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及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58例胃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36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癌疑组相近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7.2%,准确性为84.5%。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分级组间亦无显著差异。用TRAP-银染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发现端粒酶活性水平较低的标本定性分析为弱阳性,条带不清晰或条带较少。结论:端粒酶活性是胃癌细胞的标志物之一。用定量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与组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结果:检测83例消化道肿瘤标本端粒酶活性,其中食道癌31例,阳性29例;胃癌30例,阳性24例;大肠癌22例,阳性20例。结论: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对消化遣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我们对71例胃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15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56例胃癌标本,阳性率为73.21%;胃腺癌标本52例,阳性率为73.08%;低分化腺癌34例,阳性率76.47%,低中分化腺癌16例,阳性率68.75%,中分化腺癌2例,阳性率50%.结论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胃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建山  张行  蔡建庭  钱可大 《浙江医学》2001,23(8):451-452,46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及TRAP-PCR-ELISA定量法检测32例胃癌患者胃镜活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4.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1.9%(P<0.01);癌旁组织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7)者的端粒酶活性为0.126(0.095~0.221),高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无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5)者的0.086(0.065~0.112)(P<0.05),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肿瘤大小、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多数胃癌组织端粒酶处于活化状态,端粒酶活性上调是胃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与胃癌进展有关,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检测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甲状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价值.方法 TRAP-银染定性法测定90例不同种甲状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为0%,结节状甲状腺肿为13.3%,甲状腺瘤为20%,乳头状腺癌为76.6%,滤泡状腺癌为86.6%,髓样癌为100%,未分化癌为100%.良恶性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甲状腺癌各病理类型间的端粒酶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为甲状腺癌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端粒酶活性与甲状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镜直视下刷取胃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TRAP -PCR -ELISA法对 5 6例胃镜下活检组织和胃粘膜刷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 :胃癌组端粒酶活性水平 (平均A值0 .745 )明显高于胃炎组 (平均A值 0 .0 6 8)。胃刷落细胞的与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水平是相近的。端粒酶在胃癌组的阳性率为 90 % ,明显高于胃刷落细胞涂片的阳性率 (6 6 .7% )与血CEA的阳性率 (5 6 .7% )。同时 75 %的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者其端粒酶活性水平也显著增高。结论 :测定胃粘膜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诊断胃癌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胃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60例,并将胃腺瘤性息肉12例、慢性胃炎20例作对照研究,用TRAP-PCR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60例胃癌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率为85.0%(51/60),12例胃腺瘤性息肉端粒酶阳性率为16.6%(2/12),20例慢性胃炎端粒酶阳性率为5%(1/20)。胃癌组与胃腺瘤性息肉相比、胃癌组与慢性胃炎相比,端粒酶阳性率均有高显著性差异,胃腺瘤性息肉与慢性胃炎相比端粒酶阳性率亦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多数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而绝大多数胃良性病变无端粒酶活性升高,故端粒酶可作为胃癌辅助诊断的一种肿瘤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胃粘膜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胃镜活检获取34份快速尿素酶检测HP阳性组织标本,-80℃冻存,然后集中对标本进行TRAP—PCR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34例胃镜活检标本中有3例出现端粒酶活性阳性。结论在良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低,但HP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HP的根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71例胃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15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56例胃癌标本,阳性率为73.21%;胃腺癌标本52例,阳性率为73.08%;低分化腺癌34例,阳性率76.47%,低中分化腺癌16例,阳性率68.75%,中分化腺癌2例,阳性率50%。结论 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胃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癌与端粒酶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66例胃癌、30例萎缩性胃炎及2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端粒酶活性,以尿素酶法及病理组织学方法检测Hp感染.结果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及Hp感染率分别为:正常胃黏膜10%(2/20)、35%(7/20);萎缩性胃炎36.6%(11/30)、43.3%(13/30);胃癌89.5%(59/66)、66.6%(44/66).被检标本的二者检出率随病变加重而增高.Hp感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比无Hp感染者高.三组资料χ2检验优势比,胃癌组OR值=6,提示Hp阳性者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6倍,有显著性差异.但不论有无Hp感染,其端粒酶检出率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正常胃黏膜标本中有端粒酶活性检出的标本均有Hp感染,而从胃炎及胃癌标本中检出的端粒酶阳性标本有60%以上有Hp感染.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诊断的参考指标;Hp感染可激活端粒酶,加速胃黏膜损伤,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疾病、端粒酶活性与胃癌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TRAP ELISA方法 ,检测 94例胃粘膜活检标本 ,其中正常胃粘膜 10例 ,浅表性胃炎 2 1例 ,萎缩性胃炎 33例 ,不典型增生7例 ,胃癌 2 3例。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 4 1例 ,HP阴性 2 0例。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最强 ;HP阳性胃粘膜病变组与HP阴性胃粘膜病变组比较有十分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可使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强 ,促进细胞增殖。HP相关性胃疾病增殖特性与胃癌的增殖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对80例肺癌患者和5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分别检测其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肺癌患者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P<0.001),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两种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2.5%(50/80)和60.0%(48/80)、72.0%(36/50)和70.0%(35/50)、66.2%(86/130)和63.8%(83/130);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5%(66/80)、64.0%(32/50)和75.4%(98/130)。结论  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以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9例胃癌组织(转移30例,未转移19例)和2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采用RT-PCR法检测MMP-7 mRNA,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49例胃癌组织中,MMP-7 mRNA及端粒酶阳性表达者分别为28例和32例,其中转移组表达分别为21例和20例;2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MMP-7、端粒酶表达分别为4例和8例。胃癌组联合检测均阳性表达者19例,均阴性者8例;癌前病变组联合检测均阳性者仅3例,均阴性者11例。而MMP-7 mRNA表达在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病理分级中,Ⅰ、Ⅱ级的表达明显低于Ⅲ级(P0.01);侵及浆膜层者明显高于未侵及者(P0.01)。端粒酶在性别、年龄和病理分级以及是否侵及浆膜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7、端粒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高表达者胃癌转移的风险可能较高。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人端粒酶RNA表达的检测方法。方法 制备人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RNA,hTR)的cDNA探针,分别应用RNA斑点杂交与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分析检测不同胃粘膜的端粒酶RNA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结果 人端粒酶RNA的cDNA探针制备成功。18例活检胃癌组织及45例手术胃癌组织RNA斑点杂交检测的阳性率均为l00%,相应TRAP分析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86.67%,低于RNA斑点杂交(P<0.05)。同时RNA斑点杂交结果提示在非癌胃组织中随着肠化程度增高人端粒酶RNA表达也增强。结论 RNA斑点杂交检测人端粒酶RNA,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弥补了TRAP分析敏感性不足的缺点。  相似文献   

15.
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38例食管鳞癌组织、16 例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观察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6例癌旁组织中,5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1.25%;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3%。食管鳞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或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Yang S  Fang D  Luo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07-20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的活性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7例、肠上皮化生(IM)18例、异型增生(Dys)8例及胃癌(GC)65例(包括3例早期胃癌)。结果CAG、IM、Dys及GC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T)未检出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以上各组(P<0.01~0.05)。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亦明显高于CAG、IM及Dys组(P<0.01);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不仅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得到,而且在胃粘膜癌前病变或疾病中亦有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原发头颈部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并探讨其作为头颈部鳞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TRAP银染法 ,对 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及 15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 (2 7 32 ) ,15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 33.3% (5 15 )。有淋巴结累及(86 .7% )和无淋巴结累及 (82 .4 % )以及低分化鳞癌 (90 % )和中、高分化鳞癌 (81.8% )端粒酶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可能是癌变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 1 1 6例活检标本及 42例手术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 Giemsa染色进行 HP检测 ,同时留取标本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法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HP阳性率在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中逐渐升高 ,阳性率分别为 35 .7%、5 0 %、5 0 %、62 .5 %、68.6% ,胃癌组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端酶活性在正常胃粘膜中阴性 ,在胃癌中为 88.6% ,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 30 .6% )、肠上皮化生 ( 37.5 % )及不典型增生 ( 37.5 % ) ,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胃癌中端粒酶的活性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且 HP阳性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 ( 97.9% )明显高于 HP阴性组 ( 67.8% )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1端粒酶活性表达出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中及高表达于胃癌中 ,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端粒酶的激活可能与 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肺癌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分析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 42例新鲜手术切除肺癌组织和 35例癌旁组织 ;6 3例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同时行刷片和灌洗液细胞学检查 ,31例非肺癌肺疾病的灌洗液 ;34例肺癌痰液 ,31例非肺癌肺疾病的痰液。采用PCR -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①新鲜手术切除肺癌标本和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6 4.3% ( 2 7/ 42 ) ,0 % ( 0 / 35 ) ,( χ2 =34.6 1,P <0 .0 1) ;Ⅰ~Ⅱ期肺癌和Ⅲ~Ⅳ期肺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6 .7% ( 13/ 15 )和 77.8% ( 2 1/ 2 7) ( χ2 =0 .0 9,P >0 .0 5 ) ;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5 .8% ( 2 2 / 2 9)和 92 .3% ( 12 / 13) ,( χ2 =0 .6 9,P >0 .0 5 )。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7.2 % ( 13/ 18)、87.5 % ( 14 / 16 )和 87.5 % ( 7/ 8) ( χ2 =0 .13,0 .0 2 ,0 .0 3,P均 >0 .0 5 )。②肺癌与非肺癌肺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6 .2 % ( 4 8/ 6 3)和 6 .5 % ( 2 / 31) ( χ2 =40 .6 ,P <0 .0 1)。端粒酶阳性率高于刷检( χ2 =0 .3.0 1,P >0 .0 5 ) ,高于灌洗液细胞学 ( χ2 =2 4.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