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何长林  侯平  文勇 《包头医学》2013,37(4):220-221
目的:了解广元市正常人群各部位骨密度随增龄出现的变化规律;分析各部位BMD降幅度较大的年龄段,以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方法:选择居住在广元市常住女性人群540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位(L1~4)、股骨近端(Neek、Ward’s、Troth)骨密度,年龄20~90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女各部位骨峰值均出现在25-30岁年龄段。②女性腰椎前后位(L1~4)、Ward’s、Troch区骨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段为45~60岁。股骨近端骨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段为51~60岁。结论:广元市女性骨峰值年龄在20~30岁:中老年女性腰椎前后位L1-4、Ward’s、Troch区骨密度变化早于股骨近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骨密度测量部位对女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方法 记录291例妇女的年龄、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HologicQDR-2000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全身、腰椎正侧位、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组骨丢失率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结果 各部位的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各年龄组女性骨丢失量最大的部位是Ward’s三角。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最高的部位50~59岁组是腰椎侧位,大于60岁各组是Ward’s三角。结论 随年龄的增长,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腰椎侧位和Ward’s三角分别是50~59岁和60岁以上妇女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性最高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佛山地区504例正常女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慧萍 《海南医学》2007,18(3):133-133,98
目的 了解本地区成年女性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QD4500A双能X线骨密度仪同时测量504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L2~L4前后位)、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5岁一个年龄组分13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佛山地区成年女性腰椎及股骨大转子区域骨峰含量出现在30~岁组,而股骨颈骨峰含量出现在25~岁组,Ward's三角部位骨峰含量出现在20~岁组,达到峰值骨量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成年女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结论 成年女性体BMD值随年龄而变化,不同部位的骨骼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峰值水平也不同.各部位BMD值出现下降的年龄不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不同,对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人群,预防、诊断骨质疏松应以测量不同部位的BMD值作为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延安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BMD),分析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本地区20~89岁2416例正常人群正位腰椎(L2~4)和左侧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区、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男女性均以10岁一个年龄段分为7组。以峰值BMD减低2.5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各部位峰值骨量(PBM)值出现在20~29岁,分别为L2~4:(0.9698±0.1601)g/cm2,股骨颈:(0.9130±0.1663)g/cm2,股骨粗隆部:(0.7122±0.1490)g/cm2,Ward’s:(0.7223±0.1834)g/cm2。女性腰椎PBM值出现在30~39岁,L2-4:(1.0100±0.1296)g/cm2。髋部PBM值出现在30~39岁,Neck:(0.8785±0.1212)g/cm2,Troch:(0.6517±0.1004)g/cm2,Ward’s:(0.6939±0.1229)g/cm2。男性BMD值从60岁起开始进行性下降,丢失率高低依次为Ward’s>Troch>Neck>L2~4。女性50岁后下降幅度较男性明显,丢失率高低依次为Ward’s>Troch>Neck>L2~4。结论:延安地区人群平均骨密度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偏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较高,50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应注重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初孕年龄、产次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孕年龄、产次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调查180名健康绝经后妇女年龄、初孕年龄、产次、绝经时间,并测量身高、体重、腰椎L2~4及左侧股骨近端(Neck、Ward三角、Troch)BMD。结果 ①初孕年龄≤20岁的绝经后妇女在L2~4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低于初孕年龄在21~25岁者(Neck、Ward三角、TrochP<0 .01,L2~4 P<0 .05 )和初孕年龄在26 ~30岁者(L2~4、Neck、Ward三角、TrochP<0. 01 ),在L2~4、Neck、Ward三角部位低于初孕年龄>30岁者(Ward三角P<0 01,L2~4、NeckP<0 .05)。②随着产次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逐渐下降,产3次,产4次,产次≥5次各组BMD显著低于产1次和产2次组(P<0 .01)。③多因素分析显示:产次与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绝经年限与L2~4、Neck和Troch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初孕年龄与Neck和Troch部位BMD呈负相关。结论 初孕年龄≤20岁的绝经后妇女腰椎和股骨近端BMD减低,产次影响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各部位BMD。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正常女性腰椎,左股骨上端各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方法采用DEXA测定445例20~83岁正常女性腰椎(L2~L4)正住,左股骨上端(股骨颈、Ward氏三角区、大转子)的骨密度。按每10岁一个年龄组,分为7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40岁以后逐渐降低,50岁以后降低明显加快,骨质疏松患病率从40岁开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以Ward氏三角区检出率最高。结论女性机体BMD随年龄而变化,骨峰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骨质疏松从40岁起已开始。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陕西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素敏  李晓娟  薛健  贾瑛  李文献  于红  张亚靖 《医学争鸣》2002,23(12):1115-1117
目的:获得正常人骨密度(BMD)参数,明确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骨峰值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质疏松症的群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er公司生产的DPX-IQ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度仪(DXA),随机对陕西地区20-89岁的受试者2524人进行腰椎(L2-4)及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BMD测定。结果:骨峰值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较女性早10a,骨峰值平均在20-3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在任何年龄都是女性的骨量小于男性;BMD的变化与年龄增长关系密切,女性存在着与年龄因素和绝经期因素有关的骨量丢失;松质骨(腰椎和股骨上端各部位)从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股骨上部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不同部位松质骨骨量丢失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股骨Ward's三角最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中老年人腰椎正位及左股骨上端骨密度(BMD)的变化.并探讨不同部位测量点骨密度结果对骨质疏松(OP)诊断的影响,方法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reng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56例年龄在40~83岁之间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测定。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年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下降。但骨量丢失的起始时间及丢失速度不同。各组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髋部骨密度值.各部位骨丢失以ward’s三角区最高。结论骨质疏松的栓出率取决于受栓部位。捡出率最高的部位是股骨上端ward’s三角区.最低的部位是腰椎(L2~L4),提示ward’s三角区是诊断骨质疏松较敏感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本地区正常人群腰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BMD)的年龄变化规律。比较高原地区与这些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差别;建立当地骨密度正常值标准,方法:测量年龄在20-90岁(女523例,男183例),之间的706例正常人腰椎(L1-L4)后前位;股骨近端骨密度值,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为男女各7个组,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1)男女两性均于30-39岁达到骨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长,骨矿密度逐渐开始下降(80岁以上组除外),女性下降较男性明显,尤其在绝经后;(2)第一腰椎的骨峰值较第四腰椎低(P<0.01);(3)80岁以上组骨密度出现反向增高,结论:(1)昆明正常人群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高于成都,这可能是由于昆明日照时间(平均2522h/a)较长的缘故;(2)该组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而略低于北方地区,可能是由于云南人的身高和体重普遍较北方人低,此外,昆明平均海拔较高,造成一定的低气压和缺氧环境,也是造成其骨密度均值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3)80岁以上年龄组骨质的退变,软组织的钙化都会使得骨矿密度假性增高。  相似文献   

10.
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相关因素及骨质疏松检出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妇女腰椎和髋部骨矿物质密度(BMD)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测量部位的骨质疏松症(OP)检出率,为本市诊断和预防OP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密度测定室检测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297例中老年妇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仪(DEXA)检测腰椎(L2-L4)、股骨颈、Ward’s三角以及大转子的BM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部位BMD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尤以Ward’s三角下降最为明显。低体重指数组与超体重指数组比较,髋部各部位BM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L2-L4)BMD与身高、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髋部各部位BMD值均与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1)。腰椎为中老年妇女OP检出率最高部位,其次为Ward’s三角。结论各部位骨密度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髋部BMD与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腰椎和Ward’s三角可能为诊断OP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大转子区(Troch)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结果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48.1%)、Aa(44.2%)和AA(7.7%)。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所有388例受试者中和160例60岁及以下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BMC值均无相关性;在228例60岁以上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Neck和Ward's三角部位BMD、BMC值均相关(P<0.05,P<0.01),AA基因型平均BMD、BMC值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P<0.01),但是ApaⅠ基因型与Troch部位BMD和BMC值无相关性。结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60岁以上男性骨量相关,A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骨量,提示ApaⅠ多态性可能影响老年男性的松质和皮质骨骨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was measured in normal Chinese women with single X-ray sbsorptiometry (SXA) and dtm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Thes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in reflecting bone loss. Method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300 women aged 20~79(5 for each age). The 8mm distal,1/4 distal, ultra distal site ot the nondominant torearrn were measured with SXA; the AP spine(L2-4), right femoral neck(Neck), Ward‘s triangle(Ward)and trochantor (Troch) were measured with DEXA. Ten wcanen had 5 repeated measurements to evalu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t the equipments. Rgsults. The BMD peak for Neck and Ward was found between age 20~29, for ultra distal and L2-4 at age 30~39, for 8mm distal, 1/4 distal and Troth at age 40~49. After reaching the peak values, BMD at all sit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ge. The highest rate of yearly loss of BMD was at 8ram distal. Resuits of measurement showed siguifie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XA and DEXA. Comparing with premenopausal women, the bone loss rate in postnaenopausal women was faster and highest up to 11~15 years and the highest rate was at the War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gives the normal values of BMD at seven sites for nccmal Chinese wonaen. The ages of BMD peak were different at seven sites. The yearly loss of BMD was highest at 8ram distal, it seemed to be the sensitive region for bone loss with age. The postmenopansal women had highly signiflcantly loss bone mass than the premenopausal women, Comparing with premenopause, postmenopsuse BMD for Ward‘s triangle with DEXA seemed to be most sensitive to the effect of menopause.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前后骨矿代谢的变化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ai R  Ye Z  Zhan Z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9):682-684
目的 了解甲状腺功能亢地(甲亢)患者治疗前后骨矿物质代的变化与机制。方法 选择45例甲亢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血清有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尿脱氧吡啶啉(DP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清降钙素(CT)、甲状旁素(TH-M)、骨钙素(BGP)及相关生化指标,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I2-4)和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nd‘s三角(Wand’s)骨密度(MB  相似文献   

14.
Jiang Y  Meng XW  Lu ZL  Xia WB  Xing XP  Li M  Wang O  Yu W  Tian JP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695-1697
目的 探讨年龄对库欣综合征(CS)病人骨密度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年龄段CS病人与正常妇女的骨密度进行比较。收集1996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因CS住院且做过骨密度检查的女性病例,共57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的正常女性4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将两组进行分层分析,20~29岁CS组14例,对照组14例;30~39岁CS组27例,对照组15例;40-49岁CS组16例,对照组20例。对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腰椎的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髋部的骨峰值出现在20~29岁。CS组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以20~29岁层最显著;腰椎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降低最为明显。CS病人年龄越轻,其骨量丢失越显著。CS病人骨质疏松者占29.8%(17/57),骨量减少者占50.9%(29/57),骨折发生率为26.3%(15/57)。发生骨折的CS病人腰椎骨密度Z值明显低于未发生骨折者(P=0.003)。结论 CS病人的骨密度较正常妇女明显降低,以腰椎和Wards三角下降更为显著,年轻CS病人骨量丢失较年长者明显,腰椎骨密度低者更易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成年女性腰椎峰值骨量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本地区腰椎骨密度参考数据库,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46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435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L2~L4前后位)骨密度值,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骨密度随年龄的变化,找出最佳拟合模型的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其中20~50岁者(631例)为峰值骨量研究组.结果:本地区女性腰椎前后位L2、L3和L2~L4峰值骨量出现在34~35岁,而L4在26~27岁;达到峰值骨量后骨密度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且均以三次回归模型决定系数最高;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均对峰值骨量有影响作用,体重影响最大.结论:本地区女性峰值骨量水平较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偏低,骨峰值年龄也较早出现;三次回归是建立正常人群骨密度参考图的最优分析模型;合理的营养和保持适当的体型,有利于成年期较高峰值骨量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蒋建家  王洋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6):335-336,383
为探讨男性糖耐量低减者(IGT)患者骨密度(BMD)改变趋势及其相关机制。测定69例IGT患者(IGT—1组:n=32,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9.4mmol/L;IGT—2组:n=37,餐后2小时血糖≥9.4mmol/L、<11.1mmol/L)及6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股骨近端(Neck,Troch,ward三角)、正位腰椎(L(2~4))BMD、血钙(ca)、磷(P)、24小时尿钙(U—Ca)、尿磷(U—P)、晨尿ca/cr。结果对照组与IGT—1组、IGT—2组的血钙、磷、24小时尿钙、磷、Neck、Troch、ward、L(2~4)4个部位的BMD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IGT—1组与对照组尿Ca/Cr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IGT—2组与对照组尿Ca/Cr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T—1组、IGT—2组与对照组BMD比较:Neck分别下降0.2%、2.8%;Troch分别下降0.5%、4.44%;Ward分别为:增加0.3%、下降1.5%;L(2~4)分别下降0.22%、0.2%;尿钙排出增加6.8%、13.8%。结果示IGT患者的Neck、Troch的BMD呈下降趋势。IGT患者骨量改变特点为:血糖升高,尿钙排出增加,骨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17.
胡继红  凌琰 《吉林医学》2012,33(31):6815-6817
目的:初步了解常州地区社区自然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方法:以344例常州地区社区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一般情况,测定受试者的血压、体质指数、腰臀比和血糖、血脂等指标。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腰椎正位1-4椎体(L1-4)、左侧髋部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转子内区(Inter),髋部总体(Htot)和华氏三角(Ward's)的骨密度。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各部位BMD逐渐下降。血糖正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在各骨密度测量部位的骨密度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社区自然人群骨密度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水平与健康对照人群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冯正平  黄姝 《重庆医学》2005,34(1):40-41
目的研究2型DM患者骨密度的改变.方法应用DEXA测定了173例2型DM患者和101例健康对照组L2~4及股骨近端BMD.结果 (1)65岁以上年龄组的男性2型DM患者L2~4、Neck、Ward's区、Troch的BMD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55~65岁年龄组L2~4、Ward's区BMD与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2)55岁以上的女性2型DM患者L2~4、Neck、Ward's区的BMD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 (1)不同性别、年龄的2型DM患者各部位BMD改变不同.(2)55岁以上年龄组的2型DM患者腰椎、股骨Ward's区BMD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方式对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74例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老年男性AECOPD患者(其中口服给药36例,静脉给药38例)及40例健康体检老年男性检测其骨代谢指标水平并测定腰椎(L2~L4)、左侧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①AECOPD患者BM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无明显差异变化。②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骨吸收指标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明显升高(P〈0.05),而骨形成指标均较前降低,其中静脉给药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降钙素(CT),甲状旁腺素(PT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可引起骨密度明显降低,短期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较口服使用更易引起骨代谢指标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