗能低而且安全性好,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参数变化,提取储存数据协助临床诊断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2年10月植入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20例,观察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参数,包括心室阈值、输出电压、阻抗、心室除极波的感知值(ER振幅)、极化电位,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心率事件统计,睡眠功能等。结果 18例能打开自动阈值夺获功能,使输出电压在0.96±0.18 v左右,6个月中各项参数变化平稳,随访期间功能正常,无起搏脱落现象;1例术中极化电位正常,能打开这一功能,术后一周发现极化电位升高,以后未能打开这项功能;1例频发室早、房颤,心房感知不良。6例发生房颤,持续时间1min至3h不等,均转为DDI模式;观察到窦房结变时性功能不良10例;静息频率工作状态时患者无不适。结论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双腔起搏器节约能量寿命延长,安全可靠,符合患者生理需要;具有多种功能,提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动周值管理及自动夺获功能对起搏器输出电压的影响,及不同夺获功能原理下起搏器输出电压的差异,以评估自动夺获功能对起搏器寿命的影响.方法 分别选取植入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患者13例和植入无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患者20例进行临床随访.比较自动夺获功能组起搏器和无自动夺获功能组起搏器输出电压、脉宽等,并比较具有不同阈值夺获原理的起搏器之间输出电压的差异性.结果 经统计分析表明具有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组平均输出电压为(2.023±1.294)V,无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组平均输出电压为(3.622±0.353)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脉宽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Medtronic公司的Kappa 700系列型起搏器平均起搏电压(2.485V)较ST.JUDE公司的Pacesetter ENTI-TYTM Model DC 5226或5130型起搏器平均输出电压(1.778V)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阈值管理或自动夺获功能可有效的减少起搏器输出电压不必要的损耗,节省起搏器电池能量,达到延长起搏器寿命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8例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单心腔起搏器的各种参数特点及程控功能.方法8例患者,植入RegencySC+型VVI起搏器6例,RegencySR+型VVIR起搏器2例,随访1~18个月,检查动态心电图并通过程控观察起搏阈值、ER值及极化电位的变化.结果8例患者起搏功能良好,6例ER值及极化电位良好而打开自动夺获功能,起搏阈值稳定在0.9~1.5mV间,可见后备脉冲多为融合波触发.1例因ER值较低(1.8mV),另1例ER值偏低(3.3mV)且极化电位大于ER的60%,未能打开自动夺获功能.结论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安全可靠,但有赖于良好的ER值、极化电位和感知安全度.ER值可能与心肌病变有关.调整ER感知灵敏度可能获得较好的ER信号及感知安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8例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单心腔起搏器的各种参数特点及程控功能。方法8例患者,植入RegencySC+型VVI起搏器6例,RegencySR+型VVIR起搏器2例,随访1~18个月,检查动态心电图并通过程控观察起搏阈值、ER值及极化电位的变化。结果8例患者起搏功能良好,6例ER值及极化电位良好而打开自动夺获功能,起搏阈值稳定在0.9~1.5mV间,可见后备脉冲多为融合波触发。1例因ER值较低(1.8mV),另1例ER值偏低(3.3mV)且极化电位大于ER的60%,未能打开自动夺获功能。结论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安全可靠,但有赖于良好的ER值、极化电位和感知安全度。ER值可能与心肌病变有关。调整ER感知灵敏度可能获得较好的ER信号及感知安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有效性及随访情况。方法  2 1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PacesetterENTITYTMModelDC 5 2 2 6型双腔起搏器 ,其中 15例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随访 3月~ 2年 ,测试植入术中及术后的起搏阈值 ,阻抗 ,心室除极波 (evokedresponse ,ER) ,极化电位 ,术后 3d心电监护 ,结合EKG和HOLTER检查 ,回顾自动模式转换功能 (AMS)的启动情况。结果 除 1例外其余 2 0例自动阈值夺获 (autocapture,AC)功能运行良好。应用EKG ,HOLTER评价AMS工作情况 ,15例患者术后 3d 5 13次启动了自动模式转换 (automaticmodeswitch ,AMS)功能 ,总检测失败率为 4 .87% (2 6 / 5 34) ,误检率 0 .97% (5 / 5 13)。发现AMS功能误检率低 ,成功率高 ,安全可靠。结论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安全 ,可靠 ,使用寿命长 ,尤适用于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慢—快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自动阈值夺获 (Autocapture)自动模式转换 (AutomaticModeSwitch)双腔起搏器测试及随访。方法  5 0例患者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1例 ,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 2 9例 ,病窦 2 0例 ,其中阵发性房颤 (AF) 8例。植入AffinittyDC 5 2 3 0起搏器 ,植入手术同普通DDD ,术中及随访测试起搏阈值 ,阻抗 ,输出电压 ,刺激除极波 (ER) ,极化电位。结果 除 1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 ,余 49例患者自动阈值夺获 (其中 8例阵发性AF患者开启自动模式转换 )术中或术后 3天均开启 ,随访 6个月工作良好。结论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及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双腔起搏器安全节能使用寿命长 ,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尤适用于伴阵发性AF的慢 -快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VVI型起搏器术后心室电极起搏阈值的变化,指导临床起搏器输出电压设定和安全起搏。方法:固定脉宽为0.5ms,采用起搏器程控仪,对起搏器术后1、2、3、4、5、6、7、8天,2周、3周、4周、3月、半年、1年,此后每年1次进行阈值测定。结果:起搏阈值高峰发生在术后1~2周,在1个月后进入平稳期,与1年后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1个月减低起搏输出电压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和不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VVI型)使用寿命,以总结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对延长使用寿命的价值.方法 将74例患者按照心脏起搏器是否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分为普通组和观察组.普通组心脏起搏器不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共48例,观察组使用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共26例,观察组患者的VVI型起搏器具备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能够在预设的时间内自动测量阈值并自动相应调整输出电压,保证以大于阈值0.3V的电压输出实现人工心脏起搏.比较2组的有关参数、使用寿命.结果 (1)普通组平均工作电压为(2.8±0.4)V,观察组平均工作电压为(1.1±0.4)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寿命为(12.59±0.55)a,普通组为(6.74±1.12)a,其使用寿命较普通组延长了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起搏器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可以更好的保障起搏器的安全,在同等使用条件下,还可以延长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Impact of automatic threshold capture on pulse generator longevi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AutoCapture (AC) system confirms the cardiac response to pacing stimuli and automatically adjusts output close to the pacing threshold, thus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battery savings and greater stimulation safety for patients.1-4 In 1995, St. Jude Medical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the first AC system in the single chamber Microny Pacemaker. In 1999 the first, dual chamber, pacemaker system with the AC technology and low polarization, low threshold, bipolar lead was released, the Affinit…  相似文献   

12.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志超  杨波 《疑难病杂志》2010,9(6):403-405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心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8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_1导联R/S波振幅比≥30%,V_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_5、V_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 ms。消融成功10例,放弃消融1例。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具有相对独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可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明确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口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中腔内心电图的P波变化特点,探讨心电图辅助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8月至12月共876例行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参与本研究。全部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术中采用腔内心电监测技术引导送管,最终导管留置长度以“Peres’ formula”定位身高长度为准,术后行导管尖端位置X线定位。对腔内心电图P波特征性改变包括P波振幅升高、双相P波及双峰P波获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76例患者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升高率、双向P波和双峰P波获得率分别为94.2%、17.5%和54.6%,特征性P波获得率即获得P波振幅升高、双向P波或双峰P波其中任意一项的比例为97.8%。在P波振幅增高的825例中,置管到位时振幅增加值平均为(4.2±2.6)mv,其中62.8%的患者在送管至“Peres’fomula”定位长度时出现最高振幅P波,其余37.2%均提前出现最高P波;送管到位时P波的振幅与R波振幅之比P 50为0.4。结论不推荐将腔内心电监测技术作为X线诊断的替代方案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标准。但该技术在置管操作中对帮助判断导管异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经济、便捷、适用性强,可作为颈内静脉置管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4.
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志  白雪  杨思进 《西部医学》2010,22(7):1259-1261
目的通过对希氏束起搏及心尖部起搏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探讨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3例有起搏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及超声心动图对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以及各部位起搏前后QRS时限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时限长,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比希氏束起搏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对心脏功能影响大(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比心尖部起搏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接近于自身窦性心律,希氏束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谭贺怡 《当代医学》2011,17(22):35-37
目的探讨右心室肥大心电图漏诊、误诊的原因,以达到提高心电图右心室肥大诊断符合率的目的。方法对137份在住院期间,经彩超心动图诊断为右心室肥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误诊92份,正确诊断45份,误诊率达67.15%,符合率只有32.9%。其中有27.7%是由于客观原因引起;39.4%是对右心室肥大心电图改变认识不足引起,其中因心电轴右偏不足110度误诊的有12.4%,因大意误诊的成人心电图8.8%,小儿心电图18.2%。对这39.4%心电图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右束支阻滞,逆钟转位心电图、左后分支阻滞、正常心电图进行比较,得出的诊断标准将使误诊率将减少30%,符合率将达到62.9%。结论右心室肥大诊断标准不一定依赖于电轴右偏大于110度,改进诊断标准能提高诊断符合率。对于成人心电图,V1导联R波增高伴STV1下斜压低,T波倒置,V5V6R/S≤1,是诊断右心室肥大的最基础条件。右心室肥大与右束支阻滞、逆钟转位心电图的鉴别在于V5V6R/S≤1。V1导联R波增高伴STV1下斜压低,T波倒置,不能用右束支阻滞解析者,强烈提示右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电极阻抗与起搏阈值的急性期至慢性期的变化过程,并与高阻抗电极进行比较,以证明高阻抗电极的效果。方法:所有电极在植入即刻使用起搏分析仪检测: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R波幅度),电极阻抗和电极电流。于术后12、24、72h、1周、1月、3月、6月,以后每年1次,使用美敦力起搏程控器重新检测上述指标,其中为保证测得的起搏阈值可靠,采用固定电压测得的脉宽阈值,然后计算能量阈值。结果:电极阻抗在植入的12—24h明显下降,起搏阈值升高,在3-6月后基本稳定;最佳植入阻抗在400n以下。高阻抗电极电极阻抗明显升高,起搏电流消耗下降,但长期观察,阻抗有下降趋势,电流消耗也升高。结论:密切监测电极阻抗可以真实的反应电极成熟过程,对电极的植入和电极脱位等并发症有明确指导价值。高阻抗电极对起搏电流的消耗有明确的减低作用.但远期效果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起搏心电图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以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从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护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然后连接临时心脏起搏器,并设置起搏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20次/min,输出电压为3~5V,感知灵敏度为2mV。起搏器完全起搏后,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根据Ⅱ、Ⅲ、avF导联起搏QRS图形调整电极位置,直至Ⅱ、Ⅲ、aVF导联起搏QRS主波向下,V1-V6导联起搏QRS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结果8例患者获良好的起搏效果,全部一次插管成功,操作时间5~10min,插管深25~30cm。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由起搏心电图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固定的技术方法。方法:24例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植入,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起搏阈值(0.45±0.17)V,R波幅度(10.2±2.5)mV,电极导线阻抗(680±120)Ω。起搏心电图Ⅱ、Ⅲ、avF导联的QRS波群直立向上,Ⅰ或AVL导联呈负向波。术后随访起搏良好,胸片无电极脱位,部分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复查心脏超声示心腔缩小,心功能改善。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钩型R波在鉴别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伴右心室肥大者是否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从3个下壁导联出现钩型R波和传统的诊断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指标来比较58例ASD伴右心室肥大同时伴肺动脉高压(A组)与74例ASD伴右心室肥大不伴肺动脉高压(B组)的心电图。结果:3个下壁导联均出现钩型R波,A组出现率明显高于B组(P〈0.01);而传统右心室肥大心电图诊断指标的出现率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型R波不但有助于诊断ASD,还是鉴别小儿ASD伴右心室肥大是否同时伴肺动脉高压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