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PLIF治疗,观察组采用TLI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疼痛、功能障碍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VAS及ODI评分较低,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PLIF治疗更为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腰椎疼痛感,利于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创伤反应。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于某院治疗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OLIF手术(A组)治疗者17例,PLIF手术(B组)治疗者3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2、24、48 h抽取末梢静脉血检测的C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浓度(CK),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于术后第1、2、3天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情况,并同时评估术前及术后1、2、3 d腰腿痛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方面A组患者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血清CRP及CK浓度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的增高;两组间比较,A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d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两组间比较A组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OLIF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机体创伤应激反应更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刘青峰 《当代医学》2016,(11):69-70
目的 探讨和分析后路椎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通过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进行治疗,观察组通过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TLIF)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4.6±16.3)min,术中出血量为(500±44)mL,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8.2±21.5)min、(800±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3.3%,对照组临床疗效为90.0%,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植骨融合率上,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9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椎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均有一定疗效,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植骨融合率,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对比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显著优于后路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78例,其中37例行后正中入路PLIF术,41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结果:改良TLIF组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时间缩短,与PLI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均提高,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73-7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LF组患者(P<0.05)。(2)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达100%,明显高于PLF组的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较PLF组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度、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因此可将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两种术式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成TLIF组(n=40)与PLIF组(n=40),两组患者均予以对应的手术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手术指标上,TLIF组均短/低于PLIF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表(VAS)与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ODI)两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是TLIF组评分降低幅度较PLIF组显著(P<0.05)。结论: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中,相比PLIF手术方式,使用TLIF的治疗效果更佳,且患者预后效果也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不稳的指证、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不稳共41例,随访时间12个月~36个月。结果:36例下腰痛及下肢痛症状完全缓解,3例明显好转,2例术后神经根出现疼痛加重。影像学结果显示28例滑脱病例中24例完全复位,4例仍存在Ⅰ度滑脱。所有病例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无植入物(髂骨块、椎间融合器)移位或下沉情况,1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41例病人中有40例获得骨性融合,1例有假关节形成。结论:PLIF是治疗腰椎不稳所致慢性腰腿痛的确切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恢复椎间隙高度,而且有较高的骨性融合率(97.5%)。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应用全椎板减压,撑开椎间隙置入插入型融合器,再进行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对滑脱程度、椎间隙后高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量及评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后高由术前(3.9±1.2)mm增加至术后(9.7±1.3)mm,生理曲度恢复。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6±6.1)分降至术后的(15.6±5.4)分,结果优良。结论: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不仅能使滑脱椎体复位,也有利于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和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TLIF治疗18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评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度(Cobb角)和椎体滑脱程度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66.61±10.4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336.11±65.99)ml;术后3个月及1年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但手术前后Cobb角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腰椎滑脱完全复位10例,余8例患者术后腰椎滑脱得到不同程度复位;根据JOA评估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改良TIL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应用全椎板减压,撑开椎间隙置入插入型融合器,再进行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对滑脱程度、椎间隙后高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量及评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后高由术前(3.9±1.2)mm增加至术后(9.7±1.3)mm,生理曲度恢复.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6±6.1)分降至术后的(15.6±5.4)分,结果优良.结论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不仅能使滑脱椎体复位,也有利于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和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对比经腰椎间孔人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骨科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患者,将其分为TLIF组和PLIF组,每组各40例。TLIF组给予TLIF术治疗,PLIF组给予PLIF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椎体间融合率、融合时间、VAS和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与术巾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LIF组VAS、ODI评分与改善率与PLI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LIF组总有效率为90.0%,PLIF组总有效率为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PLIF相比更有效、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病人接受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器(以下Cage)植入融合术手术的适应证及早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共收治患例55例接受PLIF+Cages手术的腰椎疾患患者,其中腰椎滑脱24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20例,腰椎不稳合并间盘突出者9例,复发腰间盘突出2例。平均54.2岁,手术方法为椎板小关节切除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扩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5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或优,占90.9%,以腰腿痛缓解最为明显,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7分,术后平均3.2分。随诊扣51个月,平均37.5月,除2例在术后6个月内固定失败外,其余均在6个月时X-线显示骨性愈合,融合率96.4%。结论该手术在掌握适应证时应慎重,以腰部轴性疼痛为主的患者是手术关键的适应证。手术后近期临床和植骨融合的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原因,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7年7月~2004年11月,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共96例,单纯峡部裂15例,峡部裂性滑脱78例,退变性滑脱3例,Ⅰ度62例,Ⅱ度19例.前入路75例,后入路21例,置入融合器124枚.结果96例术后随访6~88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神经根牵拉伤4例,马尾神经损伤2例,硬脊膜撕裂3例,硬膜外血肿1例,髂静脉撕裂4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髂骨供区疼痛7例,合并臀部皮肤麻木2例.术后中远期并发症:持续性下肢神经症状2例,融合器移位2例、沉陷入椎体8例.结论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是一种新的脊柱融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并发症较多,必须提高手术技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X-tube) 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 治疗退行性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10 月- 2011 年9 月我科采用X-Tube 辅助MIS-TLIF 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52 例,统计术前1 d、术后3 d、5 d、3 个月、6 个月、1 年腰背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术前1 d、术后3 个月、6 个月、1 年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1 年Nakai 疗效评级和Bridwell 脊柱融合评级,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的38 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3 d、5 d、3 个月,微创组腰背痛VAS 评分低于开放组(P < 0.05,其中术后3 d、5 d,P < 0.01) ;其余时间两组间腰背痛和下肢痛VAS 评分、ODI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两组术后1 年Nalai 疗效评级和Bridwell 脊柱融合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时,MIS-TLIF 术式可获得与传统开放PLIF 术式相当的治疗效果,且术后短期内腰背痛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与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a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ELIF),在不同内固定方式下的稳定性。 方法 选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L3~S1)标本,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包埋。标本首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生物力学测试,数据取平均值,作为对照组,记为C组。随后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两组: T组(TLIF组)和E组(ELIF组),每组6例,各组再序贯分为3个亚组记为T1、T2、T3组及E1、E2、E3组。各组内固定方式如下: 单边固定TLIF(T1组),单边固定ELIF(E1组),双边固定TLIF(T2组),双边固定ELIF(E2组),单边固定T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3组),单边固定E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E3组)。采用Panjabi内固定物稳定性试验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L4~L5节段角位移。结果 E1与T1组L4~L5活动度均较C组明显减小(P<0.05)。E1组各工况下的活动度小于T1组,尤以后伸、左侧屈、左旋及右旋时明显(P<0.05);E1组在各工况下的活动度明显高于T2组(P<0.05);E3组活动度除在右屈时活动度与E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工况下活动度E3组均明显低于E1组(P<0.05),而且在限定载荷范围内与T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当前载荷下E2组活动度与T2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3组活动度与T3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F单边固定的稳定性优于TLIF单边固定,但其稳定性低于经典的TLIF双边固定,ELIF手术单边固定加用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稳定性得以提高,在限定载荷范围内与TLIF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当,ELIF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 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了 1 998~ 2 0 0 3年间行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植入治疗 72例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均获得了椎体间骨性融合 ,临床疗效优良率为 95 % ,骨融合率为 1 0 0 %。结论 :应用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是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IS 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Open TLIF)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疾病进行Meta分析,以判断2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进行系统检索;检索发表于2014年3月以前,以单节段腰椎滑脱疾病为研究对象,采用RevMan5.2对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临床疗效的研究并进行系统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融合率?结果:通过初次筛选?二次筛选及再次筛选,本系统分析共纳入8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项,队列研究6项?所纳入的研究患者共866例,其中微创手术组417例,开放手术组449例?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融合率以及术前的VAS?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与Open TLIF相比,MIS TLIF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也不会影响远期的融合率;此外,MIS TLIF在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的同时可早期缓解术后疼痛与功能恢复,表明MIS TLIF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疾病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