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瘤周脑水肿及脑组织核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肿瘤全切的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术前肿瘤周围水肿部位、大小及瘤周脑组织影像学情况,结合术中所见及术后影像学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瘤周水肿均位于肿瘤下方及前方,呈长TI及长T2信号改变,水肿直径与肿瘤大小相当,5例患者在肿瘤下方可见软化灶;软化灶区域脑组织色暗红、松软,触之易出血,与脑组织界面不清;3例患者术后出现局灶性脑出血,量为2~6 ml;20例患者术后病变区域仍有大片水肿。结论窦旁脑膜瘤瘤周核磁共振(MRI)能充分反映肿瘤周边脑水肿情况,完整肿瘤切除后近期脑水肿改善不明显,需要加强抗脑水肿治疗;肿瘤周边软化灶形成时,完整切除肿瘤后创面易出血,术后需要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2.
大脑半球脑膜瘤与瘤周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舟  章翔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12):712-713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脑膜瘤与瘤周水肿的关系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诊治的186例大脑半球脑膜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大脑半球脑膜瘤发病率高,占同期脑膜瘤的52%,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偏瘫与癫病症状。影像学显示66%病例有瘤周水肿,其中轻度水肿者占31%,中度水肿者占14%,重度水肿者占21%。经x~2检验分析,瘤周水肿程度与肿瘤大小及病程长短有关。结论:在临床诊治大脑半球脑膜瘤中,应熟知这些临术特点,早期确诊并行手术治疗,部分脑水肿严重病例应行去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脑膜瘤伴周围脑水肿60例,占同期收治脑膜瘤(130例)的46.2%。作者结合有关文献,就其临床表现特点、CT、CAG 与肿瘤周围脑水肿的关系,关于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脑水肿的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先期手术对脑膜瘤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期手术对脑膜瘤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33例脑膜瘤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先描述性统计脑水肿发生的一般情况。然后以是否有先期经过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统计2组在等中心数目、边缘剂量、病灶部位、病灶最大直径及水肿发生上的差异。结果 133例中,16例发生脑水肿(12%),其中有手术经过者5例,无手术经过者11例。脑水肿的发生于治疗后6个月内。10例有症状,其中,6例间断给予药物治疗,3~6个月水肿逐渐缩小或消退,症状减轻或缓解;4例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邻近软膜脑明显增厚、肿瘤中心有坏死区域,术后1~2个月水肿缩小或消退、症状减轻或缓解。χ2检验显示,有手术经过者水肿发生明显较低(P=0.003)。结论先期手术有助于减少脑膜瘤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伴有瘤周水肿脑膜瘤的MRI特征,探讨脑膜瘤伴瘤周水肿的机制。方法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回顾分析其术前的MRI特征,用Fisher’s检验比较肿瘤大小、部位、边缘、假包膜征和肿瘤T2WI信号与瘤周水肿发生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假包膜征和肿瘤T2WI信号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发生明显相关,P值分别是0.016,0.004和0.041。结论脑膜瘤-脑界面侵袭性模式和T2WI高信号是提示脑膜瘤发生瘤周水肿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脑膜瘤瘤周水肿的MRI与病理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 :对 33例经手术证实为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征象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RI所示的脑膜瘤瘤周水肿程度与肿瘤的良恶性程度有关联性 ,而与发生部位、大小无显著关联性。MRI上恶性脑膜瘤的瘤周水肿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浸润的实际范围。结论 :根据脑膜瘤瘤周水肿的 MRI表现可推测肿瘤侵犯程度 ,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Jiang Z  Zhao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6):1115-1117
目的 探讨脑膜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和瘤周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40例脑膜瘤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用双盲法对染色结果及术前MRI和脑血管造影资料进行评估。结果 VEGF表达强阳性组与表达阴性组相比 ,水肿指数(EI =4 6与EI=1 5 ,P =0 0 0 3) ,脑水肿发生率 (88 2 %与 41 7% ,P =0 0 2 3 68)、微血管密度 (MVD =53 0与MVD =2 6 5 ,P =0 0 1 8)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有软膜供血组与无软膜供血组相比水肿指数差异有显著意义 (EI=4 4与EI=1 8,P =0 0 4 4 ) ;肿瘤与脑组织重度粘连组较轻度粘连的脑水肿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88 9%与 45 5 % ,P =0 0 0 4 1 7) ;肿瘤大小与水肿指数无相关关系 (r =0 2 64 ,P >0 0 5)。结论 脑膜瘤的VEGF表达、肿瘤血管生成及瘤周脑水肿形成之间有重要关系 ;VEGF能促进脑膜瘤的肿瘤血管生成及瘤周脑水肿的形成 ;肿瘤有软膜供血的、与脑组织粘连严重的脑水肿发生率高 ;肿瘤大小与脑水肿程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体积较大的脑膜瘤行单次X刀治疗后容易出现瘤周水肿,导致颅内高压,病人不能忍受,治疗失败,需再次开颅手术减压。为此分两次行X刀治疗,减少单次照射体积,分开瘤周水肿高峰出现的时间,是X刀治疗大脑膜瘤新兴的手段。我院用X刀治疗脑膜瘤共5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本文总结经验,探讨该手段对大脑膜瘤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囊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1例行γ-刀结合立体定向治疗,1年后痊愈。结论:囊性脑膜瘤发病率低,急性型所占比例高,临床易误诊。术前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MRI对囊性脑膜瘤诊断价值较高。治疗上应根据不同Nauta类型选择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1例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MRI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5例,主要向中颅窝生长(包括海绵窦);Ⅱ型4例,主要向后颅窝生长;Ⅲ型12例,骑跨岩骨分别向中、后颅窝生长。额颞开颅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肿瘤5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肿瘤4例,乙状窦前入路10例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Ⅰ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Ⅱ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Ⅲ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1例。结论:Ⅰ、Ⅱ型多数能全切除,术后效果良好;若Ⅰ型岩斜坡脑膜瘤侵犯海绵窦则难以全切除,术后容易并发动眼神经损伤。Ⅲ型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非常困难,乙状窦前入路是Ⅲ型岩斜坡脑膜瘤最佳的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介绍新型SLT接触式Nd:YAG激光在颅内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根据肿瘤的质地和部位不同及激光探头类型特点,手术时先用尖探头(功率12~15W)分离瘤周和基底附着点,后摘取肿瘤。大肿瘤先作瘤内汽化吸除部分或尖探头分块切除瘤内,体积缩小后分离瘤周,反复交替进行。肿瘤汽化功率在40~80W范围。平探头作凝固和止血用,毛化探头用作处理血供丰富之肿瘤。结果:全组经治21例病人中,18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17例无并发症,2例短时期偏瘫,1例失语,后恢复,平均每例病人减少术中出血400~800ml。认为SLT接触式激光手术精细,热效应和术后脑水肿反应轻,适合处理脑功能区肿瘤,有其独特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颅底脑膜瘤手术入路及切除方法。方法:对21例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分别选择额下或双额下,经颞下一小脑幕及额颞开颅切口。瘤体大者先切开包膜分块切除,瘤体变小,再分离正常脑组织与瘤体界限,用棉片保护,然后瘤基部电凝切除;瘤体小者直接自瘤基部位切除。结果:蝶骨嵴外1/3 3例,中1/3 3例,内1/3 2例,前6例行全切除术,后2例行大部切除。嗅沟及鞍结节脑膜瘤8例全切除,大部切除1例。中上斜坡2例中1例全切,1例部分切除。2例海绵窦区肿瘤未行切除,术后3例不同程度的颅神经损害,2年后复发1例。结论:颅底脑膜瘤的手术显露是肿瘤切除彻底、防止过度牵拉脑实质及颅神经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脑膜瘤的瘤周水肿、脑浸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 95例脑膜瘤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其瘤周水肿、脑浸润、切除程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5 3例全切除的肿瘤中 ,有脑浸润及瘤周水肿者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 (P <0 .0 1;P <0 .0 5 )。结论 :瘤周水肿和脑浸润是影响脑膜瘤术后复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用SLT接触式激光显微手术治疗脑深部肿瘤6例,即颅底脑膜瘤4例,丘脑肿瘤1例,枕部小脑幕切迹室管膜瘤1例。其中1例岩—斜坡复发性脑膜瘤次全切除,其余3例脑膜瘤中1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及2例嗅沟脑膜瘤全切。1例丘脑肿瘤大部切除,接触式激光直接接触肿瘤组织,局部温度可达400℃,可迅速汽化、切割肿瘤,避免了激光的散射及侧射,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害,术后脑水肿反应轻,止血效果好,又可控制穿透深度,对部位深在,或富于血管的颅底脑膜瘤切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16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10例,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采取先阻断窦旁供血,然后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及瘤周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肿瘤全切14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无肢体功能障碍。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了144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幕上脑膜瘤的CT影像,结果发现其中116例在CT影像上有程度不同的瘤周围脑水肿。脑水肿程度与病程、肿瘤大小、肿瘤血供及组织学特点有关,而与性别、年龄、癫痫发作及肿瘤位置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67例脑膜瘤患者均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前采用同侧颈外动脉结扎术。结果全部手术成功,好转出院;42例随访半年至12年,其中复发11例。结论脑膜瘤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效果好;对于病理诊断非良性者及术中可能未完全切除者应采用术后放射治疗或伽玛刀治疗,防止或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8.
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对17例蝶骨嵴脑膜瘤(其中内侧型10例,外侧型7例)的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2例术后视力障碍较术前加重,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瘫痪。结论: 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残余瘤体可以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插入式微波局部加温切除颅内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插入式微波局部加温切除脑膜瘤126例,并与常规手术方法作比较。对6例巨大性脑膜瘤作瘤体内不同距离测温和病理学检查,观察加温时瘤体内温度的变化。结果:微波加温肿瘤全切除114例(90.5%),次全切除9例(7.2%),大部分切除3例(2.3%)。98例术后复查CT或MRI,随访6个月至5年,其中全切除肿瘤92例中肿瘤复发6例(6.7%),次全切除肿瘤6例中肿瘤增大1例(16.6%)。结论:插入式微波局部加温止血效果满意,能明显提高脑膜瘤全切除成功率,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我院10年多来收治的脑膜瘤手术59例,提出对血供极丰富的脑膜瘤采用术前供血动脉栓塞和栓塞出现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认为对瘤体大,位置深的脑膜瘤宜先采用囊内分块切除,再进一步完整切除瘤壁和残余肿瘤,良性脑膜瘤瘤周硬脑膜瘤细胞浸润是复发的重要因素,指出被肿瘤侵蚀的颅骨和硬脑膜切除范围要足够,硬脑膜切除至少应距肿瘤缘2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